作者:北京美龄心理咨询中心 雷老师
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又爆发了7.1级地震。再次关注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的信息,回想起当初汶川地震的情形来,心里却别有一番滋味。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一员,我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心理咨询师在地震中的行为。
当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许多心理咨询师第一时间赶到了地震灾区,期望能为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灾区人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遭受地震的人们,创伤后心理障碍非常严重,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但是,怀揣着一腔热情去支援灾区的心理咨询师们,谁也没有想到,震后,很快广泛流传这样一条信息:防水,防震,防心理咨询。是什么让心理咨询被妖魔化,变成了洪水猛兽?当我从参加过汶川地震救灾活动咨询师那里深入了解了当时的情景时,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地震,洪水,海啸等等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会给人们的身心造成重大的创伤。人们突然遭受这样的灾害,会出现严重心理失衡,导致应激性的精神异常表现,这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延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它不像感冒,感染病毒之后症状出现的快,吃药之后好的也快。今天有一个女孩在QQ上找到我们,她是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一员,一直到汶川地震一年之后,她内心的创伤才表现了出来。
汶川地震发生期间有报道说,灾区起码有2000多名心理咨询师,以至于到了“只要在街上喊一嗓子,就会有心理咨询师答应”的地步。但就像大潮退去一般,这些人陆陆续续地走了,速度快得和他们来时一样。他们中有人只待了一天,有人留下来一周,时间长的也就坚持了3个月。当“防水,防震,防心理咨询”的说法流传出来之后,我们不禁反思,是灾区真的不需要心理咨询吗?不是!灾区非常需要心理咨询,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经验,支援灾区的心理咨询师们,有几大特点:
1、仅凭着一腔热情,一拨又一拨的咨询师来了,面对着受灾群众,每一拨咨询师都很“热心”的询问他们灾难发生的经过,家庭受到哪些重创……这样的做法,看似关心,实则是在一遍遍血淋淋的掀开灾区群众的伤口。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灾难过后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让内心接受现状。缺乏处理创伤性应激障碍经验的咨询师,往往会急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忽略了灾区群众真正的心理需求。
2、大多数去到灾区的志愿者,都不会长期留在灾区。他们短期的为灾区群众做心理辅导,可能刚刚让灾区群众产生信任,却又拔腿离去。创伤后应激障碍,绝对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像我上面所说,它有延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很多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在地震过后许多年,还遗留许多因为当初地震造成的心理障碍。只有长期的跟踪指导,才能让遭受重创的心灵慢慢重新恢复过来。
3、许多咨询师来到灾区,是有“从众”心理。他们随着咨询师的大潮来了,来了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去做,于是又随着大潮走了。甚至有的咨询师只是配合媒体,每到一个地方,走走形式拍拍照片。汶川地震过后每到5.12日,媒体都会铺天盖地的报道关于灾区的信息,采访灾区群众,比如地震中出现的“可乐男孩”,“夹缝男孩”。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在内心呐喊:请还给他们平静。我的一位经历过汶川地震的老师,也在第一时间赶去灾区。她以一个地震亲历者的身份告诉我说,在震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从来都是回避提起“地震”“绵阳”“汶川”等等信息,也从不跟人说起地震的事情。直到现在,整整过去了两年,她才慢慢的和人谈起那时候的事情。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尚且如此,我们的孩子如何能够承受满目的创伤场景回忆?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力避免这样人为的“二次创伤”出现。
值得欣慰的是,今日我们再次遭遇青海玉树地震,赶赴灾区支援的志愿者们都对此有了一个相对理性的认识,不再盲目的仅凭一腔热情去做事。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不断成熟的表现,是我们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考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