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与慈云寺之五——蛇盘山鹰愁涧的传说
(2008-12-30 16:14:37)
标签:
杂谈 |
慈云寺东边的盘龙山,原叫蛇盘山。
相传,从前有一货郎,在路上拾一蛇蛋,不忍心把它扔掉,在货箱里担来担去出来了一条小蛇。货郎担着蛇游乡,蛇长大了,货郎担不动时,就把它放到了这里的山上。原先蛇在山上吃些小动物,后来竟然到了吃家畜、吃人的地步。当地人告到了官府,官府令放蛇的货郎把蛇领走或者处死,否则就让他坐牢。货郎苦思没有办法,只得将刀刃向上埋于那座山上,然后自己穿着老套鞋在刀刃上边走,对他有感情的蛇就在其后跟着爬行。刀刃划破了蛇的肚皮,鲜血染红了山下的小河,这条河就是现在的“红河”。因蛇死了之后盘在了这座山上,人们把它叫做“蛇盘山”。
到了宋朝,赵匡胤在巩县修建皇陵,东边需要用龙来做保护神,就把“蛇盘山”改为“盘龙山”。
《西游记》中的蛇盘山鹰愁涧,据说就在盘龙山下,慈云寺东的幽谷龙潭一段。这段河道两岸悬壁直插蓝天,河床全石为底,河水清澈,明静如镜。天上的鸟类飞过,在水里即可看到,真可谓“鸟在水中飞,鱼在天上游”。传说吴承恩在慈云寺创作《西游记》时,到幽谷龙潭游看,受此美景启发,写出了同样景色的“鹰愁涧”情景:……二神道:原来是如此,这涧中自来无邪,只是深陡宽阔,水光澈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故名“鹰愁陡涧”。
现在若到慈云寺东的幽谷龙潭,便可看到《西游记》中鹰愁涧的情景。
从幽谷龙潭往上走一里多的河道北岸,是一段奇特的地质结构:河床的一两米高处有很多小洞,从来没有人能数清过。洞口不大,内端相连,人们叫它“猴洞”。洞口在水面上下,水蛇和鱼类常穿行其中。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也写了与猴洞一样的千万个相连的孔洞:大圣不知,这条涧千万个孔窍相通,故此这波澜深远。想是此间也有一孔,他钻将下去。
当你见过幽谷龙潭上游的“猴洞”之后,就知道《西游记》中鹰愁涧的千万个孔窍相通的孔洞,就是这“猴洞”了。(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