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青海玉树震区人民的心理关注
(2010-04-15 10:45:38)
标签:
青海地震心理干预美龄心理杂谈 |
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心理援助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而言,心里援助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
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对灾难事件无法进行完整的言语表达,也没有机会给予表达,形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更严重些,更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
(1)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