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可是都与风雅息息相关的呀。
说到扬州,总以为是一幅画,还是一幅文化山水风月照。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扬州以秀丽明媚的身姿托起了一盏璀璨的明灯,照亮了诗情画意的文化之旅。那些镌刻在扬州风情里的千古诗句,屡屡滋润着扬州的灵魂,吟诵在明月桥下,风雅又矫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千古佳句,究竟是怎样的气魄魅力,让扬州如此的迷醉今古?她的“瘦”,婀娜的身姿,花开花落般的汲取着长江的气息,用斑驳的笔墨勾勒出文化的身影。也只有用文字,才能究其渊源和根基,加入情境色彩描摹,一任身心漂浮沉醉在扬州城。
扬州是幸运的,那些历史的时光片羽,在南北朝时就尘埃落定,数百年过去了,扬州依然亭亭玉立在长江岸边。
可不是吗,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扬州的身世带有文字的朦胧美,达到了一种纯净的境界,墨迹不老的容颜,秀美清丽,又像一个端庄的书香女子,才貌双全,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为之倾倒,为之迷醉。
扬州俏丽的姿态不是一幅画、一首诗能完美描绘的。
唐朝大诗人李白用宽广的诗情,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优美诗句,意味深长,又晶莹剔透,俊逸飘洒的心灵,对友人恋别、山水的毓秀,渗进在了一行行散发着清纯芳香的文字里,令后人感叹不已。
扬州城古老,但更灵秀,历史痕迹诸多。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何园等,这些古典遗迹,勾勒出一种原始风味,旧亭榭里的园林怪石、传统房舍的建造结构,还有瘦弱娇媚的扬州美女,将扬州城的骨骼,艺术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的探索,扬州吸引撩拨着全世界的眼光。
记不清多少年前了,爱人出差路过扬州,发来一个风景短信,我随即回了一句:处心聚友下扬州,烟花巷里耍风流。。。后两句记不清了,引得他感叹媳妇才情了得。回想起来,自是扬州风景惹人醉,乐的伊人不思归啊!
瘦西湖,扬州慢,声声慢在烟柳花巷。
这个美丽的城市像是一个天然尤物,风拂杨柳,娴静如花。把她纳入爱情的范畴来描述,自然是在沧桑的历史中,有一段珍贵的文字闪光,旖旎又迤逦,赏心又悦目。
在我的眼中,扬州就如一个娴静清雅的女子,伫立在长江边。君住长江头,我在长江尾,她给了世人一个追逐她、靠近她、读懂她的理由,为美人而兴奋,大概是人心所向吧。
晚唐诗人杜牧在那时就斜倚二十四桥望明月,静待玉人教吹箫,脸颊上泛起的红晕,被柔风拂过,留下了淡淡的欣然和愉悦。
扬州盛产美女,温良的性格,文化的潜质,妩媚中透着灵性,淡然的一笑就释然了率真和可爱,令文人墨客留下了一串串绝唱的露珠,每每闪烁至今。
“扬州八怪”中比较喜欢郑板桥和他的竹子,金农的墨梅、李方膺等用梅兰竹菊喻人生,极大的反映了清朝中期的社会现实。这些文化的根基在扬州得到了更完美的表现,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我们熟悉的《春江花月夜》,据说创作来源于扬州的月色和烟雨,唐朝张若虚老先生用清丽之笔描摹了江南春夜,意境空明,缠绵悱恻,韵调优美,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想来也是扬州天生丽质,让作家灵感爆发,给世人留下了这样的千古绝唱。
而《春江花月夜》作为古典音乐名曲,宛如一幅江南山水画卷:暮鼓送夕阳、箫声伴月明、轻舟泛湖中、桨橹添波声、烟雨迷蒙、花枝弄影。。。可不是扬州的春江花月夜吗!
一缕妙丽的音韵弹奏出扬州魂,娇媚中散发着文化墨香。
扬州美,美在内涵和风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