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随儿子去了苏州,他忙自己的事情,把我一人丢在了苏州古巷。顺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走进了平江路张家巷古街,评弹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寻着若隐若现的琵琶声,走进这个雅俗共赏的院子,这原是一个名人旧居,经政府改造成了现今的评弹博物馆,所以风格很贴近民众,使具有庭院曲艺的评弹更真实可亲。
对于评弹,既陌生,又亲切,喜欢它好多年,只是从未走进它。以前,会唱几句《蝶恋花》,但不甚懂它,只是特别喜欢这样由吴侬软语弹唱出来的曲子,那一种味道也只在苏州河边、姑苏巷里,随细风飘来的一阵轻微的曲音,方才能找到旧时的音貌。
之前在观前街闲逛,喧嚣嘈杂的商业气息震耳欲聋,有一种忍无可忍、想逃离的感觉。多年不来这里,总想看看有无变化,希望能找到一个惊喜,看来繁华依旧,却少去了姑苏城应有的味道,只在附近偏僻的小巷内显露出关于丝绸的姑苏主题。正在踌躇失望时,从上面飘来一阵评弹的声音,抬头望去,是一个茶叶店的二楼开设的茶座里有演出,男女音交替弹唱,煞是高昂。我没有进去,却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奔去了评弹博物馆。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曲艺说唱形式,产生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就颇为流行。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发展至今,曲调流派纷呈,不断推陈出新。有的评弹演出茶座按照票价的高低送龙井或碧螺春茶一杯,观众一边品茶一边聆听评弹,其情其韵不言自喻。
有说评弹犹如一滴击穿岁月的水,一点也不错。芊芊素指轻轻拨动弦上的温柔,诉说着只有评弹里才有的迤逦风情,那丝滑细软的柔润如丝绸般的荡漾,扰人心绪,乱你情迷。初看两人端坐,古板呆滞,岂不知手中拨弄的风情万种,随琴弦放射出风花雪月的迷蒙,醉了台下的你我。当思绪随着弦音起伏,那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跳跃出来共鸣,扯了你的手走上台去演唱。这时候的光阴满是评弹的腔调,或高或低,或柔或利,铿锵辗转,再也没有了其他。
苏州是个天堂,天堂就是享受光阴的地方,还有昆曲、丝绸等等,这些天堂里的靡靡之音撩拨着欢喜的每一根神经,吴侬细语汇集成涓涓细流,千回百转的在心间激荡不已。
时光仿佛很慢,让吴侬软语的琴音在古巷犹豫不前,它缓慢的,走的深远持重,又轻盈跳跃,曼妙的舞步仿佛一个清丽的红颜女子,在烟雨楼阁中,点燃了一片朦朦的柔情,一转身的优雅入诗、入画、入梦,让你踌躇不前,流连欣赏,回味不止。
数百年的光阴犹如寒山寺的钟声一样悠长,评弹的绮丽使她披上了瑰丽的外衣,如深山清泉、如密林深处一声清脆的鸟鸣,在古朴的瓦当间缓缓滴落,氤氲的光影闪亮了世界。寻着一声声妙丽的清音走进去,朦胧的身影,惊喜的眼神,真的不懂,可它就像磁石一样深深的吸引着自己不断的想去靠近它、了解它、知晓它。
博物馆主厅的柱子边有两个铜像雕塑的听众,在所有座位的后边,看情形不是专门来听评弹的,应该是服务生或其他人员,专注的神情很入迷,也许似懂非懂,但又是被台上节目所吸引的状态。其实评弹是很容易投入着迷的视听艺术,有时像表演,有时又像拉家常,很家居的样子,也是容易被接受的一种厅堂艺术形式。
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声音”,不仅文辞优美,曲调绮丽,表演过程中仿佛勾勒出一幅幅雅俗共赏、具有江南韵味、意境深远的风俗画。据说目前有四五百人从事评弹演唱,这样的非物质文化的前景不乐观,喜欢的人依旧很多。古巷里表演评弹的方式很多,茶座、饭店、小型的演出场所,优雅从容的表演,热情洋溢的听客,贴身锦绣的旗袍,素雅精致的长衫,古朴的三弦琵琶。。。这些关于评弹的人物、风物在幽幽古巷的上空回响,一缕缕高低错落、柔情似水的曲调吸引了众多的脚步,这也许就是当今找寻评弹最好的所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