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创新天
华创新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296
  • 关注人气:10,3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上海寻找邬达克的足迹

(2012-01-16 12:27:43)
标签:

杂谈

分类: 4.建筑理杂篇
丢一张我最爱的诺曼底公寓。尽管每天都能看到,但是每次看到,还是会由不住心潮澎湃。
番禺路129号上的邬达克故居,即将建成其纪念馆。
邬达克之于上海,好比高迪之于巴塞罗那。不同的是,在1918年的上海,邬达克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者,且不名一文。但在之后的三十年里,他却以传奇的人生书写了上海的建筑传奇。西藏中路九江路口的沐恩堂(原名慕尔堂),是邬达克早期作品,为当时美国流行的学院式哥特建筑。
仰头,打量着穹顶上的光。枯黄的枝桠,和焉息堂一起掩映着天光。不明晓,为何如今的焉息堂是背着光的方向的。从可乐路一号的铁门进来,见到的是背着光的焉息堂。也许,正是在这逆光的时空中,焉息堂才如此这般地坚挺地对抗着时间的流逝。
人们的身影匆匆地从公墓桥的下坡路上略过,有谁会忽然,下滑他的脚步,来瞻仰一个孤独的建筑,没有魂灵,或者说这其中的魂灵并不属于他们的精神气质。谁都没有能够停下,匆匆而过。
80多年没人搭理过了,在热热闹闹的人群即将簇拥进来的时候。在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悲喜交加的时候,只是会感觉到更加的寂寥吧。它会留恋和怀念和守门的老人一起走过的日子。
原本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焉息堂。当一种依靠和支柱消失的时候,那坚挺的姿态是否还能保留最后的尊严。期待在一种妥帖的管制下保留着隐约可见的生趣。可是安静规整的表面,只是虚幻。焉息堂里的耶稣。
姜文认为把《太阳照常升起》归纳的比较好的一句话就是:所有角色都有一种气质——散散步,顺便上上吊。死亡只是顺便一下。【修缮前的焉息堂】
在焉息堂的设计上,即有拜占庭的影子,也有歌特式的风格。从建筑的整体结构来看,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南瓜形的穹顶,覆盖在正方形的平面上,下方上圆,是比较典型的的拜占庭风格建筑。然而门洞以及钟楼的窗却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垂直向上,体现神性。钟楼本身是斯拉夫风格的东正教钟楼,还略微有一点...
天主教息焉堂。邬达克设计。位于哈密路、可乐路西南。原为天主教息焉公墓建筑之一部分,按1929年左右由天主教教友马相伯、朱孔嘉等发起建造,占地约75亩,墓区内有教堂、钟楼、会墓所、追思台等。入口处牌坊有马相伯手书“息焉公墓”,横额刻有“上天之门”字样,文革期间公墓被毁,仅存教堂钟楼...
刚开始,邬达克虽然设计了一批包括医院、俱乐部、学校、银行、教堂、住宅在内的建筑,但无一例外参照欧美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型。这段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沐恩堂,沐恩堂带有明显的复古主义的色彩,重细节的装饰、复兴的哥特式塔尖,有着浓厚的欧洲情节。
沐恩堂每周日都开放的。在闹市中独处,静静地诉说着宗教的坚持和力量,在纸醉金迷的都市还有别样的一面精神的天堂;迷茫的时候,恐惧的时候,就在周日进去坐一坐,听一听,会觉得很安心。里面的教友都很和善,环境很舒服,让人觉得就像回家一样。
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国际饭店后来,邬达克承认自己在设计上海国际饭店时,受到纽约暖炉大楼(American Radiator Building)的影响。那栋大楼建于1924年,现在叫做美国标准大厦(American Standard Building),是布莱恩公园酒店(Bryant ...
数十年来,这里曾是多位文化名人的居所,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赵丹、吴茵、王人美、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等都曾在此居住。现在这座公寓里除了老住户,还有住上了一些年轻的白领,他们大多是些怀念《花样年华》时代的文艺青年,住在这里追求的就是《上海的风花雪月》中描绘的那种沧桑的风情。
延安西路1262号上的美国乡村总会,现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焉息堂之浓郁的哥特尖顶。在邬达克的建筑中,从早期的古典主义到后来的现代派、新装饰主义,还有他常常运用的哥特风格,这些元素他都运用自如,但却不会完全循着其中任何一种,做纯粹的概念建筑。
现在我们还可以在铜仁路北京路口看到一幢别具一格的绿房子,是的,就是这幢神奇的房子,为他赢得了现代派的声誉。当年他画完设计稿时就夸口说:“我可以保证,即使再过50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过100年,我相信它仍不会过时!”时间证明,这位老兄没有吹牛。
邬达克及其作品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和交流的历史,他的身影,丰富了上海的轮廓线。这是诺曼底公寓。
四行储蓄会大楼(现广发银行)1926-1928年建造的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汉口路四行储蓄会大楼,四川中路261号
武康大楼曾名诺曼底公寓(Normandie Apartment),被誉为上海最美的公寓建筑。淮海路、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武康路,几条上海滩最具法国风情的道路交汇的五叉口,诺曼底公寓就坐落于路口正中央。这座建筑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投资建造,是上海最早的外国公寓建筑。195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