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首次正面回应"诈捐门":他们乱讲

(2009-06-28 19:45:56)
标签:

听众

讲堂

图书馆

大专辩论赛

余秋雨

镇江

教育

分类: 奇文转载

余秋雨首次正面回应"诈捐门":他们乱讲


W020090628294391312177.jpg
 
6月22日,余秋雨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

 

 

 

 

W020090628294393962443.jpg
 
6月22日,余秋雨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

 

 

现代快报6月28日报道 上个月底《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发表博文,对余秋雨宣称已为灾区捐款20万元提出质疑;之后,易中天连发三篇博文质疑余秋雨,称公众人物不能诈捐。至此余秋雨陷入了“诈捐门”。10多年来,余秋雨一直烦心事不断,“石一歌写作组”、“文字硬伤”、“青歌赛口误”、“地震含泪劝说”,就像他所著的《文化苦旅》的书名,余秋雨也经历着漫长的内心苦旅。“诈捐门”之前的争议,虽然每一桩都没有定论,但余秋雨似乎都能够安然化解,论争之后,这位文化大师,照样旅行、演讲、出书,似乎这些争议只是他文化旅途中的一些点缀。与这些日渐过去的争议相比,“诈捐门”似乎更棘手些,因为它无关学术,无关历史,它是现实,它涉及到的是灾区,涉及到的是钱。捐,还是没捐,看似简单,却关乎的是一个人为文为人的根本——品行。

这是很难迈过的一扇“门”,但余秋雨依旧步履轻松,6月22日,他做客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畅谈“生命因阅读而宁静”的同时,并不避讳这扇“门”。演讲之后,在快报记者追问下,他更是以一句“他们乱讲”,以及之后的侃侃而谈,完成了他自“诈捐门”爆发以来对此事作出的首次正面回应。

记者手记

“大师”的背影

镇江图书馆,“文心讲堂”,座无虚席。

余秋雨惯有的幽默和激情不时博得阵阵喝彩。三小时内滔滔不绝,他没喝过一口水,从其脸上漾着的笑意中,记者实在找不出一丝因“诈捐门”带给他的沮丧。可是,大师也未必真能放得下,演讲中他三番五次主动扯起捐款事件,有意无意张扬他的平静。一如他的博客,随着“诈捐门”事件的进展不停更新,悄悄地做着回应:先是6月8日发表声明,余秋雨捐款20万元不是修建希望小学,而是新建三所学校的图书馆;6月17日,余秋雨博客中又出现一个“警察的智力游戏”帖子,“一位安徽警察笑眯眯地给我出了一道智力游戏题:一个盗版起家的人突然对别人的捐款账目产生了兴趣,你猜为什么?我回答说:据美国报纸报道,当今小偷最喜欢看的,是时装杂志。不是他们品位提高了,而是查看新出时装的口袋缝在哪里。他们甚至认为,时装设计师的动机也十分可疑。人的目光,因职业而异。”网友提出,这是暗讽易中天靠盗版起家,仅是一教书匠,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品位,只是像小偷一样关心别人的口袋;6月17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公开宣布,余秋雨没有捐建图书馆,“君子协定”中只是捐献三个学校图书馆20万元的书。奇怪的是,余秋雨并没有顺势“下台阶”,依旧在博客中强调自己捐建了三所图书馆,并称受到了一点“小伤害”。

从捐20万元到捐建三所图书馆,再到捐20万元书,表象扑朔迷离,但实质已经“水落石出”。截至目前,余秋雨确实分文未捐。余秋雨博客在说谎?6月26日的新帖就更让人云里雾里了:余先生是位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文化人。他对中华文化及世界人类文明投入了无比的热情与深层的思考,却不大关心别人对他的指责,他说他没看过自己的博客,对博客“彻底不管”。

晕了,搜索了一下余秋雨的信息,大约有142万条之多。余秋雨的博客分别在新浪、搜狐、腾讯网,点击率分别为1900多万、360多万和710多万之多,难道这些都是“人造”?随后,记者在其今年2月份的一篇“无网生活又一年”的博客中似乎又找到了“佐证”:我到现在还过着不用手机、不上网、不看报刊的日子。这中间,最彻底的是不上网,我的手压根儿没有碰过电脑,也没见过网是什么样子……呵呵,真被忽悠了。

“在整个民族的人格文化还没有重新建立的时候,个人的名誉算什么?于是故意不作任何洗刷,成了我深入文化领域的一个决绝举动,近似破釜沉舟,我让自己在屡屡传言中形象模糊……”这是余秋雨在《借我一生》里面的话,的确,真实的余秋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余秋雨留给世人的也许除了无尽的传言、骂战、辩论,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背影。

自比武士,怕一拳把对手打倒

余秋雨此次在镇江的演讲,是由镇江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镇江图书馆承办的;地点在镇江图书馆的“文心讲堂”,演讲主题为“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镇江亮相,众多“余迷”前往倾听,一向善言的余秋雨没有让听众失望,开场白就博得了阵阵喝彩。他歪着头欣赏了一下自己的海报,笑了:“照片好像下巴太大了,但表情很好,笑眯眯的。”

演讲的主题是阅读,这个主题对于身兼写书人、读书人的余秋雨来说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记者坐在听众中间,心里面希望余秋雨的演讲不要被主题框住,希望他能有所发挥,能带上几句近来被媒体和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诈捐门”,哪怕像他在其博客中表现出的“语焉不详”也行,这样,在随后的回答听众提问环节,记者就可以“冒充”听众就“诈捐门”直接对他发问。没想到的是,在演讲中,余秋雨主动一次又一次把捐款事件扯了进来。

“爱是没有回报的,阳光普照大地一样,大地并不需要阳光;清风明月也一样,想想阳光,想想清风明月,它们不求回报……”余秋雨突然话锋一转,“我的一个经验大家有没有发现,关注我的人都知道,我一步步受到攻击的时候,我本人从来不回答。讲我咬文嚼字,说我的文章里有多少错字,讲我各种各样的事,太多啦,说我和马兰几个月后离婚了,又结婚了,又离婚了,接下来又是什么地震的问题,讲捐款等等,你看我,我从来不回答,但是我真的哑口无言吗?”

余秋雨摇了一下头,加重了语调:“好多人都这么想,其实大家想想,现在全世界大专辩论赛的总评委一直是我,我对辩论是非常有经验的,否则我怎么有资格去为全世界大专辩论赛做总评委,每年都是我,我太知道,我在第一分钟就知道一个队逻辑上所犯的错误。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央电视台讲评,我总是第一个说出来,我肯定不是一个不会辩论的人。”

接着,余秋雨把矛头指向了他的对手,“因为他们所有的造谣诽谤都有他们个人可怜的原因,他们的做法是不好,但是(他们)实在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社会转型期的一些人。”无奈地摊了下双手,余秋雨郑重地表示:“所以有的时候武士不太好出手,就怕一拳把人打倒了,那我不得不这么说,如果真的由我来还手的话,那分量就太重了,因为我太懂得辩论是怎么回事,写作是怎么回事,这个太容易了。(我不出手是)因为我考虑到博爱,考虑到他们也需要关爱,他们也有妻子,有孩子,他们也有单位,有家庭。”

这是余秋雨的原话,与他那些语言精致的散文相比,有点啰唆,语言组织也不是最精确,但是他的意气、他的想法,听众还是能很容易感受到。而下面的这段话,很出人意料,因为这多少有曝他人隐私之嫌。

“我有一次发现,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人,他居然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我一下子就同情他了。他从小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当然可能小的时候没有受到爱的浇灌,后来对他来说骂人比较习惯,这个影响他整个一生的话,很值得同情。他的起点搞错了,至于为什么父母采取这个,父母也有父母的原因,也很值得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原谅。”

场下有人哄笑,“他讲的是谁啊?”面对听众的窃窃私语,余秋雨似乎意犹未尽:“现在骂我的人,都值得我同情。如果好好做事的人,怎么会有时间找一个认都不认识的人去骂?不可能,你们工作很忙,有时间去骂一个你认都不认识的人?严格讲起来,他是一个文化下岗的人,完全失态……发表拿个稿费,很值得同情,下岗工人无处谋生,在呐喊,我们会打他吗?”

余秋雨称这就是他保持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诈捐门”的原因,他不想把他的心情传染给他的学生。

“怨怨相报何时了?”余秋雨如此感慨着。

诽谤他,是因为他太有名

余秋雨是国内少有的演讲大师,但是记者期待的却是演讲之后的听众提问,因为记者镇江之行的采访点没有别的,只有“诈捐门”。

演讲结束后,面对主持人的目光,坐在前排的记者尽量把手举得最高,但是近在咫尺的主持人对记者高举的手视而不见。在回答了当地听众关于生命、关于文化的两个问题之后,余秋雨在其两位助手“掩护”下匆匆走进了贵宾室。

记者敲开贵宾室的门,表达了采访的愿望,余秋雨的一位女助手表示余不接受采访。记者用手机拨打余秋雨秘书金克林的电话,金也婉言为余做了挡驾。一番观察之后,记者发现电梯和紧挨着的楼道是贵宾室的唯一出口,便决定对余秋雨进行“严防死守”。有两位听众也守在电梯边,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想和余秋雨合个影。

没多久,余秋雨在助手和主办方人员“保护”下走向电梯,情急之下,记者大喊,“余老师,合个影可以吗?”合影完毕,记者自报家门,提出简单聊几句,助手立即拒绝,但是余秋雨却豪爽地表示:“没事,快一点。”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在电梯口争取来的这次专访,却是"诈捐门”爆发以来,余秋雨第一次面对媒体作出回应。

“他们乱讲。”余秋雨对于网络上对自己的指责,断然拒绝,并直说这是诽谤。

对于诽谤,他作了这样的阐述:每一个人在单位都可能遭遇诽谤,中国有个特点,对诽谤造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中国文化没有提供解决诽谤的程序。

“我们每个人遇到诽谤,你可能去打官司吗?打官司很累的,时间又长,最后又是调解。”余秋雨表示自己是近期被诽谤最多的人,“没完没了,好处在哪,诽谤你啊,显得挺有文化。诽谤一个商人就不太有文化。你呢,没有做官,不用怕你,你又不参加什么协会,没有团队,也不用怕你,但是(你)必须要非常有名,那么诽谤才有价值。”

“哎呀……”很搞笑的语调,余秋雨继续说道,“诽谤我的人我都不认识,住在哪里,长得什么样,(他们似乎)知道我所有的秘密……这个时候,以我为榜样,就是知道如果有知识支撑着我们的话,这一切就可以平静,无所谓的,真的无所谓。”余秋雨告诉记者,他就是以这种心态平静地撰文:看我的文笔,一点也看不出十几年来因为诽谤而心情不安的状态。

“对付灾难不要用灾难的语言,面对谩骂不要用谩骂的语言”,余秋雨奉此为“潇洒之道”,接着又“言外之意”地打了个比喻:茫茫书海,每本书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寻找书也是寻找自己,和你没有缘分的不能骂,“比如到超市买袜子,也许你喜欢的只有一种,那就千万不要开其它袜子的批斗会,这个式样不好,那个颜色太俗……不喜欢我的散文可以不看,为什么要骂呢?”

“配方”接近,去读;有缘分,去读。余秋雨称,他不介意别人的“恶意”,但是他提醒即使觉得不好,也没必要去诋毁他。

有机会“进监狱”,劝贪官多读书

余秋雨说他不会理会“诈捐门”的无聊,他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到各个监狱找到正在受惩罚的官员,让他们通过阅读感到心灵的平静。“贪官关进来了,大家都在拍手的时候,我得努力争取找他们谈一次话,尽管我真的不认识他们,但是我真的需要找他们谈一次话,我觉得他们的后半辈子不是完了,他们可以在监狱里面成为极其善良的学者,这一点人家怎么讲你,过去做的错事,已经受到惩罚了,至于你的后半辈子会怎么样,阅读决定了你的生命的时空,生命的时空就是你生命的质量,而这个质量提高以后,那无所谓了。人一定会到这个时候,完全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完全不在乎,因为别人跟你无关嘛,别人在说你长,说你短,没关系,我的心中安然平静。”余秋雨称他非常希望这些过去做了坏事、错事,已经受到惩罚的官员能够在监狱里面通过阅读来获得一种心中的平静。

“我现在有一些还没有找到,正想办法找到他们。我相信监狱方面会同意我找他们谈话,不管过去他们做过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接受我的一些劝告……劝告你阅读,在那开辟一个另外的世界,你的生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境界。我相信这个方法是好的,我会慢慢地一点点做,我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对象了,但他们关在哪,我还不清楚,我一定要找到他们。”

余秋雨挂着淡淡的微笑,在他的脸上,记者真的找不到一丝因为“诈捐门”而引发的忧虑。在他走进电梯那一刻,他的表情看上去显得很轻松,似乎他已经穿过了那扇“诈捐门”,或者在他看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诈捐门”。

绵阳高中生挑战余秋雨:比比看谁有文化

 

余秋雨首次正面回应"诈捐门":他们乱讲
 
余秋雨首次正面回应"诈捐门":他们乱讲
 
    今日,在华商报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说的是我所在城市,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向文化大师余秋雨挑战什么是文化的事,小小少年敢做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与大师较真,为他的勇气叫好!
           

    昨日,本报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绵阳的读者来信,名为《挑战书》,作者是一位正在读高三的男孩,他在信中称与余秋雨并无仇恨,但是看不惯余秋雨的一些行为,向他下挑战书是想证实一下“我这个学校里分数奇低的差生到底有没有文化”,文中他对余秋雨给青歌赛当评委时“用稀奇古怪的问题刁难青歌赛选手”等行为颇为不满。

    我不比余秋雨差

    “我想问问余大师,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算不算文化?谁规定只有经史子集才算文化其他就旁门左道狗屁不是?”这位言辞激烈的男孩名叫雷寒,今年18岁,是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三文科班的一名学生,目前正在准备高考,目标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已经参加了专业考试,正在等待结果。

    记者昨日联系他时,他称自己经常在网上看华商报,所以就向本报寄来了这份挑战书,因为对余秋雨有诸多不满,同时也想证明自己的文化基础不比余秋雨差,并且提出要和余秋雨来一场辩论赛的要求,论题就叫“到底什么叫文化”,他愿意“奉陪到底”。

    记者: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什么偏偏向余秋雨挑战呢?

    雷寒:余秋雨不是总在各个场合宣称自己有文化么?有人说我没有文化,我倒要看看,我和余秋雨到底谁有文化。我愿意并请求跟他来一场比赛。

    记者:下挑战书难道就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文化吗?

    雷寒:其实文化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但余秋雨就觉得自己特别有文化,总是拿出来向大家炫耀。我下这个挑战书,就是要证明,不仅我有文化,大家都有文化。记者:那你欣赏的人是谁呢?

    雷寒:我喜欢能开玩笑、开得起玩笑的人。钱钟书、王朔、韩寒,我都欣赏。王朔的新书大家都说看不懂,我就看懂了。

    我是应试教育的次品

    记者:你学习成绩怎么样?觉得自己有实力挑战余秋雨吗?

    雷寒:我成绩一般,高考也就是能过线而已,但高考是应试教育,就像工厂生产东西,总想把所有的产品做得一样,但是我就属于那种特别顽固的原料,怎么也不能加工成成品,属于应试教育的次品。唐伯虎你知道吗?他给自己刻了个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我也给自己刻了个印章———“西蜀第一妖魔鬼怪”。

    记者:你的意思是应试教育害了你?

    雷寒:现在的大学生读高中的时候拼命准备高考,考完后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全部忘记,然后大学四年学点理论知识并且绝大多数不和实践沾边,之后就拿一文凭,跟着出来就找不到工作,于是就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又去读中专学技术,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的尴尬。

    ■记者说话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肯定会有人说,这小孩太胆大了,不掂掂自己几斤几两;也有人会说,又是一个想靠骂人出名的。记者采访他时,自然要问到“骂人出名”的问题,他很坦然:我就是想证明自己有没有文化。话语间,不时冒出几句古文来,采访中还不断地反问记者:你读过唐诗宋词吗?唐伯虎你认识不?面对这么一个“张狂的青年”,与其鄙视他是想靠骂名人出名,不如去佩服他青春敢为。毕竟,很多人还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本报记者 狄蕊红

  争议人物

  余秋雨

  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余秋雨作为行走文学大家,自其成名之日起,其“行程”似乎就充满了“凉风秋雨”。

  挑战书

  余秋雨者,人谓中国当代之大师也!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青年人,你可以不知道张学良是谁,但你不能不知道余秋雨,因为余秋雨不仅是作家、学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你不知道余秋雨,中国多少年的文化就无法在你心中吐纳!说白了,你不知道余秋雨就是没文化!

    但可惜的是,我从小只听说过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我第一次听说余秋雨这个名字,还误以为是琼瑶小说里的人物。后来抽空拜读了余大师的《文化苦旅》,说实话,不对胃口就不说了,就文章而言,无聊的内容太多,就以《道士塔》为例。

    余大师说他不明白佛教圣地莫高窟为何由一个道士来看管。那我来告诉您,连义和团都可以代替官军,一个道士怎么不能管佛家地盘?再者,那是个什么年代?内忧外患那么严重,清政府随时可能完蛋,谁还管你佛教典籍?刀都架在脖子上了,谁还管身外之物?

    最无聊的是文中那句“我好恨!”你余大师摸着良心说,是你回家时发现家里被时迁的徒子徒孙清空了时恨一些呢,还是经文在百年前丢失恨一些呢?

    余大师与我并没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我向他下战书其一是想证实一下我这个学校里分数奇低的差生到底有没有文化。其二,我真有些看不惯他,其最大特色就是“欺软怕硬”。

    去年余大师给青歌赛当什么文化评委就喜欢刁难参赛选手。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有,据说还曾大发雷霆。对此余大师的解释是,他是为了传播文化。他觉得这些选手没文化。

    我想问问余大师,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算不算文化?谁规定只有经史子集才算文化其他就旁门左道狗屁不是?有本事你给弹个《广陵散》唱个《卡门》试试?术业有专攻,人家参加音乐比赛,你凭什么考人家高难度国学问题?口口声声说普及文化,如果人人都是你余秋雨这水平,那你余秋雨是不是又该痛苦了?

    话说回来,你那些问题怎么不拿去考王朔考韩寒?韩寒郑渊洁调侃你,王朔骂你,怎么就不拿出对青歌赛选手的态度去跟他们大发雷霆啊?真是“欺软怕硬”。

    余秋雨说,谁批评他就是谁想出名。没错,我就是想出名。但我没想到王朔也想出名,也想靠你余大师出名。这样吧余大师,咱们俩就来一场辩论赛,就咱俩对打,不叫任何帮手,论题就是“到底什么叫文化!”咱也别弄什么抽签啊正方反方的,免得出现你明明想说这世上“先有鸡”却抽到“先有蛋”这种无聊事件。咱们就各抒己见,怎么样?你不敢惹王朔、韩寒、郑渊洁,难道你还怕我这个十余岁的高中生?当然,如果你不满意这个比赛方式或比赛题目,那好!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刀枪剑戟,余大师你任选,小可不才,愿意奉陪到底。

    战与不战,你自己看着办!(本文有删节)雷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