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的越剧是越剧电影《红楼梦》,徐玉兰和王文娟精彩的演唱感天动地。应该是在文革后期吧,被禁锢多年的好多文艺剧目重又被搬上舞台,印象最深的当属越剧电影《红楼梦》。不大的会堂里挤满了人,就连过道里也坐满了观众,还是黑白片的电影,贾宝玉和林黛玉悲惨的爱情结局让满堂观众哭的梨花带雨,在悲悲切切的空气里让我记住了越剧,从此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剧种。
出生在北方的我独爱江南的一切,烟雨重楼,丝竹洞箫,撑着油纸伞走在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肩挑菜篮匆忙走在薄雾里的菜农,咯吱咯吱的扁担声响如一曲乡村音乐,阴阳顿挫。就连菜市场里都流露出绵柔和丝丝不苟的精细。还有坐在藤椅里听越剧的阿婆,随着音乐的起伏,手里的蒲扇变成了小姐的团扇,啊呀忘情的哼着曲儿,清新如四月的春风,吴侬软语尽显江南人文之美。
女子越剧,一百多年来,越剧舞台上活跃着多个派别的名家,印象最深的当属王派和徐派,定格在林黛玉肩背花锄、背影婆娑的葬花一节,焚稿的清泪直直的流到今天,而贾宝玉的哭灵感天动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让这个爱情悲剧画上了句号。黛玉的柔弱透着刚烈,她的娇媚是纯洁无暇的,像江南的绿柳,柔的蚀骨,让观众心生疼惜。梁山伯、祝英台、孟丽君、崔莺莺、红娘。。。台上才子佳人,台下舞台姐妹,越剧的美在于江南女子的那一份独有的柔情。她没有国粹京剧的华贵高亢,也无有豫剧中原大地的尘土气息,也不似黄梅的婉转通俗,评剧里的一丝悲情也抵不过越剧的柔,这个柔只有在江南湿润的气候里,也许是独特的地域和风情让莺声燕语更动人吧。
如今,在现代化的舞台上,越剧的美就更显得婀娜多姿,现代元素的不断融入,使她更加迷人。看了钱慧丽和单仰萍演的《红楼梦》,那个美让心颤抖,比起当年的红楼更辉煌,剧场里挤满了观众,一些白发苍苍的老戏迷兴奋的手舞足蹈,尖叫如年轻人一样的激情,让人感慨万千。方亚芬的袁派如火如荼,祥林嫂悲惨的遭遇被她演绎得情真意切,一曲《天问》展示了她多个相当的才气。尹派的萧雅、茅威涛、赵志刚等,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各显才能。。。一些年轻的后来者也在越剧舞台上百花齐放。
因了那份儿时的记忆,样板戏的京剧,懵懂的听戏、唱戏,后来才明了,因了这份爱和情,与戏曲的缘分,就无悔的倾倒了,刻在了岁月的记忆里。并无怨无悔的痴迷上了越剧,这个衍生在江南的美丽剧种,在朦胧的烟雨中更显柔媚和温情,听到如此优美的旋律,心也总会温柔的颤抖一阵。婉约灵动的江南故事,似水柔情的公子小姐,一见犹怜。此生有你相伴,夕阳无限好,不复奢求。每当坐在逸夫舞台的剧场里,当帷幕拉开时,内心的喜悦不言自表。似曾在梦中、在前世的江南烟雨里,剪不断一缕缕相思,烟锁重楼现情韵。
自从遇见萧雅,圆了二十多年的戏缘,更相信这世上因果和情缘。越剧特有的柔美婉约,被她温润多情的演唱,留在心里的是清澈的心泉,叮咚呢哝,吴侬软语款款呼出,媚了观众的眼帘,醉了心扉。一句“伊丽啊。。。”罗兰王子的情思丝丝缕缕,回荡在沧海桑田,两茫茫,添惆怅,对面相思不相见。梁玉书、侯朝宗、杨雪筠、何文秀,喜的、悲的,品她舞动的风流神韵,品她不凡的妙音,一个个风流倜傥的公子形象被她演绎的迷煞人。烦闷的时候聆听她天籁般的音律,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和奸诈,随情入戏,陶醉在美妙的乐曲里,尹派的潇洒在她身上流露出更多的风流情韵。
越剧里的公子是最大的看点,萧雅、钱慧丽、郑国凤、黄慧、茅威涛、赵志刚。。。而娇媚的小姐形象是越剧公子们不衰的红颜,红袖添香,温柔缠绵,隽美哀怨,单仰萍、华怡清、方亚芬、张咏梅等等,一个个扮相俊美、嗓音纯美、凄婉回肠的旦角名家,在大上海的舞台上,渲染出越剧花园的姹紫嫣红。爱上越剧,爱上风花雪月的上海就是越剧惹的祸,一发不可收拾,不在意灯红酒绿的繁华,却在意华丽舞台上的故事,有越剧演绎的一个个凄婉美丽、令人柔肠百转的悲喜人生。有时候分不清台上台下,只是时代不同而已。故事里的故事,你我的情感在不停的交替和行走,没有谢幕的时候。
在越剧里相遇,姐妹情深。忽而夏至,祝福安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