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妈论英语学习50:我和安妮鲜花观点的不同之处3
(2015-07-08 08:53:34)
标签:
育儿 |
分类: 各类英语学习法批评 |
网友问:俺也在这里斗胆向鲜花提个问吧:我其实在我儿子半岁时就接触到了安妮鲜花,于是开始了给他磨耳朵,天天听WEE SING啊,语感启蒙。有时也在家跟他讲英文,小孩子真是接受力很强,很快的比如我说tune on the light,他就知道去伸手开灯。后来在给他报早教时,有两家的早教机构都提出了这个观点,就是小孩三岁前不要给他多语种学习,除非家里有一个家长的母语是英语。像我们这样的家庭,父母双方都是中国人,如果妈妈一会儿讲中文,一会儿讲英文,我们妈妈自己是知道自己讲的是不同的语言,可孩子他不知道,反而会让他混淆。我自己当时挺矛盾,一方面刚好到了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期,我还是希望他能把母语说好,于是暂停了我跟他说英语,只是还坚持让他听英文儿歌。一方面我又担心耽误了时间,其实一直纠结着呢。
安妮鲜花答:关于多语种混淆的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科学结论。我并不赞成英语启蒙早期过多地或者当成任务似的来和孩子互动交流。听力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开始互动,不影响启蒙的效果。具体可看书P22英语启蒙输出的误区,只要不停止听力输入,英语启蒙的效果就没问题。
我的不同意见:在双语教育方面,有科学结论。从出生起就进行双语教育的(Simultaneou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通常是一个家长一种语言,或者家里讲一种语言,托儿所幼儿园讲一种语言,孩子不会混淆,在大脑里建立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两种语言平行发展。而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家庭非常非常少。如同这个妈妈的情况,一会儿讲中文,一会儿讲英文,原则贯彻很不清晰彻底,这不算是双语(在双语教育的研究之外了),而只能算让孩子”接触“外语。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值得推荐。0-3岁,孩子对语音非常敏感,孩子又不可能通过视频音频学习,家长如果英语说得不好,就不要教英语了。等到3岁,孩子大了,母语和认知都发展了,可以通过视频音频书籍习得英语了,再学不迟。
(3)
网友问:一些英文动画片,是不是就不如听好一些,那些画面虽然吸引孩子,但是不是就会喧宾夺主了?
安妮鲜花答:一个素材,最开始听懂可能10%都不到,但是只要画面好玩,孩子就会被吸引。很多人担心孩子看热闹忘了听。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个连懵带猜的过程,让孩子的听力辨音能力一点点积累提高。等到他能听出来具体的几个词或者一个句子之后,结合场景理解了,甚至能复述了。这就完成了最初听懂的那10%。就这样,一个素材有的孩子可能要听几十甚至几百遍,从开始的10%以下逐渐达到30%、50%甚至更高。但是,依然达不到全部。有些孩子听了一阵就不听了,转去听别的了。这样,又在其他的素材上完成10%到50%甚至70%的积累。
···
我的不同意见:安妮鲜花反复提“听力辨音”,并把“听力辨音”和“听力理解”并列起来,还说有“只有辨音没有理解”、“能辨音再到能理解”的情况。我只能说,这些是她独有的观点,在外语学习理论中是没有的。
安妮鲜花所谓的“辨音”,大致是说孩子能分辨出外语发音的细微差别,她还强调外语发音的“韵律”“节奏”。我的观点是:语音技能,是孩子的天赋,是自动化的,“辨音”能力随年龄递减。到了一定年龄,再怎么训练语音也没用。反之,在0-5岁,孩子有这种天赋的能力,把握语音语调的细微差别,完全模仿外语里的断句、意群的切分、强调弱读等,无需训练。
语音不是听力理解的前提,也不是一个步骤,而是听力理解的一个伴随的产物。要让孩子练听力,就关注“可理解性的输入”、关注听力理解,无需考虑什么“辨音”。理解了,孩子自然模仿了语音。至于让孩子不理解地去听,去单练什么“辨音”,则是误区,是非常低效的、应该避免的方法。
在外语理论中,“辨音”指能分辨各种“音素”,拆分音节,安妮鲜花所说的“辨音”,是跟外语理论对辨音的定义有差别的,是一种不符合常规的说法。
不理解的输入是低效的输入,像安妮鲜花所说的“10%”的理解,“听几十甚至几百遍”,在我看来,是十分低效的、不值得提倡的做法。
我想大声疾呼“可理解输入”!scaffolding,最近发展区——这些在教学法、心理学中属于老生常谈的理论,在家长中还需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