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同上篇博客提到的“伴桐成长”博友的交流,我产生了一些新的不解,又去安妮鲜花的博客里看了几篇文章,有了新发现,所以再写一篇。
我和安妮鲜花对英语学习的总体看法是不同的。我认为英语学习中,技能最重要——听、说、读、写都同等重要。听能够为读打基础,并且能够向读转化,促进阅读,但听本身也是一项重要技能,需要持续的发展。我觉得安妮鲜花在很多文章的论述中,有点把“听力”归为学Phonics的第一步范畴,好像“学Phonics”是启蒙的必经之路,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重要阶段。我个人认为,Phonics只是连接听力与阅读的工具,就像汉语拼音一样,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学会的工具。并且,它还不如汉语拼音重要,是一个“不学也可以”的工具。如果选择以母语、以二语的方式学英语,最好(不是必须)学自然拼读。如果选择以外语的方式学英语,不学也可以。因为所有的EFL教材都有语音部分,重要的字母组合发音都是学的,而且,还有音标这套专门供外语学习者学习的系统。想想看,我们这代人,都是没学phonics的,很多phonics的细则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照样能阅读英语。
另外,我认为听力最重要的是听力理解,是了解语言的“意义”,然后用于交际。安妮鲜花强调节奏、韵律、意群,好像这些语音语调和断句都是需要特意学、特意训练的。而我认为,这些语音层面的技能,小孩子都是无师自通的(automatical)。之说以我们说儿童能习得不带本国口音的口语,就是因为小孩子能够完全模仿外语的发音、断句、重音等方式,说得和外国人一样,这是小孩们的“本能”。在听懂了意思的同时,小孩子自动模仿了语音,语音语调是听力理解的顺带而来的技能。
安妮鲜花所说的从0岁开始“听力辨音”,有点把“辨音”的概念扩大化了(她可能翻译的distinguish这个词)。学术界的“辨音”和“音素意识”是指意识到单词是由“辅音”、“元音”、“音节”组成的,是学phonics的第一步,即“拆单词”——解码(decoding)。0岁的小孩还在认识世界、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哪用得着什么decoding。“辨音”是用来学阅读的、“脱盲”的,在该学的时候学就可以。
我还不喜欢安妮鲜花常用的“磨耳朵”这个词,我喜欢用“听力输入”。我认为“磨”字带来了很多误解,比如有人就认为给孩子整天放着录音,“熏陶着”就行了。我提倡“可理解性输入”、搭好台阶,循序渐进。我认为英语学习应该是讲效率的学习,要遵循i+1的原则,有系统、有规划的前行。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孩子的听力词汇量的增长。
安妮鲜花常提到美国和加拿大的小学的K级“26个字母磨一年”,来论证辨音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知道,美国的K级孩子只有5岁,所以安排的学习是比较简单的、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学习。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自然拼音时已经6岁,且学过了汉语拼音,就不必按这个慢速学习。在我看来,一个学过汉语拼音的中国孩子,学26个字母的Letter
Sound,只需6课时就差不多了。
最后,我认为安妮鲜花的这张图里,所列的300小时的学习量,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我觉得需要的时间要多得多。如果从0岁开始启蒙,到6岁开始阅读,把这300小时稀释到6年里,岂不是一天才几分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