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山(天马山)

标签:
文化 |
分类: 干氏文化 |
位于干山天马乡境内,在县城西北约11公里,山有两峰,状如行空天马,首昂脊弓,故名。原名干山,相传春秋时吴干将铸剑于此。据元代杨维桢《干山志》中记:“世传夫差冢干将其山”。又据旧《图经》记,有干姓者居此;《圆智寺记》中也谓山后皆干姓所有,故名干山。元代三高士之一钱惟善诗有“干氏千年居此山”之句。旧时,山多琳宫梵宇,每逢阳春三月,松郡乡民,诣山礼于中峰东岳祠,香火特盛,故俗称“烧香山”。
干山(天马山)高冠九峰,海拔98.2米。周围2.5公里,山地面积约1800亩。山势陡峻,山体脊线近东西方向,长约0.8公里,南北山体宽约1公里。南坡陡,常出现峭壁;北坡缓而长,山形不对称。
在斜塔东18米处有古银杏一株,树龄已达700余年。今树干枯死,仅东南一枝年年抽芽发叶,生机盎然。
嘉庆府志载有“十景”:(1)三高士墓(三高士碑)。在山东麓,为元代著名文人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三墓的合称。杨为浙江会稽人,钱为浙江钱塘人,陆为华亭人,3人同隐干山,死后皆葬于此。南为杨墓,其左2丈为陆墓,又稍左靠北1丈为钱墓。据《干山志》记:“万历甲申华亭知县陈秉浩封土修墓,立三高士碑于其上。”(2)看剑亭。元杨维桢所筑,以求干将剑。(3)餐霞馆。在朝真道院左侧,明万历年间周盛筑,崇宏壮丽,前有丛桂五株,大可合抱。(4)八仙坡。又名八仙石。相传八仙曾过此。据《干山志》有八仙石,位置在圆智寺后,散列于干山之半,若诸葛武侯八阵图。现掩没在杂草丛林中。(5)留云壁。在朝真道院前,有一处石壁,高过百仞。(6)二陆草堂。在天马山南麓,五代后晋所建圆智教寺即草堂旧址。明嘉靖间,寺僧镜圆募缘重建,于隆庆己巳八年(1569年)告成。相传为二陆读书处。陆机、陆云于吴灭后,在干山建草堂,闭门读书十年(一说在小昆山)。明代钱思周在寺西偏,建二俊祠,以祀二陆,隆庆中曾重修。(7)半珠庵。在天马山西麓,系天马周氏家庵。庵西为其祖莹。庵中有楼三间。其侧有精舍,曰“香岩”,为周氏先祖读书处。(8)双松台。在塔院下,双松为杨维桢手植。(9)一柱石。(10)濯月泉。又称天下第四泉、片玉泉、浴眼泉。据《干山志》记,在原朝真道院、餐霞馆后,旧时曾建亭其上,董其昌题有“山引三花秀,名因片玉高”之句。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记”云:“考之郡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掬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汩而下。羽士沿其流处,发其脉,广深丈许,得石地中,模糊一石,拂之,隐隐有点画形,因洗而视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而嘉庆府志载濯月泉又名第四泉;《娄县志》则记:“有泉曰片玉,掬以颒面,云能明目。”故实为一泉4名。
[干山(天马山)]
濂泉和濂池 泉在半珠庵左,去地可四五丈,山岩壁立,水脉无穷,味谈且甘,可供茗饮。据《干山志》记载,泉分左右,相距十步许,左泉状若耳形,右泉状若井幅。蜿蜒而下,下注悬为瀑,汇为涧,积而为池,阴晴不歇。据传为古代干将淬剑池。历史上曾作为天马山望族周氏的家泉,而周氏源出濂溪,故名泉为濂泉,以示不忘家族渊源,后周氏易名濂池,俗称周家荷潭。池方二亩余,距山麓仅数步,前通秀溪。当时池植莲藕,池中数百尾游鱼鳞鳞,孤塔倒映,波动不移。池畔垂柳依依,鱼矶层错,隔岸青壁陡立,极富泉池之胜。
上清泉 据《干山志》记载,在天马山的中峰,原元代宣抚使周显祠的下面,为宋徵士周镛所凿。深四五丈,通体块石上刻“上清泉”3字,旁镌“咸淳癸酉山隐题”7字。
双石鱼 《干山志》作双鱼石,原在山顶,相传被风雨化去。志载,其胁有泉,游人掬以頮面,云能明目。
圆智教寺 在干山东南麓。为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就二陆草堂废址修建,为松江著名寺院之一。寺内有多处僧舍楼阁,如紫凝山房、竹虚山房、八峰竹楼(亦称竹楼房)、慧修阁、梵音堂、潮音堂等。寺前东南隅旧有砖塔一座,名中阳塔。
上峰寺 在天马山南高峰,明成化年间建,内供铜铸饰金观音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大殿东南隅建摩云阁,崇伟壮观。此外尚有三清殿、祖师殿等。
中峰寺 在山半,有斗姥阁等建筑。
朝真道院 在护珠塔下,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建造,有玉皇阁、三清殿等建筑。
玉皇殿 在山之中峰,朝真道院后,明景泰元年(1450年)修建。
东岳行宫 在中峰寺旁,斜塔之上。元大德八年(1304年)宣抚使周显建。旧时香火特盛。其西偏旧有地藏殿,向属圆智教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里人改奉东岳掌刑之神杨侯(俗称杨老爷),改称酆都杨侯庙,并建两庑山门。
护珠塔(斜塔) 在天马山中峰之右。
山舟 建于干山,为宋代周氏兄弟周镛、周镐藏修之所。赵孟頫题额。因山居安,舟涉险,取“居安思危”之意,且舟、周同音,故名。
来鹤轩 在天马中峰岳祠之侧。据《干山志》记载,轩西当小赤壁,似天然屏障。壁右瞰泖湖,一白万顷,凭高远眺,如置身世外。
丛桂轩 在山前荷潭之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修建,董其昌书额。
读书台 相传为二陆读书处。岩下有二松,乔柯劲干,传说为晋代遗物。钱师周曾题曰“双松台”。另据嘉庆府志记载,双松台在塔院下,双松为元代名士杨维桢手植。
菊庄 在干山下。据嘉庆府志,为元代陶宗仪种菊处。
竹溪精舍 在半珠庵处,为周悌纪念其先人嗜爱青竹,于祖莹墓庐处,缘溪植竹万竿,结庐守墓。俗称竹弄。
万松园 在山南,隐士周纪所筑。园内遍植松树,在明嘉靖年间倭寇之乱(1553~1556年)中,被砍伐殆尽。
太虚楼 明代王俞居干山时所筑。在岘村南,有池,纵横约五六亩,于池中建一楼阁,清流四绕,弥望汪洋,回视九峰,皆在目睫,取“太虚一点”之意,名曰“太虚楼”,实据山中之胜,故莫是龙又题为“选胜楼”。
南园 在干山南,明代吕廷振别业。其中以白蘋洲为最著名。周厚地有《白蘋洲记》:“天马吕氏代多硕彦,文学廷振尤称博雅,购别墅于山下,著称南园,池馆竹石,俱倩蔚幽丽,而白蘋洲之胜特著。长桥卧波,约以朱柱,遥通两岸,回房曲舍,环绕于其间”。后园遗址归周氏所有,重加构筑,名“岘村小筑”。
小孤山园 在山西麓,为何忠炘所葺。依山结构,竹木苍翳,泉石清幽,揽一山之胜。此园最大特色是植老梅数十株,效杭州孤山探梅之胜。园中有12景:四宜轩、花间草堂、渔山水舫、懒云窝、卧云谷、蓄云峡、红亭、霞红桥、琴台、积翠他、窗前岛、墙下矶。
干山(天马山)
机山
横山
位于干山(天马山)镇境南
钟贾山
位于干山(天马山)境内,与天马山东麓相连,东隔沈泾塘与卢山相望。相传古时钟、贾两性居此而得名;又因介于云间九峰中间,故又称中介山。山高海拔
小机山遗址
位于松江区境内西北部的干山(天马山)境内,天马镇西北小机山附近1958
钟贾山文化遗址
位于干山(天马山)附近钟贾山下。
银杏树
在干山(天马山)斜塔东
护珠塔
位于干山(天马山)的中峰之右,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残高
天马鸡蛋麻饼
天马山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