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写作教学研习 |
一.中考考点归纳:
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二.考试题型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结尾
(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
(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
(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内容?
我们可以用四步“解题技巧”来进行解题:首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不远处出现,回答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例子:“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给人极大的震撼。”这段话中加点的“这样的功绩”指代什么?
答:“这样的功绩”指代他的科普巨著《时间简史》被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3. 论证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
-------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
-------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指出下列语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例如:
“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都是表演者.但是.一位真正优秀的演员.不是仅仅依靠外表的华丽取悦观众.而是凭借内心世界的真诚、丰富来赢得更多的掌声。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这段话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1)比喻论证。作者把人生比做舞台.论证了诚实是可贵这个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引用傅雷先生的话.有力地论证了诚实的可贵这个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说说某段或几段的论证过程怎样?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5.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常见的作用:引出下(全)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
(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段的作用的答题技巧:
(1)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2)通过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或引出**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6.前后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先看这两断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两种答法技巧:(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7.根据文章,给文段补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首先要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在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并且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同时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从而补写出恰当的事实论据或则道理论据。
8.文段中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答法技巧:用了***论据,证明了***论点。
9.: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
10.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1)不能。(2)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3)删除后的意思是***.(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议论文的语言:
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11.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答题技巧:(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
三.议论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谈自立》一文,回答第19—22题。(共9分)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0.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一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答:
22.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自立”?(3分)
答案:
19.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20.举例论证
评分标准:(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21.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或者: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22.
评分标准:(3分)开放性试题,能围绕“自立自强”联系生活实际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9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1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17.第(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8.请谈谈你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理解。(2分)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答:
19.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有什么优点,你怎样让它成为一种习惯。(2分)
答:
附答案:
16.参考答案:一具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或: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7.参考答案:举例论证。以鲁迅和哈佛大学为例,既论证了“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的观点,又引出并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评分标准:3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8.参考答案:示例:这句话以酵母为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优秀的巨大作用,优秀的人才随时随地都会受到欢迎,同时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许多正能量。
19.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2分,能结合自己实际,言之成理即可,只答出优点不给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