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萨满
男、女萨满
一、艺术起源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是解放后的称呼。二人转的历史到底有多长,历来说法不一。《哈尔滨市志文化卷》中介绍二人转时,说二人转有“200年左右历史”。李微著述的《东北二人转史》则说,二人转距今大约有300年。
有的学者认为二人转的起源与萨满教有某些渊源。它起源于萨满教跳神即圣婚仪式。这种仪式由一男一女两位祭司装扮成男女二神跳交媾舞,其实这是人类原始生殖崇拜的表现。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河北莲花落发展而来。还有学者称二人转起源于东北秧歌更可靠一些。后来,二人转在东北秧歌基础上,不断吸收。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期二人转演出场所主要是在田间地头。
早期二人转,图为“唱屯场”
早期二人转,图为"唱茶会”
二、艺术特色
(一)二人转的演出形式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二)二人转的表演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
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包括对莲花落等艺术形式的借鉴。
二、艺术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多元文化冲击,传承了近300年的东北二人转日渐式微。但是在赵本山先生的领导下二人转走上了绿色二人转的新时代,除了传统的曲目之外,如今的二人转还多了许多实事性的曲目,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说、唱、扮、舞、绝的新兴演出风格,深受一部分观众的喜爱。

世界杯也加入了二人转曲目

二人转在不断变化,但其幽默的表现手法却一直延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