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隆昌看石牌坊是听从同行驴友的建议临时决定的,说是中国石牌坊最多的地方非隆昌莫属。
驴友的行前作业显示:隆昌县属四川内江市管辖。隆昌古为隆桥驿,素有“川南门户”之称,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以弹丸而当六路之冲,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称。重庆直辖后,即成为“四川东大门”。
隆昌石牌坊群原有69座,现存17座,坊、塔、碑、关、石刻、古驿道同存,辉映衬托,相得益彰,是明清牌坊的精品,为隆昌所独有,全国罕见。隆昌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
隆昌是非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书籍、旅行社线路均无推荐,要去便只能自行前往。
从成都到隆昌的长途汽车要跑4个小时,高速公路加国道,路况没的说。隆昌城内有公交车和出租车,去石牌坊比较集中的南关、北关比较方便。看乡下的几处牌坊就要费些周折啦。

南关城门解放前就损毁了,现在的城门是新建的。到这里看牌坊没有门票之说,随便看。南关保存完好的石牌坊有6座,相距不过二三百米。
原以为牌坊多是封建社会为守寡的妇女立的贞节牌坊,来了以后方知道不仅如此,还有孝节坊、孝子坊、孝女坊、功德坊、德政坊、报恩坊等。

这里的石牌坊多为四柱三门五楼石质木牌楼式建筑,造型端庄,雕刻细腻,系清代牌坊建筑鼎盛时期之典型作品,在历史、建筑、雕刻、书法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顶上站个撒尿猴子的石牌坊国内罕见,取义“公猴百代”,猴子头顶一方大印,意思是“封侯挂玉玺”。这是个德政坊,是为一位叫觉罗国欢的知县建的,颂扬这位知县的德政。

第二处坊,前面的还立有“除莠安良”,“政通人和”两个石碑,说是老百姓给哪个知县立的碑。

第三处坊没有细看,也不知道是给谁立的。

第四处牌坊有说道,它不是为一个人立的坊,而是为188位青年丧夫守节,孝敬老人,慈养子女,善良勤劳,吃苦耐劳的女人立的坊。这是咸丰朝廷传旨建造的,全国唯一。

牌坊上密密麻麻刻下了这188位节孝女子的名字,其实都是丈夫的名字后面加个什么氏。

这座石碑不知给谁立的。其实南门城楼有导游服务处,房门刚刚刷了油漆,没好意思招呼导游出来讲解,别把人家衣服弄脏了。

过去南关这条街布满了民居,有些民居就建在牌坊下面,弄得像贫民窟。县政府为了整顿市容,发展旅游,除了石牌坊和石板路留下,其它全部推倒重建,面貌随之一新。

这是第五、六处石牌坊。“世上难逢”坊是为一位百岁老人立的坊,清朝人平均寿命40岁,当然会“世上难逢百岁人”啦。

这个“乐善好施”牌坊有点缺憾,顶端没有刹,就像清朝官帽上没那个顶戴花翎。据说这种形式的就不是朝廷花银子建的,是地方衙门筹款或是老百姓集资建造的。

此坊是为一位一辈子乐善好施的人建造的,相当于现在的中国慈善第一人吧。

看到官家立碑介绍,此处牌坊编号是007至012号。城里还有7座牌坊在北关。

南关这里还有一座塔,叫隆昌阁,挺敦实,类似六和塔。

去北关没有直达的公交车,打出租车五分钟到了。司机说北关的石牌坊群正在大兴土木,看不到。正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既然来了咋地也得跑一趟,看不见也算到此一游吧。

北关牌坊群被施工单位全部封闭起来,牌坊也被遮挡住无法拍照。唯一露脸的是深藏在隆昌二中校园内的一座牌坊(编号002)。

费尽周折进到学校院内,就是找不到进入牌坊的通道,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问了一位校工模样的人,说是管事的副校长有钥匙,但人不在学校。只好远远地拍了一张半截子牌坊。据说这个牌坊是禹王庙的山门。

找城外的牌坊挺费周折,分散在乡下。响石镇2座、石燕桥镇1座、渔箭镇1座。响石镇距县城较近,坐乡村公交跑了一趟。乡村公交挺有意思,活鸡活鸭活鱼都可以上车。到响石镇一路打听去牌坊的路,老乡热心指点,但是找起来还是挺费神。
这里两座牌坊在一条街上,相距不远,一座老牌坊,一座新牌坊,双坊矗立,都是有“顶戴花翎”的牌坊。这两座牌坊皆出自杨姓,两个人是祖孙关系。

老牌坊距今190年,是清代牌坊中最老的一座。

老牌坊叫杨邱氏贞节牌坊,是隆昌唯一的贞节牌坊。

乡下的牌坊就看了响石镇一处,天热,路远,其它的没去。

县城火车站有001号石牌坊,以为很好找。到火车站打听来,打听去,好不容易才找到去001号牌坊的路,四里路,不通车,有摩托车,没敢坐,徒步前往。说是县城,实则到了乡下。一路上弥漫着大粪的气味,原来是到了往地里送肥的当口,家家户户忙着把自家茅厕里的粪便逃出来往地里送。
之所以排名001号,皆因为它是隆昌巴蜀古道上的第一座石牌坊。

这座牌坊高大壮观,雕刻精美,保存完好。牌坊下面的农舍中都是外姓人,据说牌坊主人郭陈氏家族后人早已不知去向。

官家要求牌坊15米内为保护范围,百姓不管哪个,房子就建在距牌坊不足1米处。

夕阳西下几时回?倦鸟这就就打道回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