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间谍拍摄的东北义勇军

标签:
历史东北义勇军日伪军虎力辽西义勇军日本文化 |
分类: 10.历史/文化 |
被日本诬蔑为“匪兵”、“土匪”的义勇军,究竟住在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事实上,义勇军确无固定的根据地,为了不暴露目标,通常避免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画面上跨上白马出门的,是义勇军派出的侦察人员。
抗日义勇军的建制不完全统一,有的称义勇军,有的叫救国军。领导人也来自多方面。有东北军军官,有绿林豪杰,有乡团首领,有地方绅士地主,还有北平救国会和中共满洲省委派来的干部。图为义勇军在驻地。
九一八事变后,在辽宁省的西部地区,新民、黑山、北镇、锦县一带,活跃着许多抗日义勇军队伍。他们最初的武器,就是这些系上红缨或红布的长矛、青龙刀。画面上的这支队伍,是有名的“红枪队”。
“湖南营”的日本移民村。日本第二次移民团,在伪三江省(今黑龙江省)桦南县武装占据七虎力河沿一带以后,把原来不过200人的村庄,扩展为能容纳四千余人的大城镇,并名之为“千振乡”。(
东北抗日义勇军中曾涌现出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将领。照片上的辽西的义勇军将领,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尚未查找到他们的真实姓名和身份。
沐浴着夕阳归来的辽西义勇军的侦察兵。(
占据一方的义勇军,往往也挖筑大规模的战壕,在村子的四方,放出流动哨,戒备森严,密切监视日伪军的动向。(
这是辽西的义勇军将士,在出发前吹集合号。(
为辽西义勇军在雪原上的大转移。(
东北义勇军既要同日伪军正面作战,又要防备日伪军的袭击,可谓步履艰难。如果日伪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人少装备差的义勇军为保存实力,往往在运动中寻找战机。照片上的情景,正是辽西义勇军在做战略撤退。(
图为辽西的义勇军马队.
30年代的辽西,一个腰缠着武装带的义勇军战士,埋伏在高粱秸里,瞄准目标,手扣着枪机。他的目标是什么?(后附一组日本东北移民村的老照片,同样出自间谍岛崎役治之手)(
1934年3月,土龙山大惨案爆发,日军杀害我1000多同胞。接着,日本人就把所有的武装移民集合起来,就以此地为中心直至满语称为“七虎力”的17个村子,附上移民各自出身的县名,作为村名定居下来。
日本移民居住的“生琉里”。日本青少年义勇军被移往中国东北后,即进入设在东北的训练所。他们都经过军事、农业及其他技能的训练。
图为 “千振乡”日本开拓团人员在农作物实验地温床培育烟草苗,苗种来自美国。
日本在武装侵占我国东北的同时,又掀起了向东北移民的高潮。移人东北的日本移民,被组合成各种组织的形式,派到东北各地。图为1936年日本开拓团成员在“千振乡”强占的田野上翻地。
日本侵占东北后,为在东北实现永久的殖民统治,并最终把我国东北变成其领土的一部分,从
1932年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向东北移民的高潮。图为日本第六次“开拓团”300名先遣队员中的一部分人在“千振乡”耕种。
日本移民在脱谷。日本政府为了实现20年内,向我东北移民百万户的计划,对日本人民采取了宣传、欺骗、诱惑、蒙蔽,甚至是强制的手段,进行武装移民。图片上是东北某地的日本移民正在用机器脱谷粒儿。
移民村里的铁作坊。日本武装移民在“千振乡”的“湖南营”里,建立了神社、小学、医院、服装加工厂、农事试验厂、牧场训练所、铁作坊,俨然像生活在他们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一样。日本人就是想永远霸占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