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我差一点就去了上海大剧院看那一场经典的越剧《红楼梦》,当时很轰动,是经典重排的典范,只因一票难求,家人的阻挡没有成行,一直的心结,多年来来往往的不知去过多少趟,总也不能静下心来去听,也可能人生在遇到挫折之后才能看的更淡一点吧,经历近两年的噩梦人生,终于在逸夫舞台,与越剧名家相约,与红楼牵手,坐在那里,竟有点似梦似幻的感觉。

四大名著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无论什么剧目的演绎,总是要看个究竟,深深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惋惜,更憎恨那个封建礼教社会害人的不幸。当年王文娟和徐玉兰的演绎是深入人心,文革后重见天日后,更被世人喜爱,那时年龄还小,这个美丽而诱人的越剧就印在了心中,每每关注红楼的一切,是一个忠实的读者。九八年上海越剧院重排《红楼梦》,越剧舞台上的宝黛风采更甚于当年的徐王两派,的确让人感叹。钱慧丽和单仰萍、方亚芬、陈颖、章海灵、张咏梅等一批优秀的越剧表演艺术家的真情演绎让越剧舞台上的《红楼梦》再创辉煌,现代化的手段让人物更加风采迷人。一直很喜欢林黛玉,葬花和焚稿被单仰萍演的逼真到位,演员红泪轻弹,入情入戏,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红迷们的疯狂也达到了极致。当钱慧丽高亢的徐派亮相,欢呼声更是不得了,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使足了劲的高声叫好,一个晚上数她的嗓门最高,真是兴奋。方亚芬的王熙凤高贵典雅,风情万种,可惜她哪里知道偷梁换柱的后果,机关算尽总是空,最后反算了卿卿性命。张咏梅的紫鹃是丫鬟里的亮点,俊美秀丽的造型赢得了不息的掌声,章海灵的老太太也是无可比拟的,威严的龙头拐杖始终也没能让金玉良缘画个圆满的句号,最终把疼爱的孙子送进了寺庙,落得个家破人亡,大地真干净。


这一场《红楼梦》达到了历史的顶点,无论是演员、服装、道具、音乐伴奏等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让人感叹不已。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守候着几位演员的下场,在后台,我们碰到了重庆来的戏迷,不远千里迢迢来捧场,语气激动的谈论着越剧名家的风采,而戏龄才一年多,竟然比我们还疯狂痴迷。有时我想,九八年如果我看了第一场是个什么状况,那是演员们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应该是最美的时候,如果是那样,这些年来我可能看了几十场了吧,去上海,只要有红楼就不会放过的,还会再去。太美了,美的无法形容,生命中有戏看真好,好多年龄很大的戏迷哆哆嗦嗦的还来逸夫舞台,坐在那么好的剧场里,可能有很多的感慨吧,也许她们最喜欢林黛玉、也许最喜欢贾宝玉,也许红楼里有她们的人生缩影吧,想着想着就泪流满面,那时就走进了红楼,扛起了花锄藏花魂,拿起了诗稿焚青春,多少年的经典,多少年的不舍,又有多少年的流泪,牵了多少红迷的多情心。这一经典的辉煌演绎让红楼更上一层楼,喜欢林黛玉的清雅风骨,欣赏宝钗的人情世故,现实中,我想多数人更愿意做骨子里的林黛玉,生活中的薛宝钗,傲骨的风竹是人性的境界,潇湘妃子的魂魄还是世中珍品,是值得品味欣赏。

一个抱着百合花戴眼镜的小伙子,胸前挂着大大的照相机,焦急的等候偶像的出现,有的演员没有卸妆就出来了,戏迷围上去纷纷的签名,单仰萍坐在车里,只有脸部的妆没卸去,如仙女般的面容让人怜爱,她就是为越剧林黛玉而生的。而钱慧丽卸妆后被围的难以脱身,一个中年戏迷还给她做了好吃的东西等着送给她,真实难为戏迷了,但她们是那么的痴迷,一脸的幸福阳光,很感人。
夜深人静了,成群的戏迷还是不愿离去,谈论着、赞叹着、憧憬着再一次的相约红楼,《红楼梦》的魅力是永恒的,无法超越的,当年曹雪芹真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画卷,激励着红迷们前仆后继的为此付出心血。
红楼里的人物早已作古,红楼外的我们该怎样的生活,自信、豁达、安逸、洒脱,清风道骨伫立在红尘,也许能找到一些淡淡的迷茫思绪,也许会有一些烦恼尘世里的不如意,也许有一点意外的惊喜,看淡一切,悠然的生活,一个世界一种天地,一朵花开的时间很短,一个世纪很长,活出自我,走进境界的那一端,潇洒如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