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现了一个好博客。一个在美国的妈妈写的。先转载两篇我关注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c63470100boq3.html
我一直坚信,培养孩子时父母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不是五岁时认识几个字,一年级时会做乘除法,18岁时上哪所大学这么具体明了的目标。而是: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先把这个锁定下来,那具体到年月日时的计划才能保持一个系统性和连贯性。
但是,“成为什么样的人”听起来给人笼统含糊的感觉,在我脑子里也一直不很清晰,直到碰到或听说的几个大孩子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去年夏天,到Big
Sur野营的路上,我们拐到1号高速旁的海边小城Carmel加油。Carmel就像建在密林里,密密的树,窄窄的路,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开上路旁人家门前的车道,也看不见什么人影车影。GPS也不工作了。看见前面两三个人个人站在屋前讲话,我们赶快把车停下,打算问路。
一个男孩,十五、六岁的年纪,看见我们停车、开窗,马上就从街对面跑过来,问,“你们需要帮忙吗?”
他比画着详细描述了如何到小城唯一的加油站,告诉了我们油价,并开玩笑地说虽然油价较其它城市为高,但也没有选择。我们说笑了几句。沐浴在午后阳光下的男孩,在为两个陌生的成年人指路过程中体现出的热情、亲切、大方、得体、礼貌、教养、风趣,自信、沉着让我们陶醉了。这些品质是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亲和、充满魅力的个体。
车开出去后,沉默半响,我感叹一声,我们家孩子要有一半如此,夫复何求。LG说这个孩子真是天赋的领导才能啊。我反对把什么都推给老天,这孩子的气质和表现刻画着他家庭气氛的快乐、轻松、民主、幽默、自然。
这么短短两三分钟的接触对我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直接颠覆了我对孩子各种素质培养的排序。
其实,现在想来,此前的一些所见所闻已经悄悄埋下了伏笔。
我在课后学校时前后用过十几个高中、大学生助手,Alina是其中最好的。她成绩优异,申请大学时同时拿到加大洛杉矶分校和康奈尔大学的录取;她能力极强,个人简历里罗列了好几个高中社团的职务;她做事认真负责,板扎有眼;她很乖,选择了提供全奖的加大洛杉矶分校,“为了给父母省钱。”(当然,LG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觉得康奈尔是一所没落的常春藤学校,比不上加大洛杉矶分校。无论从地理位置,发展势头来看,就算没有奖学金因素,也当选后者。)
很明显,她暑期工作的首先并不是我们,对我们积极主动的邀请置之不理。但最后又不得不再来我们学校,估计是找不到其它更好的工作。我自己瞎猜原因:Alina什么都好,就是社交能力稍差,说话办事一副公事公办,脸上不大看得到笑容,给人感觉不容易商量不容易亲近的样子。有时做事过于死板僵化,条条框框,不越雷池一步。
工作面试时往往就那么几分钟,如果工作专业性质要求不高的话,你说你是喜欢Alina,还是那个指路的男孩?Alina初为我们工作时17岁,尚在高中,有点青涩清高尚属正常。可后来大学两年后还是如此,我便归纳为个性使然了。当然不用为Alina操心,她的目标是上医学院,她会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
另外两个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听来的。一个学生的妈妈告诉我关于她同事的两个孩子,老大男孩,学习巨好,常春藤什么学校的好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小的女孩,成绩一般,学校一般,找了个一般的工作,却得到连连提拔,越来越好。听听小女孩的同事上级对她的常常的夸奖:“太勤快了”,“总是帮助别人”,“太能干了,复印个东西这么快,这么好”,“总是笑眯眯的”,“好可爱呀”,···
另一则故事来自在强生公司的湾区分部做事的朋友。她们公司每年夏天都招收一批高中孩子做暑期实习工做,职位各式各样,暑假结束后要对实习生们做评价。朋友问我,“你知道哪一类型的孩子得分最低吗?”------是亚裔男孩(分数高,能力差,社交能力尤其差的一群)。
我在这里做了四年的课后学校,在公立学校做大量的义工,交往认识了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平时关注教育方面的信息研究。对这个答案我倒一点都不意外。忘了说,上面提到的几个孩子,除了指路的男孩外,都是亚裔(中国人)。(Alina父母移民自香港,对她要求严格,她也很听妈妈的话,尽管有时候我觉得都20岁了,···)
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落在这样一些类型里:亚裔、害羞、家庭压力(我们给孩子的压力在华裔里可能是中间偏下,但和美国孩子比还是大的)。我们嘟嘟还是男孩。当然我并不觉得这些必定会成为不利因素,但必须及时进行干预。
所以我把发展play
date(同伴玩耍),童子军,体育活动,表演活动等等提高到与学习成绩等高的程度,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与人相处,团队精神,竞争,让他们有机会与比我们开朗、幽默、放松、阳光的成年人相处。至于结果,就不要太在意了,毕竟性格是天生的,父母的教育风格态度也是积重难返的。
关于美国的入学年龄和跳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c634701000931.html
中国人似乎很在意年龄的问题。神童,少年大学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几岁就能做什么成了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标志。能够小小的年龄上小学,中学,大学本身就成了足以让家人及孩子自豪的一件事情。如果能跳级,那更是了不得的大事。
美国人也在乎年龄,只不过他们是反过来而已。他们觉得孩子年龄太小上学是很吃亏的。美国孩子的入学年龄各个洲规定不一样。加州是以每年的十二月二日画线,在此日前满五岁的孩子都可以在当年八月底进入小学学前班。但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让孩子,特别是男孩推迟一年入学。比如嘟嘟这一班孩子的出生年份应该是2001年,可他的好友Sawyer和Jakson均生于2000年十月。所以班上孩子的年龄可相差一岁半以上。
美国“新闻周刊”曾讨论过这个问题。一位父亲解释之所以让五月份生日的孩子晚一年上学是为了让孩子无论在身高体重,智力发育,还是领导才能上都占优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领导才能大概体现在孩子知识面广,说话成熟,逻辑性强,发言水平较高,有分量,也比较会和老师交流。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强,独立性高,比较能感受别人的感受,并会关心照顾他人。 五岁和六岁之间,这种能力有时相差很多。就算五岁的有能力领导六岁的,六岁的愿听吗?
不少中国人把自己对年龄的感情带到了美国。一个朋友的孩子生在11月底,就有很多人庆贺她,“真好,再晚几天就得晚一年上学了。”在我的课后学校里,好几个孩子生于10月或11月分,但无论他们的成熟程度,没有一个推迟一年入学的。其中两个反而是跳了极。在美国跳级很麻烦,需要老师,校长,学区的同意(而他们又通常持保留态度),并通过学业及心理评估。这两个孩子的妈妈都是不厌其烦,一趟趟到处跑才争取到跳级的。现在其中那个毕业自清华的妈妈正在争取女儿的第二次跳级。
在美国,跳级并不时髦。成绩好的孩子可加入门槛不高的天才学生教育项目,还可以上高年级的数学课等。但他们还是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呆在一个年级。对有些真正天才的孩子,家长可能选择在家学习(home
school)以便充分发挥孩子潜力。但他们的玩伴(play group)还是同龄孩子。
中国人考量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已经能读什么程度的书了,已经能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了,已经学得很超前了,当然该上学该跳级。
美国人考量的是孩子的情感发育(EQ),社交能力(social),以及领导才能(leadership)。美国文化更注重这些,孩子们将来的生活也更需要这些。
所以我觉得中国父母看的是眼前,美国父母考虑的是将来。
下面举两个例子。
要是继续呆在德州,咪咪要再过一年才能上学前班(划分线是九月份)。那说不定极有艺术特质,爱读书,长得漂亮甜美的她就会是一个自信快乐的孩子。可她家搬到了加州,她便成了班上最年幼的孩子,再加上敏感,害羞,英文不好,情绪不稳定,四年里一直挣扎在学习跟不上,交不到朋友的困境中。像咪咪这样情感发育较晚的孩子,真应该多等一年。
另一个例子是个男孩,从没见过,他妹妹和嘟嘟在一个班。男孩初中毕业了,他妈妈想让他过一年再上高中。为什么呢?我不解。他妈妈没有细说,只提到一个词:领导才能。当然孩子不干。那相当于留级,在同学朋友面前说不过去。他妈妈后悔,“当年该让他晚一点读书。”
我想起了清华妈妈的女儿。再过一到两年,她的同学朋友就该进入身体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她会被拉下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