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出现已经在无数出版物中讨论过,不过它对建筑界也产生了影响,为建筑试验提供了场地,建筑师可以在这里对有关可持续性和城市增长的各种新构想进行尝试。在最近完成的建筑上已经实现了这些新想法,更多的建筑则刚刚开始建设,还有一些已提出了未来建设方案。稍后介绍的就是更多关于这些新建筑的介绍。

很多最近在中国完工的项目都尝试对现代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支撑能力极限进行试验。其中最具代表性、结构最不平衡的建筑就是由OMA设计的北京中央电视台大楼。据OMA介绍,这座建筑是一个“交叉活动的单环”,可以让员工之间进行新的和有益的互动。这个环是由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悬臂”实现的,使建筑看起来好像就要向前倾倒。

另一座试图推进结构材料使用的建筑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哈迪德设计了一个漂亮的、抵抗重力的钢框架,其中容纳的是不对称的礼堂,她用意想不到的形式运用了框架,突出了歌剧院的舞台。除了结构特殊,设计还试图发掘一种让公众与建筑互动的新方式。哈迪德不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室外空间供人们漫步,还想使歌剧院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即使在室内也能感受到城市的存在。”为了做到这一点,她设计了下沉的大厅,大厅内采用大面积玻璃,创造了超现实的城市形象。

斯蒂芬•霍尔在深圳设计的水平摩天大楼也在未来可持续城市互动方面进行了新构想的试验。这座大楼将多个多功能空间结合在同一个屋檐下。霍尔没有将这些空间容纳在一个大型塔楼中,而是以一种民主的方式将它们设置在整个景观中。这一地毯式设计通常意味着建筑将会有较大的占地面积,但建筑师却将建筑抬高,放置在八条腿上。这一举措既减少了占地面积,还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绿色室外空间待其去探索。该建筑获得了LEED白金等级认证,加上其他可持续设计元素,共同创造了一个“多孔微气候自由景观”,其上是“盘旋的建筑”。

另一个同样由斯蒂芬•霍尔设计的在建综合楼群在一个更大的都市中尝试了“微城市策略”。成都“切开的泡沫块”项目的设计参照了西方的先例Rockefeller中心,还受到了东方诗人杜甫的影响。五座迷你塔楼围绕一个公共广场和三个大型池塘而建,目的是“回收雨水”“创造自然冷却效果”。微城市条件与综合可持续元素的结合为未来建筑的各种可能性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晴雨表”。

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和珠江三角洲的设计提案也正在探讨未来的设计可能性。西九龙是香港的一个城区,从前是一个船坞,现在已经恢复原貌,这里是多个新开发项目的基地。这些开发项目旨在为香港带来新的文化和娱乐场所,最近为该区域举办的设计竞赛参与者包括诺曼?福斯特和OMA。福斯特的投标方案在竞赛中胜出,方案的重点是为香港市区提供一个公共公园,这正是这个区域最缺少的东西。

珠江三角洲的设计提案是建筑和城市设计历史向前迈出的大胆的一步。因为它的目标是将九个城市合并成一个超级城市。这个新的大都市将包含超过4000万人口,还将统一供所有居民使用的交通和医疗基础设施。包括广州和深圳在内的九个城市的合并便于人口的控制与管理、改善医疗与学校设施。这个设计产生的结果影响更大,因为有更多的人搬到城市,城市在全球的足迹会增加,珠江三角洲将会呈现出未来城市的样子。无论对于建筑在这个新超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还是对于居住在这种大规模组织种的意义,此处都是一个重要的试验场所。

中国已成为全球的领军者,将会持续建造建筑。中国进行建筑试验的意愿为新建筑构想提供了试验场所,包括那些与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条件相关的设计。随着步入进入21世纪,许多首先在中国进行试验的项目都在其他地方得到了实施。未来建筑很可能就是今天建在中国的建筑的样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