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数人的坚持

(2011-11-25 14:43:05)
标签:

房产

前几日在重庆客厅的南滨路与一群朋友小聚,十多年行业同仁聊天,围坐火锅旁,一边烫着毛肚鸭肠,一边漫谈些江湖旧事,老灶汤沸,炉火正红,与此情景相对应的则是,我们所面对的房地产市场的冷清。

 

这个冬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面临史前最严厉的考验,宏观市场调控已成为行业人士见面的必谈话题,而谈话的调性也从之前的谨慎乐观,演变为后面的无助观望,并渐次演绎成后来悲观的共识,而接踵而至则是房地产市场的打折降价之风,并在局部上演成围攻售楼部的风潮,甚而近期有网友调侃,如果你的售楼部没被围攻,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品牌开发商。

 

谈到调控,身边的朋友说,这次变化虽然力度大,但比起93年的那次调控而言,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那次调控历时数年,一些空手套狼的房地产项目纷纷倒闭。当时他们一帮做地产的七十多人,随着数年的政策调控,于今真正做地产的不超过六七人。大浪淘沙,真正在一个行业能够沉淀下来的毕竟也只是少数,而留下来了的也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的精英。

 

一番言语之后,大家唏嘘不已,仿佛又触碰到了那个时代的体温,感觉到了我们在那个时候的挣扎和迷乱,要在一个行业坚持数十年而不动摇,好象并非易事,特别是局势动荡时刻,依然可以处之泰然者,更是不可多得,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过是随波逐流,任意西东。

 

那个时代已经初露头角的企业,如今还留存下来并大有作为的也已经不多,那个时代,更多的企业没有静心做事业的概念,而只是寄望于在时代大潮中抓住一次瞬间财富暴增的机会,又真正沉潜下来的又是何等的少数?

 

谈到沉潜于某种事业的少数人,自己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出一个雕塑工匠的形象,具体是谁,故事源于何处,我已记不清楚,但印象还算深刻。大意是古代为表达对神的敬畏,有不少工匠都在制作神的雕像以供奉。人们发现,普通工匠做一个雕像,大概需要半年时间,而另外一个老工匠却需要一年时间,人们很是惊奇,因为大家知道,这个总是滞后交货的工匠其实是手艺最好的一个。人们阻止不了各自的好奇,纷纷前来探看究竟。原来,普通匠人只是把雕像的正面做好即可,而这位匠人却是把人们看不到的背面也做了精致的雕琢。“为什么你把背面也做如此精细?人们根本看不到啊!”人们不尽质疑。“但是上帝可以看到!”这是那个老工匠的回答。

 

很多年前的故事了,偶尔想起,经常感觉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做事便心生一点敬畏。这故事也偶尔与一些朋友分享,的确,正是这样的少数人,做了我们或许看不到的努力,但,他们却真实的改变了世界。

 

“很多人都在看,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从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真正能够沉潜下来。也是前两日,一次培训,某顾问老师说,你们看到龙湖成功的背后是物业管理,但真正成功的支持,应该是标准流程和管理体系。龙湖是一家重庆的地开发公司,而今,已成功布局全国。每一个人都在看,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自己能够看到的东西,但真正本质的东西你不一定了解。多数人在看现象,而少数人在看本质,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悲哀。

 

13前的一个冬天,也有一群极少数的人,开始了地产代理这样的创业之路,他们是渴望成功的大多数,也是希望能够在传统地产销售的模式中找到少数人能理解的专业和体系。一晃也是十年,大多数同一起的企业都雨打风吹去,而他们还算略有建树,这就是一个叫立业的代理顾问公司。或许,最浅表的生存哲学,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那就是汰弱留强,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强弱之别在什么地方,对于这家立业公司而言,那就是执着,开放,包容和不断的自我颠覆的精神。

 

他们也或许可以叫做某种少数人,在开发商做销售成习惯的时代,他们说,专业代理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房地产代理一片歌舞承平的时候,他们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考验,并搞起了“新立业运动”,以求再生;当人们对“定位”都感觉是陈词滥调的时候,他们却大张旗鼓的提出信息时代,要加大力度学习特劳特的智慧;当所有企业都在用事业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时候,他们却做的加大平台投入,绝不精兵简政;如今调控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他们却又说要建立差异战略,发展理念是“弯道超车”。

 

或许,他们也是某些所谓的少数人,希望在行业中有不同观察视角,能够走得更远。我们也希望命运能够青睐那些追随内心,有独立行思的少数人,并理解甚至原谅那些不与同类的观察,甚至批判。

 

铺陈如上,言归正传。《少数》这本刊物源于立业机构董事长喻际如女士的积极倡议,喻女士长期往返于港台与内地之间,接触了不少新事物,新观点,希望能提供一个平台,来表达一些少数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更得李元胜先生的热心支持,并整合了一帮颇有见地的好朋友在些开坛论道,于是稍有雏形。

 

对于本次撰文的邀请,在下甚感惶惑,一是才浅不敢应接,二是追赶潮流,最近140字的微博小文字写成了习惯,超过此数的其他表达,真是提笔不敢言写,数次催促之后,思忖再三,牵强为之,见笑于诸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