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灰雀
(2014-10-07 15:07:23)
标签:
情感 |
分类: 2014-2015上 |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6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经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抓住言语和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前置性学习提纲:
1、
2、
3、
4、
5、
6、
四、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学习课文
(一)感知灰雀
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总结过渡:是呀,这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列宁可喜欢它们啦!每次走到白桦树下,他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可是有一天,列宁像往常一样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
(二)、对比质疑:
1、惹人喜爱的灰雀突然不见了,列宁会怎样呢?(着急、难过、万分焦急……)从哪看出来?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段话,好吗?
2、后来,灰雀回到树林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第十一自然段)
看到丢失的灰雀又重新回到了枝头欢唱,你们开心吗?列宁跟你们一样可兴奋了!请用朗读告诉大家列宁当时的感受。
3、失踪的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看到灰雀重新回到树林,男孩应该高兴才对呀,为什么他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三)、体会小男孩从抓鸟到放鸟的心理变化。
1.生自由读课文3-10段,找线索
2.小组讨论:研读小男孩的四句话。你认为那只灰雀去哪儿了?说说你的理由。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此时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这两句话里都有“一定”这个词,这两个“一定”一样吗?为什么?
自己读读,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
3.小组汇报。
4.再读对话,感受小男孩语气变化的原因。
1)男孩的情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什么让他改变了想法?请你再次细读3-10自然段,从文中寻找答案。
2)研读列宁的话。读读这两句话,你感受了到什么?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总结:列宁担心、发自心底的对灰雀的爱感动了男孩,男孩决定放回灰雀。
5、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
(四)、学习11-13段。
1、结果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而那个男孩——(站在……)
此时,他又在想些什么?
2、列宁有没有再问男孩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是呀,男孩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是个诚实的孩子。(出示后面两段)所以列宁没有再问那个男孩。而是微笑着说:……
3、列宁为重回树林的灰雀感到高兴,更为男孩的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真情告白,提升情感。
学了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男孩或列宁说吧!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
五、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六、拓展延伸
1、写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2、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