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孤岛”
(2008-11-07 13:53:51)
标签:
房产工业项目工业生产工厂比尔·里斯贝哈尔滨 |
分类: 4.建筑理杂篇 |
[提要]
关键词:城市
1.影响城市机能的特别是基本机能的正常运转,大型的工业项目影响更为严重。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生命活力表现在各种机能正常运行,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城市,城市的最基本功能是保证市民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能够合理、高效、健康、安全的展开,城市机能的顺利运转需要在一个较为开放、便捷、高效的系统体系里进行,城市中心是城市的心脏,它所负担城市机能的运行任务更为繁重。而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生产是在一个较封闭环境下进行,不需要外界的干扰,较大工厂出现在城市中心,占用城市大片土地,并被封闭,本应是满足城市居住、商业、文化、行政、休闲、娱乐、交通、绿化等用地被强力占用。不负担城市的功能,反而要求城市肩负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土地、空间、交通、电力及各种基础设施等多种服务需求,出现在城市负荷中心大片区域无法承担城市运行职能,极大的加重了工厂周边区域的城市功能负担,工厂变成了城市中的“飞地”,只向城市索取,很少奉献,自成体系,形成所谓的城市“孤岛”效应,损害城市正常运行的开放性要求,当城市和工厂都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工业生产的顺利组织都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势必对二者进一步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2.城市的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大动脉,城市中心的工厂影响城市交通的顺畅。首先,由于生产的特殊性,城市交通系统无法穿越工厂,必须绕行,合理、便捷、高效、经济、安全的交通体系无法建立,由于工厂出现在城市中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担。其次,较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往往需铁路专用线和大片货场,一方面,占用和消耗了大量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与城市交通体系出现许多交叉口,危害城市交通顺畅,平交路口需要严看严守,既便这样还经常引发城市中重大交通事故产生。第三,工厂性质决定在工厂上下班时间,大量的车流人流,在城市交通高峰时段突然出现在城市交通系统中,使原本就负担很重的城市中心交通系统更不堪重负,往往这时工厂周边的城市交通陷于瘫痪。第四,工厂在城市中,工业生产必须的原料、产品、设备的运输依靠城市道路,更加重城市交通负担,而利用城市道路组织生产运输,交通效率和经济性都不理想,即影响工厂的生产,还加重城市的空气污染。因此,在城市中的工厂组织生产难度较大。
3.建在城市中的工厂发展受阻。工业生产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城市中工厂周边没有大量闲置土地,如果扩大生产规模,将受到用地的限制,阻碍工厂的发展。哈尔滨制药三厂是哈药集团的骨干企业,效益较好,由于建在城市中,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也只能在郊外另选地扩建,不利于统一组织和安排生产。此外,城市用地地价较高,大量被工业生产占用,也是对昂贵的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再者,工厂建在市区中,往往要与城市共用基础设施,如果设施的支持能力有限,基础设施首先应该确保城市市民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工厂的正常生产必将受影响。最后,在城市建的工业项目的公用基础配套费用相当高,地价昂贵,这些势必加重生产成本。
4.城市中的工厂损害城市文化的品质,工厂其周边会出现一种文化“孤岛”的现象。城市同时是城市文化、文明的载体,现代先进的城市文化是处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渗透和体现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工厂生产特殊的封闭要求,高大围墙的阻隔,使先进的城市文化很难沿伸到工厂中去,或者说,工厂企业的文化被封闭,从物质层面上无法与城市文化交融,展现在公众面前,两种文化很难顺畅渗透,必将损害现代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和公共性。由于工厂过于封闭,直接影响工厂所展现的景观质量,也使得城市面貌无法统一规划和安排,在工厂的周边区域往往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人文品质和景观品质降低的现象。此外,城市中的工厂周边,由于各类人员的混住,无法有效管理,更容易滋生出来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在我国许多工厂企业周围都生活着一些主要以损害工厂利益而谋生的社会边缘人群。
当然,工厂在城市中心也有一定的好处,首先有利于城市人群的就业,工厂能够吸纳城市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生产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其次,有利于职工上下班方便,减少路上的时间消耗,方便工厂职工溶入现代城市生活。
1.工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工业化初期的工厂大都建在城市中,由于当时工厂的生产受到限制因素较多,生产规模有限,生产的产品销售,原材料获得,都主要围绕就近服务相对集中的人群,无法组织大规模的交通运输,为了销售方便,工人就业、上下班方便,减少交通运输距离和时间将工厂建在城市中,由于当时工厂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城市规模也小,带给城市的问题也较小,这在当时对生产组织和销售是有利的,由于传统的惯性,这也成为日后将建在城市中心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城市建设者对城市真正功能和工业生产的特殊性,以及工厂对城市的影响认识片面,工作失误造成的。我国在这方面犯的错误最严重,当二战以后欧美各国将工业项目迁出城外,或将工厂建在城外之时,我国掀起了将工厂建在城市的高潮,当时认为所有的城市都应该是生产的城市,工业化就是城市工厂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什么荒唐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许多大型的工厂甚至高污染的工厂直接建在城市中,决策者想通过高大的厂房,滚动着黑烟,林立的烟囱、隆隆机器声等体现城市性质、展现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工厂成为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水平的标志和象征。例如:齐齐哈尔和平厂是抗美援朝期间由沈阳迁建的大型军工企业,当时工厂就建在城市中心的火车站附近,最初由于城市小对城市的发展影响不大,随着城市的扩大,给城市发展带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经过这一痛苦的过程,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即使是生产性质的城市,其基本功能也是围绕市民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交通等基本要求展开的,工业生产也应该建立在这些机能顺利实现的前提下,不能单纯服务于生产目的。
3.城市建设决策者对现代城市以及现代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认识不足,以及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控制不利。有许多工厂最初也是建在城市边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来的边缘区,很快就变成城市中心区,城市包围工厂,工厂很快成为“孤岛”,相互之间负面影响随之产生。我国城市扩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北京市区急剧扩大,在仅10余年的时间里,从原来铲除城墙所改成的二环路稍大范围,扩展到目前四环路之大,十几年前还是边缘,现在就成为城市中心。
造成工厂出现在城市中心原因是多方面,并且相互交织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对城市和工厂的负面作用将越来越大,到了下决心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图示为位于哈尔滨道里中心区的车辆厂,是上世纪初俄罗斯为中东铁路的开发建设和营运而建造的,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工业项目,建在现在的道里区,随着城市的飞快发展,这家工厂很快就被城市包围,道里区是哈尔滨重要的商业、文化、居住中心,由于工厂占据大面积土地,城市交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有交通线均绕道行走,并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断头路和大量的铁路用线,50年代哈尔滨修建松花江斯大林公园拆除沿江多条车辆厂的铁路专用线,只保留一条时至今日,城市机能遇到了极大挑战,成为城市发展的顽症。面临着困境,进入新世纪,哈尔滨政府决心下大力气,将哈尔滨车辆厂迁到哈尔滨郊外的工业区,恢复城市机能。
1.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更新观念,要认清现代城市的特点和城市基本职能是什么,即便是工业城市其根本职能首先也要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要,工业生产不能破坏城市机能的正常运行,而工厂出现在城市中心,从长远看,必然影响城市基本机能以及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无论是新上马的工业项目,还是城市中已有工厂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具体的措施,分别对待,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工业的生产特殊性以及生产规模等,不能一刀切,要灵活应对,保证城市更新改造平稳进行。
2.对于新上马的工业项目,特别是重要和大型的工业项目,工厂选址不能建成在市中心区,要经过严格审查论证,一般性的工业项目应集中建在城市郊区的集中工业区内,要根据工业生产的特点、企业的规模、污染程度大小等分成不同工业生产园区,我国现在有许多工业园区就是采取了较为详细分类,将性质相差不大的工厂集中一起建设,这样有利于配套设施,资源共享,对于污染严重的而必须上的项目,要建在远离城市的远郊区,同时采取有利措施治理污染。工业项目选择和建设要适度开发,可持续发展,有长远规划,重视城市规划作用和地位,并在城市建设中认真实施,防止由于规划执行不坚决,杜绝在工业区里另外建设与生产无关的项目,再次出现城市包围工厂的现象。在工业园区里必然有生活区,生活区规模控制在多大,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与生产无关的生活区尽量避免建设,防止工业园区随着时间发展改变了性质。
3.面对城市中已有的工业项目,也要分别对待,逐步解决对城市的负面影响,对于一些严重影响城市机能的工厂和污染严重、生产规模非常大的工厂要逐步外迁,坚决实施。搬迁后的用地一定恢复城市机能。哈尔滨市最近比较有影响的搬迁项目就有哈尔滨车辆厂和哈尔滨松花江拖拉机厂的搬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规划中搬迁后原工厂用地改为城市居住和商业用地,其中一部分用地还将用作城市广场和绿地,以及为城市交通服务。对城市负面影响较小的小型工厂,不宜一刀切,可以不必马上搬迁,但应严格限制其在城市中扩大生产规模,如果扩建,在城市边缘择地另建,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要对建在市区内的工业项目,组织多方面评估和拆迁的论证,要有统一长远的规划。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已完全确保了工厂人员上下班,材料产品交通运输的顺畅,而且现代工业生产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都不局限于一个很小的城市范围,也使工厂迁到郊外而生产不受过大的影响。
4.城市中工业项目的搬迁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痛苦过程,短期肯定要影响企业的生产,一定要全社会多渠道、多手段共同参与和支持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仅靠工厂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要从政策、财政、银行信贷和管理等多方给予支持和保证。要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并享受政策的优惠,调动其参与工厂搬迁,城市改造的积极性。哈尔滨车辆厂和松花江拖拉机厂的搬迁就有多家开发企业参与,而且还是有实力的海外集团获得开发权,由于享有一定优惠政策支持,并保证开发企业的利益,有利的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结
参考文献:
杨鸿勋
比尔·里斯贝罗(英)
侯幼彬 张复合 村松伸 西泽泰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