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留有夏季的余热,更有了秋寒的缥缈,有了绵绵细雨的情意,也有了雨打芭蕉的诗意。秋天与夏季彻底分手了,两个不同世界的风景怎么也不能同在一个屋檐下,秋天有了漫天的清高,与夏季的热烈用了秋分的缝隙,隔远了。秋说:我有我的骄傲,你有粉黛三千,我有一片云天!
秋气凉寒的时候,那十二栏杆,见证了扭转乾坤的人间风流。
西施完成了使命,离开了吴王夫差,与范蠡泛舟湖上,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西施》这出戏,本也没有什么玄妙,它是梅兰芳大师创编的一出新编历史剧,现在已经成为京剧梅派的传统戏了,每每唱响在京剧舞台,看京剧里的西施莲步款款、为家为国辗转一腔幽愤之情怀,那几段惆怅远翔的唱段幽丽萦怀、久久回想。
秋分时节,寒露乍现,凉意袭来,泡一杯红茶,听一出梅派《西施》,倒也惬意自在。想那吴王一见西施,甚为欢喜,从此迷惑美女,不理朝政,不仅放回了越王,从此沉迷于女色,岂有不亡国的道理?而越王回国后,卧薪尝胆、教养人民、训练军队,数年之后兴兵罚吴,吴王战败,自刎而亡。范蠡辞去官职,与西施结为夫妻,从此闲云野鹤、泛舟五湖。此一对有情人都有着常人不能有之胸怀,西施舍身救国,自责重义,终究也是女子美色成就越国复国,而她经历的身心伤害应该也是刻骨铭心的。响屧廊前闲步,却也是秋愁渐浓、惆怅满怀,“水殿风来秋气紧,月照宫门第几层。十二栏杆俱凭尽,独步虚廊夜沉沉。红颜空有亡国恨,何年再会眼中人。。。”。古代女子足不出户,西施担此大任,也是命运使然。
西施是美丽的化身,但她却生长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历史赋予这个小女子的使命太过重大,想当年苎罗村浣纱溪边,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俊俏的身影,鱼儿也停下来看她的美貌,并渐渐沉入水底,“沉鱼”的美艳被范蠡知晓了,于是把她送到了吴国,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用美貌的爱国情感,终于助越国战胜了吴国。当年的吴越战争早已硝烟散尽,美人西施何去何从?关于她的结局,后事传说很多,我还是喜欢以京剧中西施范蠡泛舟湖上的美景来祝福他们,历史的风景留给了他们一个曼妙的结局,也是合情合理地修成了正果。
其实,西施最终还是一个悲剧角色,无论怎么样的舍身取义、慷慨赴难,被传为家喻户晓的爱国女性典范而流传千古,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古代的女人,她别无选择,因此成就了戏曲舞台上女性爱国的经典人物。听刚才那一段唱腔就可深感西施在吴国的处境有多艰难,虽然有吴王的宠爱,但她不负使命,更也是如履薄冰,在秋凉寒意袭来时,也感受到了身心刺骨的寒凉。“水殿风来秋气紧”这一段用了二黄导板、回龙、慢板来打造西施在秋风中悲凉的心境,那些慢板托腔好似一起呵成,音色极佳,兼有铿锵的心声,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京剧梅派唱腔中西施一角独特的美。
梅兰芳之《西施》,神态优雅、表情细腻,特别是响屧回廊徘徊步月,思家国之耻、念身世之悲,情绪极其幽邃,梅兰芳的演唱中,体会入微,看她举步拂袖,无一处不含诗之美意。那二黄慢板里凄婉入听、南梆子里则哀感顽艳,唱腔表演出神入化、掌声如雷,不绝于耳。梅兰芳先生首创在此剧伴奏中加入了二胡,剧中佾舞也为首创,古意盎然、美轮美奂,一直以冷艳的姿态高悬于梅派舞台。
万目睽睽之《西施》开幕,第一场吴王登殿,次为勾践受辱,复为范蠡求贤,至第四场则为西施浣纱,全场目光集中舞台,梅先生饰西施、唱西皮,款步出帘、清澈美艳,掌声灌耳。看浣纱一场,那梅角儿仪态万方、婀娜俏丽,唱西皮慢板“西施女生长在苎罗村里。。。每日里浣纱去又傍青溪。怕只怕损玉容青春易去,对清波时照影自整罗衣”。恰范蠡“来至苎罗村停鞭审视,看那浣纱女绝世芳姿。哎呀且住,看那溪旁有一浣纱女。。。”历史的故事总有它的因缘际会而慢慢开演、结束。梅先生声韵极其婉妙,许多新颖腔调之绮丽,令听者捧心愉快,更甚者,妙在神色,妙音吐芳,带出美丽姿容,非他人能摹拟,东施效颦者,皆成大笑话唉。今日梅派《西施》之传人数李胜素最能胜任此角,她扮相俊俏、唱腔优美,既有梅派原滋原味的雍容华美,又有自身俊美的扮相、甜润的声腔,美艳中现哀怨,那一段段优美的唱腔流传于京剧舞台的上空。
“泛舟五湖”
“五洲泛湖”一场西施蓝色蓑衣笠帽,范蠡依傍身边,“猛抬头又只见江山似锦,博得个浣纱女万古留名”,那范蠡精明之处在于弃了金碧辉煌的相国府,与西施同上小舟,漫游五湖,桃花坞边共斟对饮,蓝天绿水辉映,一对璧人携手人间美眷。当年梅先生扮相俏丽,唱做并舞,雍容之度、慷慨之美皆大美于京剧舞台之上,每每自然完美收观、掌声雷动。“泛舟五湖”看点与响屧回廊秋风紧一样雅丽,梅兰芳先生的梅派艺术如兰花绽放,幽香婉丽、绽放在舞台的蓝天之下、观众的掌声之中。
秋气紧,凉意渐浓,水殿风来萧瑟情,容易让人惆怅,身在异乡的西施,倚栏轻吟,愁情秋思,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结局却是守得个云开见月明,皆大欢喜,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美好愿望。
沉醉于秋气紧的寒意中,品一曲梅派《西施》中的任何一段,都有萧瑟之感,伤感中却体会京剧梅派艺术的精粹华美,京韵里的秋寒却也是闪光的、欢喜的。是的呢,秋的沉稳最能诠释京剧梅派的大气雍容,瑟瑟寒凉中嗅品一缕梅香京韵,当也是幸福之至了。
《西施》有秋气紧的逼人,也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回想,再于秋寒中解读“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意境,喜忧兼半,却也是诗情画意了。据说:被秋分第一缕阳光照到的人会幸福一辈子。是的吗?那么一篇浅酌微熏的文字能有什么解说呢?我想自然是文字温暖了凉寒,京韵涤荡了心房,因为内心始终就有一个安详,任所有的繁华在目光里辗转走过,那目光追逐着蓝天白云舞蹁跹,随意东西、随意缥翔。。。我有一片云天,不要那粉黛三千。范蠡知晓、西施意会,他们有琉璃之心,懂得红尘繁华终究抵不过人间的一缕云烟,人生的玄妙就是这样如此的简单。
梅角儿《西施》之美,在于逆境中撑起的一片风轻云淡,看西施婀娜浣纱、响屧廊辗转、五湖荡舟、清宁婉约唱京戏,感怀这京韵里的人生无限智慧之风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