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许多年前,在我刚任副处职的时候,一位厅长给我们这些新提职的人员训话,他从“协调”两字讲如何做好协调工作。我当时听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至今还记忆犹新。
他说,“协”由“心”“办”构成,“调”由“言”“周”构成。所以,“协调”两字,包含了做好协调工作的三项内容:第一要用心,第二要卖力,第三说话要周全。
今天,当我准备把它写下来时,发现当年厅长的讲话,我听得很精彩,并未注意到其中的误差。
协调的“调”与繁体字“調”差别不大,由“言”和“周”构成,表示说话要周到、周全、周密。
但,协调的“协”字,并非由竖“心”和“办”组成,而是由“十”和“办”构成,《汉语大词典》说:协,从办,从十。办亦声。办表示同力,十表示众多。合起来表示众人合力。
因此,简体字的“协”是无“心”在其中的。“协”字大概只能理解为众多的人在一起汗流浃背、辛辛苦苦地干活。简体字“办”中“力”字的左右两点像是汗水。繁体字的“辦”中“力”左右两个“辛”字的甲骨文是古代刑刀。“辦”显然是辛苦用力的意思。
繁体字的“協”,由“十”和“三个力”构成。《说文》说:“協,众之同和也”。協就是众多的“三个力”的同和。“三个力”指什么?我推测,每一个人(个体)的力都包含了“三个力”,它们分别是指心力、脑力、体力。心力就是道德力,觉悟力,悟性的力量;脑力就是智力,认知力,理性的力量;体力就是膂力,肌肉的力量。心力、脑力、体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德、智、体。
按这样的理解,协调的“協”显然是有“心”在其中的。“協”可以理解为众多的个体(人)的心力、脑力、体力和谐、均衡、统一成一个集体的结构。这样来说协调的涵义,与前述那位厅长所说的,便殊途同归了。
做好协调工作的三项内容应该是:不仅要用心,还要用脑;不仅要卖力,还要借力;说话不仅要周到,而且要有力道。
中国人讲究用心,外国人讲究用脑。外国人曾经嘲笑中国人“不用脑子”思维,总以为可以“心想事成”。不过,他们新近终于发现,人的心确实是会思想的,心脏具有思想和记忆的能力。其实,只用心或只用脑都是有所偏颇的。心侧重于悟性,脑侧重于理性;心侧重于情感,脑侧重于理智;心力可用情商衡量,脑力可用智商衡量。
做好协调工作,不仅自己要用心,还要善于运用人心;不仅自己用脑,而且要善于运用他人的脑力。
同样,做好协调工作,不仅要卖力,还要让别人卖力;不仅自己会借力,而且要让人人会借力。在商品社会,既可以通过“卖力”这一种交易关系形成合力,也可以通过“借力”这一种借贷关系形成合力。
做好协调工作,说话不仅要周全、周到、周密,同时还要有力道。协调不仅要说“是”,而且要说“不”。说话算话,言而有信。《老子》云:“言善信”,“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謫”。如此说话,协调才会有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