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伯乐与千里马
(2008-12-01 12:35:08)
标签:
千里马马说伯乐杂谈 |
分类: 11.思维/哲理 |
人们知道伯乐与千里马,大多是因为《马说》中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凭借流传至今的故事把伯乐的形象奠定成了一位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先说“伯乐”,伯乐并非不常有,有时候可称得上是伯乐的人,比千里马还多。在这里只说第一个,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是生活在大概距今两千六百多年以前,至于为什么偏偏叫伯乐,而不叫儿童乐,老头乐? 是因为“伯乐”,本来是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由于第一代伯乐太会识马,辨马,所以被人当神仙了。应该说:先有神仙,然后有伯乐。初代伯乐其实叫孙阳,是春秋时代的人。本来他是一个郜国人,后来因为感觉到自己在小国里并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于是跳槽到了秦国,当时的秦国国君是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后来因为伯乐在秦总手下大展拳脚,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提干为“伯乐将军” 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并且还把在长期相马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如《伯乐相马经》等。可见伯乐不仅仅是伯乐,伯乐本身也是“千里马”。这也难怪他能看见好马就如同看见知音一样。
先说伯乐,然后说“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么,伯乐是怎么发现千里马的呢?愚下认为,反正伯乐总不会走到大街上,看见马就发表言论,指着马就说这个是名牌,那个是假货。伯乐在故事里,千里马也在故事里。故事是什么样呢?
伯乐受楚王的委讬,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干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餵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餵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故事就是故事,咱不能深究楚王喘息一次要多长时间,不能深究楚王下马之后会不会“晕马”,更不能知道当时是不是因为伯乐相的马太猛,他背上了刺客的嫌疑才跑到秦国去的。但咱可以确切的知道,当时马是看见伯乐走近后才瞪大眼睛,大声嘶鸣。我想,这在现在是递交简历的过程,伯乐一看,嗯?千里马学院毕业?伯乐才
将千里马挖过来,介绍给了楚王这样的大老板。由此看来伯乐倒像是猎头公司的始祖…… 千里马知道在它最悲惨,最屈才的时候向伯乐推荐自己。告诉自己专业是打仗的,不是拉车的。并且知道伯乐就是能给自己领向成功道路的人。这个千里马难道不比伯乐还“伯乐”?
我想现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千里马必是能清楚认识自己的人。不能等着伯乐来相,就是拉着整车的盐走山路,也要挑有伯乐路过的路来走。因为只有本身就是千里马的伯乐才能真正了解千里马。在此,希望没被发现的千里马积极的去寻找你的伯乐。也希望伯乐能更多的去寻找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