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唉,可这个世界上知己难求,知音难觅。即或是知音知己,可难保证生命长河中会劳燕分飞。不需要感叹,不去想以后和将来。《西厢记》实在是一部太好的剧作,元代王实甫老先生用了最通常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为主题,此剧一登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是描绘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越剧《西厢记》把爱情主题和梦幻般的场景打造演绎的十分完美,而越剧名家方亚芬、钱慧丽、张咏梅的表演则把此剧推上了当今越剧舞台的最顶峰,只能感叹说太好了、太完美了,不大的舞台承载了最完美动人的人间喜剧。

许是人间温润甜美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充满柔情的江南吧,美得蚀骨、润的甜美、喜也罢、乐也罢、苦也罢、悲也罢,都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绕梁三尺,总是不舍得放下。从古典神韵中走出来的莺莺、红娘,眉目传情,兰花指绕团扇,脂粉留香,词韵悠然。而那个痴情汉张生被钱慧丽演绎的痴傻又诙谐可爱,细细想来,也就是那个封建年代才能有这样那样的悲情喜剧,一个邂逅一回头,莞尔一神态就让主人公魂不守舍,种下了相思债。为此,张生应约能跳墙,写到这里,实在觉得张生是个狂徒,一个可爱的傻小子,在现代是万万没有这样的痴情雅兴。为了心怡的女子,跳墙又如何?而昆曲《杜丽娘》里的柳梦梅较之张生,却是个极其文雅的主儿,他只是每天对着画中的美人呼喊,却没有张生的大胆热烈和狂想。古代的男女相恋很是有意思,原生态的事物淳朴质朴,还有我们知之甚少的《诗经》故事,读着真是很美妙的一种享受,今日的浮夸怎么能与之相提并论。

《西厢记》的文学性极大,曲辞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每一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这是不同于一些戏曲的地方,品着清雅不俗。古代的演出我们无法想象,今天越剧舞台上的塑造却是难得的经典好剧目。彰显了一种反封建的民族精神,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追求美好的爱情。几百年来,它深深地激励着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一种追求自由幸福和人生美好的故事。越剧西厢记,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几位名家的表演登峰造极,看后感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方亚芬雍容大方的台风和优秀袁派的唱腔,又把自己独特的风格展现的优雅动听,将相府小姐崔莺莺演绎的淋漓精致,那种欲说不能、欲罢不休的神情,在环佩玲珑的莲步里一点一滴的缓缓涌出,让你看了顿生怜惜和爱意,一种强烈的希望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意念在升腾,迫切的希望他们早成佳话、琴瑟和鸣,看风清月朗、花好月圆。
在越剧里,红娘的角色不是主要的,但这个小丫鬟穿针引线的作用依然的不能忽视。张咏梅的表演活泼可爱、俏皮诙谐,吕派花旦的唱腔圆润清丽、字字珠玑,在张生和小姐之间犹如一股清风吹拂着送书递谏的脚步,急匆匆、喜悠悠,气定神闲的指挥着张生在墙外弹琴。琴声起,神慌乱,脚步错,喜眉梢,侧身听,却原来西厢的人儿理丝桐。。。这琴声不似铁戟刀枪把荘声涌,不效猴山鹤唳空,它不逞高杯把风月弄,它恰是儿女低语在小窗中。。。此中,她听出了思已穷、恨未穷,分明是伯劳飞燕各西东,曲未终,她意已通,慢理桐丝识琴心,知音千古此心同,尽在不言中。红娘领命,莲步飞转,张生不胜欢喜,痴傻的样子实在可笑。钱慧丽的张生中有好多宝玉的影子,既可爱又痴迷,红娘不仅偷笑,这个傻小子好可爱。

琴心一折,莺莺听出了知音千古相同后的状态,似有沉思和明了,移步闺房,想起了黛玉得知宝玉的心思后一样的神情和语气,古代女子的深沉雅致的情感流露,憧憬中不失端庄,乃大家风范。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封建制度的桎梏让多少美好的因缘落空,又上演了多少无情的悲剧,闺阁女子的情爱故事从古到今就是文人墨客描摹的主题,而花好月圆的结局里还总是让人看到了希望和美丽。当我们把酒问青天的时候,又有几人能够若有深思的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时候,那一江春水里可有你我的哀愁和幽怨,时光如流水,缓缓流淌的波浪里,那看不见的胭脂泪染红了相思河畔的衣装,照见了泪流成行的身影。

人人都想得到知己,知你、懂你、爱你,这个世界知音难觅,知己难求,相爱的人儿又有几人能听的琴心悠然,懂得珍惜怜爱。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义无反顾的与司马相如为爱飞奔,当垆卖酒的胆量没人媲美,深沉炽烈的爱恋创造了不朽的历史佳话。如今,世态百姿,早已听不见了悦己的琴音,更无有了丝丝柔柔、叫人断肠的琴声,几多叹息,一曲古典雅韵勾起了情思,不禁沉浸在断断续续又迷茫的思绪中。昂首似乎耳闻如高山流水般的琴声飘荡,时而激荡、时而多情、时而低眉、时而忧郁。。。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的含义有多深,因人而异,又不得而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