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意象思维:一种艺术训练的方法
(2019-06-15 16:04:2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歌创作研习 |
原文地址:意象思维:一种艺术训练的方法作者:孟宪平的博客
根据我的设想,意象思维可以训练,无论对艺术训练,还是对写作的孩子。
意象思维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它不是抽象,几乎不能使用任何的抽象概念,譬如哲学术语、专用概念、生僻语汇。它要用出自生活的日常语言,描绘人人皆见过、触摸过、体验过的具体情境。
但是,它又不同于具象思维。具象的写作可以称之为描述呈现客观的现实。但是,意象思维所描述的,是一种心里想象的主观的景象。由于是心灵所想,必然带着自己的一厢情愿,并且不可能那么清楚,总是显得朦朦胧胧,亦真亦幻。
意象思维的模糊性,有人觉得这是美,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写作者是凭着想象描述的,带着情绪,自以为是,但很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
不过,这种模糊性反而成为了意象思维的巨大优势。因为我们普通人的大脑,在不经过专门的科学、哲学训练的情况下,是天生的意象思维的场所,我们的生活经验在心灵中的存在,都是朦胧的、模糊的。情绪的存在,使得它能表达情意。依托于记忆、想象,使得它高度自由。
抽象有抽象的好处。政论,辩论,学术,常常是抽象的。
具象也有具象的好处,所谓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说明,纪实,小说,都缺不了具象。
问题是,抽象和具象都不适合青少年,特别是不适合我们的日常艺术实践。
只有意象思维,每个人都可以做。只要你有生活体验,有想象的能力,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有某种特别且能理解的表述方式,就能做到。
问题在于,其一,虽然人人皆有意象,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意象都有意思、有趣味,要想把无意识的偶发意象变成一种有意识的美好的意象,这需要训练。其二,虽然意象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呈现它;有想法是一回事,能不能表达出来是另一回事。所以,关于意象的呈现或表达,也需要一种训练,无论你用文字,用声音,还是用图像。
下面是关于思维和呈现的训练法。
触发感动。
一定有外在的某种东西,一段文字,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片场景,我们称之为素材,作为意象思维的导火索。意象不会凭空产生。但是,有了某种素材,你也不一定能够感动,这就有赖于你的感受力了。
培养对素材的感受力,是意象思维第一要务。也是现代人需要的一种素质。生活中确实有的人感受器迟钝,除了笑话、小品、美女能让他感动外,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感受力不是被动的感动,而是主动的体验、积极的探寻。
感受的本质是物我交融。是心灵的物化,是物的拟人化,是人格的对象化,是情感的注入,是把素材幻化成一种活生生的现实,而我正处于那个现实中。
意象生成。
素材本身,当它从感知进入到心灵中之后,就变成了一种意象。但是,依我之意,这种意象最好作为一种隐含意象。不要直接使用它、描述它。意象化的素材,最好作为一种隐含的思维原型,暂时存留在你的心灵中。
原型,是一种情绪,一种态势,一种心绪,一种激发你想象的心理状态。有了这个原型,你就可以调动你的想象力,去发现属于你的意象世界了。
譬如白云,让我们体会到了自由,一种在空间中飘游的状态。你能想象到什么?想到了游泳?阿凡达的星际漫游?木偶历险记?孙大圣?还是在考试中挥洒自如的尽情书写?
任何一种意象都是可以成立的,这没有任何限制,它只是取决于你个人的阅历、经验、个性、想象力。这很关键。正是这种可能性赋予了意象的个性色彩。
隐喻思维。
试着描述这些意象。试着鉴别这些意象。并不是每一个意象都有意义,都准确,都好玩,这肯定是需要一个选择的。如何描述、鉴别、选择呢?用一种隐喻的方式去思维。
隐喻是一种思维的小技巧,小智慧。所谓隐喻,就是以心里想着A,嘴里说的是B;表面是讲A,其实是讲B。
可见,在隐喻思维中,有一个东西是隐含着的,另一个东西则是显现着的。那个隐含的,就是原型,是素材引发的意象。不要轻易把它漏出来。而显现出来的,则是具体意象,是要充分地展开、排比、加以描述的。
并不是说隐含意象永远不表现出来。当然你可以永远不让它显现出来,就像本雅明在《单行道》中所尝试的,但那很难,没必要,容易晦涩。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让隐含意象的某些影子、零星碎屑、片段,变成一种线索,在讲述的过程中偶尔“闪现”。
于是,隐含意象开始充当了作品的线索或母题的角色。
具体意象。
具体意象是作品的主体,呈现出来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需要被大力、充分、详尽地展开叙写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你心灵的真实,也是因为你要用它来表达,而作品也要靠它来感动他人。
一般来说,一件作品中应该有多个或较为丰富的具体意象。这些意象之间,可以有很大的跳跃性,这会跟人以欣奋、活跃之感,但需要注意灵巧衔接。每一个具体意象需要描述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意象的多少,作品篇幅大小。
一首古诗词,字数寥寥,而意象丰盈,无法描写,只能以形象词汇连缀而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宽广、清新的画面,但简单的如同漫画,或儿童地图。
我们不准备这么做。青山、白水固然明了,但要是能描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山和水,它不一定是青的,白的,至少要描述怎么个青法、白法,这种微妙的色调更真实,也更富有个性色彩,也就更感人。
情调和意图。
为什么要把意象具体化?是因为我们它们是以发挥表现力被使用的。表现力的发挥,需要它具备特殊的情调和意图。李白讲青山白水、北横东绕,是要为送别构建一个大环境,但山水本身的表现力并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要描述一个自由的山。它绵延重叠,色彩烂漫。重叠的山峦无拘无束,峰峦的线条流畅宛转。这个山就带有了我们自己的情绪色彩。它隐喻的是云朵的自由情怀。
我们可以把这种意象描述的更为细腻、真实,甚至逼近于自然主义,只要篇幅允许的话。这没有什么不可以,具体是意象思维所追求的。具体的程度,是能力的体现。但在具体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表现力,不要失却了情调和意图,而是要强化它。
这个关系,为我们鉴别具体意象描述的水平提供了标准。
意象联接。
在多重意象复现的情况下,意象联接就十分重要了。联接,是从一种情境进入到另一个种情境,是一个大变动。如何联接?最重要的原则是自然,符合我们思维、情感发展的一般样子。在有多个意象多个联接的情况下,要有变化,有的是顺应而生,有的则急转直下,这种变化也是自然。
联接的方法则是嵌入抽象。具体意象本来就是具体的,是描述性的。所以,也就是在联接的地方才有几乎施展抽象思维的力量。用讨论、商议、揣测、坚定、选择,用各种可能的思考和判断,引导我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首尾呼应。
对一个艺术过程来说,开始和结束的呼应是一种完整的表现。但是,呼应不是简单的重复。更忌讳用抽象的概念和论述试图统纳全局,破坏审美意象本身的表现力。
呼应的意思应该是这样:在经过了一个艺术的旅程之后,我们最初的惊奇、感动、疑问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解决,我们已经获得了应得的满足和幸福;需要在最后表达这种体验。
这一定是一种简短的表达。并且是一种诗性的意象表达。
最好,就是让隐含意象的线索或母题,用一种顿悟性的方式做终极闪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