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特泥塑作品展(2011.06.03)

标签:
民俗博物馆马若特泥塑好日子山里娃山里人摄影 |
分类: 庄儿里的日子 |
屡屡经过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总觉得博物馆不大,里边可能就摆了些纺车、碌碡之类的农村老物件,也想看看,但一直没进去过。
这天路过,新血来潮,放下两轮自驾车,跑进去。到里边顿时目瞪口呆,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粗犷厚重的泥塑。在我印象里,陕西人比较擅长干这类活计,没想到俺河北人一点儿不比他们差。呆了片刻,跑去问服务员“能照相吗?”“没事,照吧。”“谢谢。我改天来。”
带了照相机,这才仔细看,泥塑作者叫马若特:
看名字像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回来查,满拧,是地地道道的俺保定老乡。马若特,河北省曲阳县朱家峪人。在父亲影响和熏陶下,酷爱捏泥人,到曲阳县雕刻艺术学校学习,又到天津美院进修,毕业后回乡。现为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30多岁竟有如此修为。
山里生活艰难困苦,但从《好日子》里,我们体味到山民质朴、乐观的生活观。若无此,灾难深重的中国农民怎能穿越千年,支撑着社会的发展。
这作品题为《信息时代》,据说还入选上海世博会。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马若特为我们回访了逝去的时代。他的山民应该是1950年代以前,最起码也是1966年以前的人物。世事变迁,山里人与时俱进,已不再如此古朴凝重,“灵动”得多了。过去的人物,手里拿着新时代的科技产品,不大对劲。若俩人共赏抽点烟袋锅儿的火石镰,可能更好些。
孩子,就是未来。山里娃的顽皮,展示着希望;也让我们回味自己的童年。
马若特表现质感的功夫出神入化。普普通通的泥巴片儿,经他手一卷,粗布、老棉花套子的行李卷,竟这么地道。青壮年、老人、儿童的皮肤,何等契合。还有后面参禅悟道的老和尚,颇有根雕的效果。神了!
传统题材的作品。
在博物馆里拍照,要格外注意光线、避开玻璃的接缝和反光,背景又要尽量干净,对于菜鸟来说,难。拍到半道儿时,服务员又提醒我,马上要开会贯彻防火通知。我知道,这对文博单位是大事,就更手忙脚乱了。不管怎么说,还是非常感谢民俗博物馆让我看到这么感动人的作品,我要常来看看了。
临走,回手拍了一张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