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不少次的戏曲专场,京剧、越剧、昆曲等,北京的长安大剧院,门口偌大的脸谱造型,不算太华丽的剧场,却承载着古往今来戏曲人生的喜怒哀乐。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南粮仓,每个周末都上演着《牡丹亭》的幽深和鬼魅。上海的逸夫舞台,依然也是粉末春秋,除了京剧的铿锵和大气,又揉进了南方特有的柔媚,越剧的优柔、沪剧的呢哝、旗袍的妖娆、丝绸的润滑,宜人的空气里飘荡着让人不舍的留恋。不时就沉浸在这样的遐想里不能自拔,于戏曲里找寻自己的影子,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寻一个个关乎人生喜乐的美丽故事。

这个题目存在草稿箱里好长时间了,当时一个忽闪的念头,竟然不知怎么写下去了,一念喜欢,幡然大悟,原来那个角儿应该是这样摆的。记得有一部电视剧《青衣》,是徐帆的女主角,本来是初出茅庐的演员,有了名气竟然有点不知所措,自己准备把熨好的戏服穿上,服装师一句“别动,抬起手背。。。”将丝滑艳丽的戏服套在了她的身上,师傅说:这就是角儿的,就应该是这样的。长安大戏院的舞台,李胜素一身华丽的造型,手拿丝帕,摆开了架子,走了。。。那是角儿的身段、角儿的步子、角儿的一声“哎呀。。。”就勾走了台下数千观众的心,于是也自然地摄魂勾魄的入了戏。

怪不得齐如山会丢了司法部长去追逐梅兰芳,想来梅大爷的气场在当时的北京是多么的强大,于是,四大名旦的梅派就不可阻挡的产生了,并且闪耀发扬至今。今日的京剧舞台上,梅派依然闪耀着不可替代的光辉。借用昆曲《杜丽娘》里的一句台词:“不在梅边在柳边。。。”从昆曲演绎而来的国粹京剧,应该始终就在昆曲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而梅派又是京剧旦角里的大姐大。梅派的魅力是无敌的,它凌寒馨香,华贵中透着雅致,梅派名角李胜素,在今天的京剧舞台上把梅派发扬到了极致,素心梅影,华贵雍容。
听戏的感觉真好,一个人的感觉更好,没有打扰,静静的就入了戏。台上的角儿矜持的走着,一丝不苟,一步一个脚印的,稳稳当当的站定了,京胡和锣鼓响起,亮开了十年功的嗓音,那个靓嗓和高音惊住了台下。台下也静静的,目光都投向镁光灯聚集的舞台,历史的故事在穿越上演。真是的,耳朵有点鸣,鼓点震得回声四起,于是,剧场里的气氛达到了极致。散场了,好长时间还沉浸在刚才的氛围里,走了还不断地回头,再看看台上的演员谢幕哦,那个角儿笑微微的,精致的面孔,雅致的微笑,见过她,没有架子,竟然随和的像个好姐妹。也许我的戏缘深沉,竟然这样的意犹未尽。呵呵,真好像刚刚从剧场出来一样,忘了自己是蓬头垢面的坐在电脑边。

语言的形容无法细致的描述,角儿就是角儿,特别在台上,每一个人物的神韵都是角儿展现自我的特色,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表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是角儿的光环。如果你是坐在台下,你会在看戏的同时看到角儿眼中的深邃,媚、艳、怜、柔、刚、醉、冷等等,那是醉人的,叫你如痴如醉,也学着角儿摆一个,走了。。。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越剧,与京剧的角儿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也就是京剧博大精深的魅力,是国粹的精致和细腻展现的高贵。

年末岁尾,寒风中嗅尽梅香,点点梅红花儿开,阵阵清香入心来。她就是梅花,妖娆在严寒里,才是国花;她就是梅派,凌空在舞台上,才是名旦。这是国粹,外国人都咿呀学唱的中国戏曲精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