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儿的角度不是几何学意义的角度,而应该是观察现象的角度。
记得学校里学英文时,其中一篇课文说的是瞎子摸象。一群瞎子围绕着一头大象,各自用手摸所在的部位,并发表对大象——这个客观存在物的理解。有人摸了象腿说大象像粗竹筒,有人摸了象耳说大象像扇子,还有人摸了尾巴说大象更像条鞭子。
这则寓言是讽刺瞎子观察事物的错误与无知的。瞎子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看不见,所以无法看到大象的整体,以至于摸了局部,就按他们的经验得出了可笑的结论。
其实瞎子并没有犯比我们不瞎的人更严重的错误。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正常人是很相信我们的眼晴的,我们心中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以为看到的世界。然而,眼睛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也会犯错误。比如当我们欣赏魔术时,魔术师就利用我们眼睛的缺陷来欺骗我们。自古以来我们认为的天圆地方,原来也是个错误的视觉判断。
世界相对于我们的复杂性,要远超过大象对于瞎子的复杂性。所以,我们有一对好眼晴,就真的能看到事物的真相么?我们的眼晴真的这么可靠么?
事实上,我们只能从某一个角度看问题,不管是智叟还是愚公。只是所不同的是,有人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人却可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什么呢?原因只在于前者是用眼睛看现象,后者是用心看世界。用眼晴看现象,就会因为眼晴的缺陷而犯“不见泰山”的错误。而用心看世界,才能够通过依据丰富的知识和一系列的理性分析,得出“天下秋”的正确结论。
有个故事说宋朝的苏东坡先生常去寺院与高僧相会。某日,与一高僧坐禅。坐毕,东坡先生忽来灵感,问高僧:师傅在坐禅时看我像什么?僧答:像佛。东坡又问:可知我坐禅时看师傅像什么?僧答:愿闻先生所言。东坡说:像一堆牛粪。言毕大笑而去。及东坡先生回家,得意地与苏小妹说,以前在寺院与师傅对话,总吃亏,今天算是赢了一回。苏小妹听了前后经过,只是冷笑。东坡先生怪问,你为何冷笑?小妹说:岂不闻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师傅心中有佛,故看你像佛。你看师傅似牛粪,那么,你心中是什么?
把别人看成什么样的人,恰恰体现自己心中是什么。看别人都是肮脏、龌蹉的他本人也干净不到哪去,看社会、看别人都是黑暗的一面,也暴露他心中的黑暗。
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这话很有趣。细想来,还真是这样。我们如果喜欢一本小说或电影,一定是其中的什么人物或情节打动了我们,而这个人物与情节,多是与我们个人的体验有关。一部三国,人物众多,有人关注曹操,有人关注孔明,还有人则关注周瑜或关羽、张辽等。记得有一阵在QQ三国演义聊室与一帮三国迷聊天时,有取名公谨的,有叫郭嘉的,也有叫羽扇纶巾的,还有女性网友取名小乔或貂蝉的。从取名中多少能反映对三国人物的喜好。但有一个网友叫取名元让。人多不知元让是谁,后查阅后才知是那个被张飞唤作眇目将军夏侯惇,元让是他的字。有网友不解,问什么名不好取,为什么独喜欢这个独眼龙。这个元让先生倒是冷笑说对方只知三国演义而不知三国志。事实上,三国演义上以尊刘抑曹为主线,把刘备集团的关二张三及子龙等包装成绩优股,而把曹操集团的将军们说成垃圾股。但相对比较忠于史实的三国志中,对曹营将军们评价相当高。而其中夏侯惇功劳最大,武功及谋略都是第一流的。所以,这位叫元让的网友对其它三国英雄都不以为意,独喜欢这个眇目将军,而且据说他曾专赴河南省,祭拜元让先生的荒丘。
以此看来,角度,不仅是要有一双明亮的眼晴,以便看到事物更为全面的现象,还要用冷静科学的分析来处理这些获得的信息,才能得到更为正确的结论。但与之同时,心中的价值观既会影响到我们取舍信息,也会影响到我们得出的结论。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观念。从上述角度去形成一种客观公正的、科学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认识有深度,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