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余秋雨与批评的自由 易中天

标签:
动机亲族文艺批评堡隐私李辉中国娱乐 |
分类: 天下奇闻 |
一批评不能问动机批评问动机,原本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动机,有什么意义呢?比方说,被双规的贪官为了保命,把别的贪官也供了出来,难道纪检委能够因为“举报动机不纯”,就不查了?又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随地吐痰,被批评了,他却反问:你什么动机?故意找茬是不是?就你干净是不是?告诉你,少来!这样的事情,大家不觉得可笑吗?遗憾的是,这种可笑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李辉先生质疑文怀沙老人的时候,就曾经有人问:有“过节”吧?“受人指使”吧?后来我说话,又马上有人问:他想干什么?没事找事吧?闲得无聊吧?趁机炒作吧?吸引眼球吧?把我肚子都笑疼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一事当前,先问动机,是中国人最为惯常的思维方式。正因为中国人吃这一套,所以,被批评者便可以拿它来做挡箭牌。比如余秋雨公民就是。早年他就把对他的批评,说成是“文化杀手”与“盗版集团”的合谋。后来又把“忏悔问题”,也跟盗版挂起钩来。看他如此荒唐,当时我就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我问:如果全国各地都齐声颂扬余秋雨,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盗版集团难道就不趁机捞一把了?苟如此,余先生是不是也要对同志们的赞扬,表示愤怒或烦恼呢?可惜,这样的意见,他一句也听不进去。这一回又故伎重演,把对捐款问题的质疑,说成是“咬余专业户”所为。哈哈!这个逻辑如果成立,则所谓“咬余专业户”,恐怕就不止四个了。后来,他又发表博文,暗示还是“盗版月26日者”所为。这就更搞笑了。余先生的意思,总不会是要盗版集团替他掏那20万吧?大家想想,拿动机说事,行吗?
二批评不能问资格如果说拿动机说事,是余秋雨公民对付批评的第一招;那么,他的第二招就是问资格。在《不准继续侮辱中国人》一文中,余秋雨公民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断定,这些人(指批评他的人)一定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参加过灾区援救队和志愿者队伍。”这意思很清楚,如果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是援救队和志愿者,就没资格批评他或质疑他。我不知道这个“准入门槛”的“立法依据”是什么,也不知道他开出的那几个条件,是必须全部满足呢,还是有一个就行?倘若有一个就行(比如默哀),那人数可就多了,这门槛不设也罢。倘若“一个都不能少”,则余秋雨公民自己,都未必能够“达标”。因为他的家人亲族中,也未必有援救队呀!这样一来,这个门槛,岂非等于“不准批评”?由此可见,批评是不能设门槛,也是不能问资格的。李辉先生的文章发表后,曾经有人说“指责文怀沙之前请先照照镜子”。这话我也不同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问题,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都要“指责之前先照镜子”,那就没人能够行使批评权了。甚至,我们还可以把话说得更透彻一点:有道德问题或道德缺陷的人,也可以批评别人。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就是贪官也可以揭发贪官,批评贪腐,尽管这比较可笑。但可笑归可笑,只要他说的是事实,也得承认。
三 批评不能问对象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12.jpg易中天"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21.jpg易中天"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18.jpg易中天"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11.jpg易中天" />
第一目击:余秋雨的昆明表情。记者杨赋/摄
昨天下午,因“诈捐门”饱受争议的余秋雨出现在昆明翠湖宾馆。在这个商业论坛上,余秋雨的讲题虽然是“文化发展与企业发展”,不过从头到尾,余大师的话题始终没有偏离文化这个主题,并且滔滔不绝中多处似乎都在影射:“诈捐门”其实是多位文化人联手针对他的一个“谣言”。
|
无独有偶,上周四,余秋雨在博客中贴出了一组与当代书画家张公者的对话,对话透露除用于买书的20万元捐款外,余秋雨还追加了30万元用于购买3个图书馆的设备,他总共的捐款金额应为50万。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肖融昨天也表示,余秋雨捐建图书室的3个学校目前正在加紧施工,“相信到8月底,关于余秋雨的一切质疑都会真相大白。”
捐款没经过红十字会
余秋雨昨天的演讲近80分钟,等到他走下讲台,记者立即上前提出采访请求。余秋雨礼貌地告诉记者现场混乱,不过可以稍后接受采访。随后,他被带到贵宾厅休息,记者则一直在门口守侯。约20分钟后,余秋雨等一行走出休息厅,见记者还在等候,余秋雨拍着记者的肩膀说:“我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接着问:“您在博客中透露,追加30万捐款,是吗?”余秋雨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随即说自己从来不上博客。见记者还想提问,余秋雨抱歉地一笑,随即匆匆离开。
此前,余秋雨在博客中表示:“地震发生后,我决定捐款20万元办一所希望小学,但灾区教育局的领导建议我,改捐三个图书馆,由我自己来挑选书。于是我就用20万元买书,再追加30万元购买图书馆的设备,3家图书馆都得在今年9月1日落成。由于整个过程我是亲自组织团队完成的,没有交给红十字会来做,因此有人造谣说是‘假捐款’,又说怎么不直接捐钱,却捐了书。”
有人靠诽谤我赚一点稿费
“诈捐门”发生后,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代表的一群文化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余秋雨,指责他虚伪、假爱心。昨天的演讲中,余秋雨大讲中国文化存在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化缺失“三道”:一是公民之道,其次是实证之道,最后是创造之道。在讲到实证之道时,余秋雨深刻剖析了中国为什么谣言泛滥,表露了自己对谣言缠身的无奈心情。
昨日演讲时,他说:“实证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问题。不强调实际证据,不去整理保存数字、证据方面的材料,是一大毛病,这样的大环境很容易滋生谣言。”
余秋雨在博客中写道:“这些不断攻击我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观点。他们的全部才能只是会写大批判文章,但又胆小,不敢批判官员和团体,只敢拿我这么一个没有官职却比较出名的人来攻击,证明自己还有活干,顺便赚一点稿费。一开始我也纳闷,为什么永远闭着眼睛颠倒黑白。后来才知道,造谣诽谤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避
谣言缠身,对每个公众人物来说都无可避免,辟谣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不过,余秋雨却很例外,“诈捐门”曝出来后,任凭外界闹得沸沸扬扬,事件主角余秋雨却一直缄口不言,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应。昨天,他也在演讲中分析了一番自己应对谣言的技巧:“至今为止,中国没有‘破解谣言的程序’,所以,谣言来了怎么办?解释肯定只是白费口舌,跳楼吗?肯定不行,到头来还落得个畏罪自杀。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避,自我安慰:身正不怕影子歪。”余秋雨的这句话,与其说是在剖析中国言论文化,不如说是他在“诈捐门”困扰下的真实心态。
余秋雨的博文对此呼应:“我做自己的事,而且全是好事,有人要来反对,就必须制造一些“观点”和谣言,这很可笑,不值得去理,连反驳和删掉(骂我的话)都是多余的。”
都江堰教育局未接到追加捐款
余秋雨是否真的追加了30万元捐款?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肖融近日表示,他们尚未收到这方面的通知,但她对此并不感到奇怪。肖融透露,按照目前情况,3万册图书的价值显然超过20万元,而每个图书室都配齐书架、桌椅等相应设施,所需资金也肯定会远超过20万元。“相信到8月底,关于余秋雨的一切质疑都会真相大白。”肖融说。
余秋雨的助理金克林表示,余秋雨确实追加了30万元捐款,具体事宜仍由九久读书人公司运作。但该公司称,对此事不再接受任何采访,拒绝回应此事。
易中天公布自己的捐款证明
就在余秋雨博客自曝追加捐款30万元的第二天,易中天在博客中公布了自己的地震捐款证明,此举似乎在向余秋雨叫板。
易中天在博客中写道:易中天共捐款8万元,宣布捐款时间是2008年5月13日,捐款到账时间是2008年5月19日,捐款方式是通过银行转账,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接收捐款,收据号为“00145935”,备注“地震”,荣誉证书签发人“段应碧”。
易中天称,收据及荣誉证书已由山东卫视记者验看并拍照。易中天在接受某报采访时曾说,要求一个人公布捐款证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公众人物、公开捐款、遭到合理质疑。“我没有遭到合理质疑,因此我无须公布”,易中天说,“但‘捐款门’事件既已告一段落,为表示公平,我仍愿意公布。”(都市时报 记者张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