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补肝,夏天补心,长夏补脾,秋天补肺,冬天补肾(转载)

(2014-10-23 14:47:25)
标签:

健康

分类: 养生

 转自:圆满-金刚

[原则]辩证施补

 

进补,包括药补、食补,祖国医学讲究“药食同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于世,比较系统的药膳相关典籍有88种,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药食同源品种有88个,约占常用中药饮片数的18%

 

我国最早收载补药的典籍是《山海经》,载补药4种。分别有令人“善走,不夭,不忘,多力”之功。公元前722年问世的《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的观点,确立了食疗组方的理论依据。

 

随后,人们在长期探索中得出进补原则:春天升补,夏天清补,长夏(三伏天)淡补,秋天平补,冬天温补。换种说法,即春天补肝,夏天补心,长夏补脾,秋天补肺,冬天补肾。

 

在冬季为顺应天寒地冻、万物伏藏的规律,人体养身保健就必须懂得“养精闭藏”,即不但要摄护秘藏人体原有的精气,还要依靠药物和食物来补充积聚精气,养精蓄锐,以期来年有更强壮的体力,更充沛的精力,这些正印证了民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

 

[要略]虚不受补

 

有人病后体虚,买回很多补品,如人参类(红参、白参、红白参须、西洋参、高丽参等)、鹿茸、阿胶等,但吃了这些补品后,感觉腹胀不适,食欲更差,大便变得稀溏,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中医说的“虚不受补”。

 

也就是说,患者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足,消化力差,贸然服食过多补药,不仅不能增强体质,反而增加脾胃负担,不能进行有效的消化与转运,产生食欲低下,腹胀中满,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致大便泻下等症。

 

因此,科学掌握辩证施补原则意义重大。进补前,必须先了解自己是阳虚还是阴虚,寒体还是热体,再来确定是补心、补肺,或者是补肝、补脾、补肾等。

 

补药是用来消除虚弱病症的,具体运用时,首先要辨明是哪个脏腑气血阴阳亏损,正邪力量对比,是否有实邪,消化功能如何,补身体需要一步一步的来。

 

其次,对一些肠胃功能不佳,湿热很重的人(应去医院),医生会先给予一些芳香化湿的开路药,使其肠胃中的湿热得以清除,肠胃功能恢复,吃东西不觉得胀满,才能进食补品,且根据个体体质情况,在补阴、补阳、补血之品中,加入适量的补气与理气之品(补虚不忘补气,补气不忘理气),方能消除胀满,产生好的效果。

 

[诀窍]辨病施补

 

补,顾名思义因亏而言,补充体内不足,健康人当然没有必要进补。虚者补之,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阴虚者养阴,阳虚者助阳,这就叫辨病施补。

 

补气要重脾胃。气虚有脾胃气虚和心肺气虚几种类型,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意思是补药的药效产生,首先要靠脾胃的消化吸收,才会施布于全身。

 

补血不忘补气。中医讲究气血相连,“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从而有着“气能生血”的观点,所以补血必须补气。加之补血药物的效用产生,也要靠脾胃的功能健旺,“当归补血汤”用当归补血,配上黄芪补气以生血即这个原理。

 

养阴宜用清补。阴虚的表现多见热象,即内热,如舌红、口渴等,养阴药物大多属于凉性,既滋养阴津,又能清热。如果误用温热性的补药,不但会助长热象,还会进一步加重阴虚。

 

助阳适宜温补。阳虚的表现多见寒象,即外寒,如舌淡、苔白、怕冷等,助阳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既可振奋阳气,又有祛除寒象的作用。如果误用寒凉性的补药,会使阳气更虚,寒象愈显著。

 

另外,如果气血两虚,可以气血双补,阴阳两虚,也可阴阳并补。还需注意,从补药的效力来看,有峻补和缓补之分,峻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药性峻烈,应该遵医嘱,并严格控制剂量。进补的原理烂熟于心,还怕来年不能“上山打老虎”?

 

小知识

 

常用的七种补品

 

人参类:白参或须,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红参(高丽参)或须,甘微苦,温,归脾、肺、心经;西洋参,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均能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益肺脾。主治虚脱垂危,崩漏失血,心悸失眠及一切元气虚弱、虚气津少等症。

 

黄芪:甘,温;归肺、脾经。补气健脾,固表止汗,利水,托疮。主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疸等症。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滋阴润燥,养血止血。主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血、便血、妇女崩漏及阴虚心烦、失眠等症。

 

银耳:甘、淡,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大便干结、口干舌燥诸症。

 

甲鱼:甘,平,归肝经;滋阴除热,消结软坚。主治阴虚劳热、骨蒸、症瘕积聚、盗汗及脾肿大等症。

 

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助肾阳,补精髓,强筋骨。主治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宫寒不孕、尿频尿多及小儿发育不良。

 

蛤蚧:咸,平,归肺、肾经;补肺益肾,纳气定喘。主治虚劳咳嗽、肾虚阳痿。

 

冬季多喝蜜少吃姜

 

营养学家提出,冬天要多喝蜜,少吃姜。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冬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为了适应这种干燥,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液”,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人体的伤害。

 

我国古代医学家提供了一条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水分就不容易流失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代医学中的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五功即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现代医学也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

 

此外,冬季应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干燥对人体的危害。


 

 

四十不补五十受苦

 

中医认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因此便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壮年之后,女性是42岁,男性是48岁,人体的阳气升发活力有所下降,便会出现一个生理性的消降过程,此时若不及时补充,人便会很快衰老。

 

医生治病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恢复“本来面目”,即生病前的状态。同样,要补阳气,首先要弄清它“本来面目”——“纯阳之体”。

 

古人认为小孩是“纯阳之体”。因为小孩子精力最充沛,哭叫一整天嗓子都不会哑,可以整天地笑,也可以一天到晚玩耍游戏都不觉得累。而且,小男孩在没有任何欲望的情况下,阴器会勃起。中医认为,这说明小孩肾气充足。阳气衰败的人,根本做不到这样。

 

夏补阳气 冬不生病

 

阳气宜在春夏季节补。中医养生原则是“顺应天然”。夏季外界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所以一些慢性病在人体充足的阳气抵挡之下,减轻了。而到了冬天,外界阴气重了,人体的阴气也重,抵抗疾病的能力也随之变弱,慢性病就会“卷土重来”,变本加厉。中医的“冬病夏治”就是在盛夏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以便秋冬抵御疾病的侵袭。这也是中医一直强调的“养生,要顺应天然”的观点。

 

《内经》里的夏日固阳原则

 

夏天补阳的方法有很多,《黄帝内经》给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也就是说,夏天时不要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夜卧早起)最好晚上11时前入睡,次日早晨六七时起床;不要怕热、怕阳光,适当晒晒太阳,少吹凉风(无厌于日);保持心情愉悦,不要经常发怒(使志无怒)。

 

中医专家论阳气

 

“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从养护阳气、驱除湿邪的角度防治,培固自身阳气,就是开启人体自愈大药、抵御病邪的不二法门。”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阳气耗尽,生命也就消失。

 

阴阳在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各有侧重,阴气主要反映物质的一面,表现人的精气神,而阳气则突出反映能量,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状况。阳气足,则脏腑功能好,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就问题多多。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只要能从“阳气”两字下手,那么大部分的现代病就不会困扰人们,一切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

 

日常固阳要点

 

少食冷饮:夏天多酷暑难耐,此时人们喜欢喝冷饮,吃寒凉食物,但这样做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因此,夏天要少食冷饮、冰镇啤酒和瓜果,喝水以温开水为宜,以防止阳气受损。多吃温补食物如肉类食物,红枣、枸杞、当归等。

 

适当运动:夏天外界阳气最旺,这时多到户外活动,可以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如果运动过度,就会导致大汗淋漓,这样也易损阳气。

 

保暖避寒:有些人一到夏天,就整天不离电风扇或空调。但过于贪凉,寒凉之气就会从人体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易伤肺卫之阳气,导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乘虚入侵。

 

推荐固阳妙招

 

按摩涌泉穴,振奋一身阳气: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人体重要穴位——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顾名思义,涌泉,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也可每天晚上洗完脚后,按摩涌泉穴15分钟左右,或按摩人体其他的保健穴位如足三里、关元、命门等,对健康都大有裨益。

 

走路壮阳:走路的确也可壮阳,实际上,走路和足浴的保健功效,主要是通过涌泉穴起作用。路况不需特别讲究,也不必非要挑鹅卵石路,一般的路面即可,每天走半个小时的路,也可以固护阳气。

 

中医说,“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随着气温上升,凉茶、冷饮、空调都流行起来。在降温消暑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很容易伤了阳气,导致腹痛腹泻、感冒发烧、关节疼痛,甚至全身酸痛等疾病发生。在南方,从5月份到10月份气温都比较高,夏长冬短,人体耗散阳气的时间和机会多。如果此时不注意保护阳气,肆意贪凉,那就更加让人因为消暑而患病。

 

四大伤阳之举需留意: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在阴凉处喝冷饮来消暑,由于夏季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让暑湿入侵人体,因此,在消暑过程中,有四点需要注意。

 

冷饮:适当地吃雪糕、喝点儿冰镇啤酒,喝绿豆汤是消暑的一种方式,但不要过度,否则阻遏体内阳气,会出现咽喉疼痛的感觉,甚或耗伤阳气而生病。尤其是绿豆属于寒湿之品,尤其不能吃太多。比如脾虚的人,喝几碗绿豆汤就咽喉痛,或者腹痛,很有可能就是损伤了阳气。

 

空调:夏天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出汗很多,毛孔张开,要是贪凉,比如出汗后就吹冷风或者空调温度太低,人体卫气不固,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在空调房里,最好也披一件小外套保暖,尤其是腹背部要保暖。专家指出,一般室内空调温度与室外不能相差太大,空调温度在26℃即可。如果本身体质虚寒怕冷,也可以穿上长袖衣服,以免空调的凉气从肌肤入侵而生病。

 

水果:吃西瓜等冰镇水果是常见的消暑方法。西瓜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但西瓜不可多吃,尤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湿气重,损伤脾阳。

 

凉茶:广东人有“热气”的说法,吃点热性食物(如烧烤、油炸、荔枝等)后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脸上长痤疮等,都是热气的表现,便自行服用各种清热泻火药或喝凉茶。专家指出,一般凉茶性质寒凉,体内有热时可以清热,无热时则易伤阳气。

 

体质虚寒可试穴位艾灸:阳气不足,经常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性体质者,在夏季最好能够进行“温阳”疗法,比如穴位艾灸、拔罐、热疗来防治疾病,护阳气,补中益气,改善脏腑阳气不足的状况。

 

在夏季,经常对穴位进行艾灸可以很好地起到保养阳气的作用。像足三里、神阙穴等部位,既好找,治疗起来也很有效,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神阙穴,即肚脐,位于脐窝正中。艾灸这些穴位可以直接温养五脏六腑。

 

足三里这个穴位是强身健体的穴位,除了艾灸,平时也可以按揉此穴,持之以恒,可增强体质,防病健身。另外,像肚脐这个部位特别需要保暖防风,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能有衣物遮盖,不要暴露肚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