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是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属祁连山脉,是青海省内、外流域水系风水岭和农、牧区天然分界线,平均海拔4000米,藏语的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语称“纳喇萨喇”,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日月山历来有“草原门户”、“西海屏风”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东西两侧明显不同的景象,其东绿荫蔽日,田畴纵横;其西草原广袤,牛羊成群,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的界线在这里是那样的明显。

青海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当年文成公主远赴吐蕃和亲,行至赤岭,将要离别唐朝管辖的土地,心中一片怆楚,向前西望吐蕃,天高云低,草原茫茫;回头东望长安,更加留恋故土。遂拿出皇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中照看景色和亲人,不禁伤心落泪,思乡的泪水汇集成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但当她想到身负唐蕃联姻同好的重任时,果断地摔碎“日月宝镜”,斩断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情思,下定了毅然前行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从此赤岭改为“日月山”。
在日月山口,有为纪念文成公主进藏联姻而建的日月二亭,文成公主在这里的短暂停留,留下很多的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也给日月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开元21年(公元733年)确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为分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分立垭口两侧,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末及历史功绩,亭内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貌;月亭内有珍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艺术与生产成就等方面的壁画。文成公主途经赤岭短暂停留的历史事实,给汉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继这次和亲的70年后,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弃隶缩赞,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又一次经过了日月山,金城公主入蕃和亲,对于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日亭、月亭在当年公主驻足的地方高高耸立,站在亭前西望,当年崎岖艰难的路程如今已变成了连接汉藏人民的康庄大道。
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用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来客观的评价,无论当时的统治者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和亲的结果都导致了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对历史上的一些屈辱的、妥协的和亲,以牺牲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或引狼入室的和亲是不可取的。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友谊,是和亲成功的典范,其美丽的故事流传至今。

文成公主的成功与她的美丽和聪慧是分不开的,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外交家实不为过。从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以后的30年间,由于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花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境,更把汉民族的传播到西域。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家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倍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辽阔、民风剽悍古朴的国家。她参与治国,却从不干政,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很赞赏,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日月山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印迹,站在山顶远望,能感受到当年文成公主的沧桑心情,而一脚踏在青藏高原,一脚踏在黄土高原的感慨也是文成公主肩负重任的毅然决然,是和亲队伍的回眸驿站,仿佛看到那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后面的辛酸苦辣和艰难历程。当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行至日月山的时间用了一年多,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的这段苦旅是怎样走过的,而文成公主美丽的足迹也印证着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一个被广为流传、载入史册的美丽故事。而今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已经是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你看那随风飘荡的经幡,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是那样的绚丽夺目,悠悠的白云下牛羊肥壮,一派繁荣的景象,藏汉和睦相处的脸庞是亮亮的高原红,美丽又阳光。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