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城市-营销-消费价值

(2008-11-04 10:44:40)
标签:

房产

符号化

营销过程

区位

功能性

东城

分类: 丛林法则下的生存之道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营销的本质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个答案显而易见。如果要深入追问营销过程,答案也是如此简单:发现需求,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满足需求。但如何去面对房地产项目价值创造?
 
关于价值创造和营销需求,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需求层次中有十分系统的阐述,他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人是一个社会型的动物,人的群居性注定了需求的不同层次,房地产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品,所以对人的解构也十分有趣。
 
房地产要解决归属感
 
有一个习惯显而易见,不论是摊大饼发展的城市,如北京、成都,还是如重庆一样组团式发展的城市,人们都有对原区域的眷恋情结,东城的说东城好,西城的说西城佳。事实上,东城西城的本来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可能有天壤之别。交通的改善和交流方式的革命推动着城市距离逐步缩小,汤姆彼得斯甚至惊呼:“距离已死”,但这种“淮南淮北”的乡土观念,依然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力。
 
这就是“房”“地”“产”中“地”的重要提示,这个提示直指归属感。放大来看,房地产作为商品,它的区域价值是营销需要重点规划的,选择一个产品之前,你的区位购买理由准备充分了吗?你是在创造生态之区,文化之区,尊崇之区,还是其他可以让消费者找到归属的区位价值?区位价值背后是城市,究其根源,还是归属,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是项目主题化带来的归属暗示,如重庆的鲁能星城的教育;也可以是区位联动如富人区的提出,重庆有北部新区,北京有温榆河畔;更可以是城市运营高度吸引,比如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或者更高,上升至国家定位,以国家竞争力来推动项目营销。方式迥异,但大抵都归纳为归属感创造。
 
归属感创造的营销思想,在本书中有相当的篇幅,比如浪高项目营销过程中提出的“中心化就是竞争力”,力图以城市中心的垄断性,不可重生性来以找到项目归属,对房地产项目而言,不是中心化就要创造中心化,这个中心可以是地理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实我们的合作伙伴浪高团队董事局主席,是个十分有思想的人,他有两点营销思路至今对我们有借鉴,第一是目标清晰,决不动摇,第二是营销造势,决不雷同。有时想想,对于服务机构而言,最大的成功往往都是合作伙伴的英明,因为他们掌握着最后决策的力量,更可怕的是,他们拥有非凡的创造力。
 
谈到归属感,还可以看看北城未来国际,项目区位较偏,周边有社区阻挡,项目营销策划进程中更是提出了跨河而建,打通城市任督二脉的宏大构想。当这些构想呈现于眼前,你会发现,房地产与城市是多么有机难割,解决产品归属感是营销有意无意之举,或许这已经形成一群有营销经验团队的潜意识,这也会有另一个启示:看待城市,我们需要一个接近人的尺度,我们的归属应该如何寄托?这是房地产项目营销中的潜在线索,也是书中所提及观念改变城市思想的有力支持。这是一个人的城市。
 
房地产规划功能性
 
这里说的功能性,已不是简单日常起居概念,涉及到对这个城市最细分人群的深入理解,书中有两个房地产功能性创造让人印象深刻,一个“19”平方米公寓的出现,一个“260”独栋小别墅的创造。人们已经习惯了30平方以上小公寓的产品空间表达形式,但营销团队经过深入的消费分析,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80后年轻消费人群对居住概念的“停留”式理解,结合细分人群对城市便捷的眷恋,在一个叫“亮阁”的改造项目营造出城市中心超级MINI公寓概念,其创造之大胆,在国内也不多见。另一个项目,在市场独栋别墅主力在300-500的市场态势下,创造出了精英小独栋,面积之小直逼联排,而附加空间之舒适性和独栋势均力敌,结果也自当让人惊叹。做得好一点未必有竞争力,这是市场丛林法则下新的思考,营销关键是我们需要做得不同,你的设计有差异化吗?这是国外DFS(Design  for  surprise)兴起的重要原因。功能性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差异化竞争力的问题。这是“房”“地”“产”,中关于“房”的重要解读,也就是功能差异化创造。
 
房地产要创造符号性
 
产品有具备功能性和符号性两大特征,这是当前市场营销环境下的基本认识,房地产项目也不例外。IPOD随身听风蘼全球,IKEA的北欧美学也正在受到世人前所未有追捧,LV的方寸小包更是万元高价为品味一族狂热跟风,这是一个创造符号化需求,以对应阶层的年代,符号代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感动。当然,这也是营销发展过程的规律使然,我们正在经历从理性到感性,再到感动的营销过程。就中国房地产成功企业而言,万科正在以“建筑无限生活,从懂得你的生活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并在2007创下500亿之巨的业绩,而本书案例中,重庆龙湖也在以“善待你一生”征服着这个城市的住宅消费者,也因之而细分出非其物业不买的“龙民”阶层。万科、龙湖这些企业已经将房地产生活化,生活符号化了,书中案例之所以能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和成功,也在通过符号化的建立,一步步推动着营销价值创造和实现,在创意经济逐渐深入到地产的今天,这种符号化的价值将更加凸显,这是“房”“地”“产”中关于“产”的重要解读。你或许会想,我们的产品什么时候新桃换旧符?
 
归属感要精准,功能要创新,符号要感动,或许这是本书对营销的一些不完全成型的理解,在现实的房地产营销过程中,这些观点可以有相当实在的指导作用。本书还涉及到营销推动过程中的逻辑思辨,诸如怎样在时间、空间和人本需求中找到最佳平衡等,这需要读者本人深入其中,各自品评,阅读本身也是一次营销体验,最重要的是在场感,这个无法替代。
 
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波调控下的变化,但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发展依然是未来的基本选择,房地产也因之必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一个城市,北京因奥运在即倍受关注,水立方建设即将完成,鸟巢也进入了最后装饰阶段,“大裤衩”CCTV中心也即将完成他的拉链门,城市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议论声中不断成长。
 
一些思考也还将继续,我们究意需要一个怎样栖居的城市?营销探索者又该如何诠释人这个万物的尺度?过往和正在进行的这些探寻,只是一群人接近、理解这个城市和人的努力。很庆幸,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是有效的。
(节选自某书序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