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lmr1872
lmr187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952
  • 关注人气:1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辉、余秋雨与批评的自由 易中天

(2009-06-30 22:17:31)
标签:

动机

亲族

文艺批评

堡隐私

李辉

中国

娱乐

分类: 天下奇闻

 李辉、余秋雨与批评的自由 易中天

   2009年6月26日的《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作家阎延文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余秋雨离大众有多远》。在这篇文章中,阎延文女士谈到,在中国,正常的批评之所以那么难,原因之一,是只要有人进行批评,就会有人说这是“文人相轻”,或者说他“借名人上位”,或者问他“你是道德家吗”。正是这三大“文化路障”,使“敢说真话的批评家成为稀缺产品”。她认为,这是“比捐款门更令我们深思的问题”。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批评,包括道德批评,也包括文艺批评和学术批评。而且我还认为,这种批评应该是自由的。只不过同时认为,它又应该是有规则的。可以说,自由而有序,就是我对批评的理想。在《道德批评的原则与底线》(2009年6月18日《南方周末》)一文中,我谈了“批评的规则”;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谈“批评的自由”。我认为,这种自由,可以概括为“三不问”,即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下面,就以李辉先生的质疑,和余秋雨公民的被质疑为例,展开来说说。

一批评不能问动机批评问动机,原本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动机,有什么意义呢?比方说,被双规的贪官为了保命,把别的贪官也供了出来,难道纪检委能够因为“举报动机不纯”,就不查了?又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随地吐痰,被批评了,他却反问:你什么动机?故意找茬是不是?就你干净是不是?告诉你,少来!这样的事情,大家不觉得可笑吗?遗憾的是,这种可笑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李辉先生质疑文怀沙老人的时候,就曾经有人问:有“过节”吧?“受人指使”吧?后来我说话,又马上有人问:他想干什么?没事找事吧?闲得无聊吧?趁机炒作吧?吸引眼球吧?把我肚子都笑疼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一事当前,先问动机,是中国人最为惯常的思维方式。正因为中国人吃这一套,所以,被批评者便可以拿它来做挡箭牌。比如余秋雨公民就是。早年他就把对他的批评,说成是“文化杀手”与“盗版集团”的合谋。后来又把“忏悔问题”,也跟盗版挂起钩来。看他如此荒唐,当时我就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我问:如果全国各地都齐声颂扬余秋雨,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盗版集团难道就不趁机捞一把了?苟如此,余先生是不是也要对同志们的赞扬,表示愤怒或烦恼呢?可惜,这样的意见,他一句也听不进去。这一回又故伎重演,把对捐款问题的质疑,说成是“咬余专业户”所为。哈哈!这个逻辑如果成立,则所谓“咬余专业户”,恐怕就不止四个了。后来,他又发表博文,暗示还是“盗版26者”所为。这就更搞笑了。余先生的意思,总不会是要盗版集团替他掏那20万吧?大家想想,拿动机说事,行吗?

二批评不能问资格如果说拿动机说事,是余秋雨公民对付批评的第一招;那么,他的第二招就是问资格。在《不准继续侮辱中国人》一文中,余秋雨公民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断定,这些人(指批评他的人)一定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参加过灾区援救队和志愿者队伍。”这意思很清楚,如果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是援救队和志愿者,就没资格批评他或质疑他。我不知道这个“准入门槛”的“立法依据”是什么,也不知道他开出的那几个条件,是必须全部满足呢,还是有一个就行?倘若有一个就行(比如默哀),那人数可就多了,这门槛不设也罢。倘若“一个都不能少”,则余秋雨公民自己,都未必能够“达标”。因为他的家人亲族中,也未必有援救队呀!这样一来,这个门槛,岂非等于“不准批评”?由此可见,批评是不能设门槛,也是不能问资格的。李辉先生的文章发表后,曾经有人说“指责文怀沙之前请先照照镜子”。这话我也不同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问题,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都要“指责之前先照镜子”,那就没人能够行使批评权了。甚至,我们还可以把话说得更透彻一点:有道德问题或道德缺陷的人,也可以批评别人。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就是贪官也可以揭发贪官,批评贪腐,尽管这比较可笑。但可笑归可笑,只要他说的是事实,也得承认。

三 批评不能问对象

  批评不问资格,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别人;批评不问对象,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被人批评,包括文怀沙老人、余秋雨公民、李辉先生,还有我,都不例外。不过,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措词最好客气一点,以示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但可以批评,则没有疑问。总之,只要是十八岁以上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都可以成为批评的对象。像某人那样,说什么批评他就是“侮辱中国人”,就未免太把自己当干粮了!

  同样,对李辉先生,也可以批评。为什么有人认为不能批评?无非因为他“打假”,动机是好的。这就又是“问动机”了。既然我们不能从动机出发,反对李辉的质疑;那么,也不能从动机出发,肯定李辉的质疑。否则就不公平,就是“双重标准”。要肯定李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检视他的质疑本身。方法和结果全对,就全面肯定;方法对结果不对,或结果对方法不对,就部分肯定;方法和结果都不对,就全面否定。动机,是没意义的。

  批评不问对象,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批评谁,是批评者自己的事,别人不能干预。李辉先生质疑文怀沙的时候,曾经有人说,李辉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应当去揭露官员假年龄、假学历和私生活。还有人说,某某某“涉嫌造假”,比文怀沙严重多了,你怎么不管?这些话,我都不同意。我同意刘洪波先生的观点,李辉该做什么,他自己是可以选择的。你认为李辉应该做这做那,这是你的意志,你不能把你的意志强加于李辉。 

   李辉的自由,也是我们的自由。所以,我们不能问李辉:你为什么只质疑文怀沙,不质疑余秋雨?同样,也不能反过来问我:你为什么只质疑余秋雨,不质疑文怀沙?当然,如果有人批评我,我也不能问:你为什么批评我?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你为什么只批评我,不批评李辉?批评的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李辉有,我也有,大家都有。正因为批评的自由,是一切人的,所以不能没有“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包括“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其中,证据确凿和立场公正,是“真的原则”;保护隐私和尊重人格,是“善的原则”。这就是“四原则”,也就是批评的“操作原则”。本文说的“三不问”(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则是批评的“前提原则”。有此“三不问”和“四原则”,我们的批评,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此论当否,敬请批评!原载2009年6月30日《南方都市报》B15版责任编辑刘炜茗

           记者追问30万追加捐款 余秋雨含糊应对(组图)
 
                                 2009年07月06日11:12   云南网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12.jpg易中天"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21.jpg易中天"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18.jpg易中天" />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18952/18952311.jpg易中天" />

第一目击:余秋雨的昆明表情。记者杨赋/摄

昨天下午,因“诈捐门”饱受争议的余秋雨出现在昆明翠湖宾馆。在这个商业论坛上,余秋雨的讲题虽然是“文化发展与企业发展”,不过从头到尾,余大师的话题始终没有偏离文化这个主题,并且滔滔不绝中多处似乎都在影射:“诈捐门”其实是多位文化人联手针对他的一个“谣言”。

W020090628294393962443.jpg易中天" TITLE="李辉、余秋雨与批评的自由 易中天" />
 

 

无独有偶,上周四,余秋雨在博客中贴出了一组与当代书画家张公者的对话,对话透露除用于买书的20万元捐款外,余秋雨还追加了30万元用于购买3个图书馆的设备,他总共的捐款金额应为50万。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肖融昨天也表示,余秋雨捐建图书室的3个学校目前正在加紧施工,“相信到8月底,关于余秋雨的一切质疑都会真相大白。”

捐款没经过红十字会

余秋雨昨天的演讲近80分钟,等到他走下讲台,记者立即上前提出采访请求。余秋雨礼貌地告诉记者现场混乱,不过可以稍后接受采访。随后,他被带到贵宾厅休息,记者则一直在门口守侯。约20分钟后,余秋雨等一行走出休息厅,见记者还在等候,余秋雨拍着记者的肩膀说:“我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接着问:“您在博客中透露,追加30万捐款,是吗?”余秋雨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随即说自己从来不上博客。见记者还想提问,余秋雨抱歉地一笑,随即匆匆离开。

此前,余秋雨在博客中表示:“地震发生后,我决定捐款20万元办一所希望小学,但灾区教育局的领导建议我,改捐三个图书馆,由我自己来挑选书。于是我就用20万元买书,再追加30万元购买图书馆的设备,3家图书馆都得在今年9月1日落成。由于整个过程我是亲自组织团队完成的,没有交给红十字会来做,因此有人造谣说是‘假捐款’,又说怎么不直接捐钱,却捐了书。”

有人靠诽谤我赚一点稿费

“诈捐门”发生后,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代表的一群文化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余秋雨,指责他虚伪、假爱心。昨天的演讲中,余秋雨大讲中国文化存在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化缺失“三道”:一是公民之道,其次是实证之道,最后是创造之道。在讲到实证之道时,余秋雨深刻剖析了中国为什么谣言泛滥,表露了自己对谣言缠身的无奈心情。

昨日演讲时,他说:“实证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问题。不强调实际证据,不去整理保存数字、证据方面的材料,是一大毛病,这样的大环境很容易滋生谣言。”

余秋雨在博客中写道:“这些不断攻击我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观点。他们的全部才能只是会写大批判文章,但又胆小,不敢批判官员和团体,只敢拿我这么一个没有官职却比较出名的人来攻击,证明自己还有活干,顺便赚一点稿费。一开始我也纳闷,为什么永远闭着眼睛颠倒黑白。后来才知道,造谣诽谤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避

谣言缠身,对每个公众人物来说都无可避免,辟谣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不过,余秋雨却很例外,“诈捐门”曝出来后,任凭外界闹得沸沸扬扬,事件主角余秋雨却一直缄口不言,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应。昨天,他也在演讲中分析了一番自己应对谣言的技巧:“至今为止,中国没有‘破解谣言的程序’,所以,谣言来了怎么办?解释肯定只是白费口舌,跳楼吗?肯定不行,到头来还落得个畏罪自杀。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避,自我安慰:身正不怕影子歪。”余秋雨的这句话,与其说是在剖析中国言论文化,不如说是他在“诈捐门”困扰下的真实心态。

余秋雨的博文对此呼应:“我做自己的事,而且全是好事,有人要来反对,就必须制造一些“观点”和谣言,这很可笑,不值得去理,连反驳和删掉(骂我的话)都是多余的。”

都江堰教育局未接到追加捐款

余秋雨是否真的追加了30万元捐款?都江堰市教育局副局长肖融近日表示,他们尚未收到这方面的通知,但她对此并不感到奇怪。肖融透露,按照目前情况,3万册图书的价值显然超过20万元,而每个图书室都配齐书架、桌椅等相应设施,所需资金也肯定会远超过20万元。“相信到8月底,关于余秋雨的一切质疑都会真相大白。”肖融说。

余秋雨的助理金克林表示,余秋雨确实追加了30万元捐款,具体事宜仍由九久读书人公司运作。但该公司称,对此事不再接受任何采访,拒绝回应此事。

易中天公布自己的捐款证明

就在余秋雨博客自曝追加捐款30万元的第二天,易中天在博客中公布了自己的地震捐款证明,此举似乎在向余秋雨叫板。

易中天在博客中写道:易中天共捐款8万元,宣布捐款时间是2008年5月13日,捐款到账时间是2008年5月19日,捐款方式是通过银行转账,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接收捐款,收据号为“00145935”,备注“地震”,荣誉证书签发人“段应碧”。

易中天称,收据及荣誉证书已由山东卫视记者验看并拍照。易中天在接受某报采访时曾说,要求一个人公布捐款证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公众人物、公开捐款、遭到合理质疑。“我没有遭到合理质疑,因此我无须公布”,易中天说,“但‘捐款门’事件既已告一段落,为表示公平,我仍愿意公布。”(都市时报 记者张小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