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对背经的发言 续
(2009-10-30 00:00:00)
标签:
教育育儿右脑形象思维记忆力 |
分类: 泉论教育 |
帖子太长了,新浪不让发表,拆开来发。还是关于背经我的发言。
大家好,看到大三班的家长加入到这个话题中来,我再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1)记忆力对于一个当代儿童来说,不重要,也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培养儿童的思考力、创造力。我们生活在海量信息的时代,生活和工作靠的是查找资料的能力、把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而不是把知识背下来。那么多的知识,怎么背得过来?而且为什么要背?中国的基础教育之所以落后、中国人之所以培养不出诺贝尔奖来,就是由于太强调背诵、记忆、灌输“标准答案”,而忽视质疑、研究、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等教学手段。在我求学的18年中,最令我痛苦的就是背政治。思想不是靠背的,美德也不能背出来,“背”是弊端,是科举制度留给我们中国的落后的教学方式。
2)6岁以前的儿童无法记住陈述性的语言,这是大脑的结构决定的,孩子们并不能如大人所期望的那样,把背的东西记到成年,并到那时才理解。如果不让他们在6岁以后仍然大量重复,他们100%会把这几百句遗忘。因此,并不能开发记忆力。
3)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对幼儿来说,真的那么有用吗?是他们未来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吗?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呢?我认为,经文、古诗,是远远排在众多有用知识之后的。我们的社会不是首先需要嘴里念念有辞背古诗古训的人。
4)道德的培养需要生活的点点滴滴,需要内化,如果自身不认同,会背经也没用。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老师说了,“孩子们对背经感兴趣吗?不是。爱背经的孩子是因为别人不会背而我会(而产生的成就感)。”
6)理解了,才能变为自己的智慧。不理解,就是无效的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本想放弃背经这个话题,讨论得累了,也不想小题大做。但看到很多家长坚持认为“背经有助于锻炼大脑,锻炼记忆力,即使不能马上理解,也会沉淀下来,储存到脑子里,将来会理解”,我还是发表一下关于此的看法。
人在3岁以前是没有永久性记忆的,记得快忘得快,长大以后什么也想不起来。因此3岁以前背什么都是白背。6岁以下的小孩不能用语言符号进行永久性记忆,他们的大脑记忆的规律是“表象-概念-符号-同化”,不能跳过表象直接进入符号记忆,因此我并不相信小孩能把小时候的经文储存到大脑中,带到成年去。
背诵也不能增长智慧。机械的背诵更不能。智慧的来源是“把以前的经验和体验用于处理现在的问题”,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没有体验直接背诵,甚至没有理解意思直接背诵,当然不能增强处理事务的能力。
语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平等的,都是交流工具,只要能交流、沟通,用什么语言都是一样的。会背古文不代表一个人高贵,也不代表一个人聪明。小孩讲英文也不必扇人家大耳刮子。
最后,让孩子做孩子。我们成年人不要越过自然规律,提前灌输给他们成年人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让孩子们探究真理、在体验中学,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洗脑,而是培养他们自己的思考力、创造力。
学外语不是纯语言符号记忆。因为如果按从易到难的规律来教,儿童可以理解语言的意思。而且,外语中的名词/动词都是“表象”,是实物,是可以演示给小朋友看的,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外语学习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全身反应法,都是强调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来体验语言的意思,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此外,学习外语可以应用,可以与人交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语言,这与古文只能单向输入,较难输出有很大的差别。儿童学习外语是适宜的。
通常认为,左脑长于语言和逻辑思维;右脑长于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空间想像力。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但不具有语言功能。如果开发右脑,通常开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怎么扯上背经了呢!经书不是语言吗?开发的是右脑吗!基本概念都弄错了,还能称他们为“教授”和“专家”吗?请大家不要上他们的当。
中国骗子多,而骗子的惯用伎俩就是打者“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口号,炒作概念,蒙骗大众。当西方发达国家还未找到把纳米技术应用到民间的方法时,中国号称用了纳米的产品已经遍及各行各业。那个“排毒教父”也号称自己科学得很,发明了“排毒餐”,书大卖,结果现在啷铛入狱。我经常参加国际书展,在国外浩瀚的育儿书籍里,没看见什么“right
背经怎么开发右脑?右脑擅长形象思维,怎么把死记硬背的经文形象化?想象成什么情景?右脑主管情感,儿童如何建立与经书的情感?如果被强迫背诵,很可能还危及家长与儿童的情感。
6岁之前不开发右脑,孩子变为“左脑人”,有什么科学依据?创造力6岁以后培养不出来了?
背经难道不是典型的“填鸭式”教育?我们提倡创造,提倡创新,应该反对背经才对呀。
至于研究成果,是不是对的,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推理和实证检验。科学无国界,谁说得有理有据谁是对的。
您这段话自相矛盾。一方面,您说右脑形象思维,没有语言中枢;一方面,您认为机械背诵语言可以开发右脑。幼儿把不懂的经文如何想像成形象?难道像有些小孩想的那样,把“苟不教”,误解成“狗不叫”来记忆吗?这样就开发了右脑,开发了潜力?
正因为社会竞争激烈,我们才追求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且不说背经锻炼不了记忆力、开发不了右脑,即使是如诸位所说,“不理解也可以背,将来再理解”,这种教育只能叫做事倍功半。为什么不让人家理解呢?用白话文讲道理不是更好?背儿歌不一样体验韵律,锻炼记忆力?
说到记忆力,儿童阶段所谓记忆的“黄金时期”,其实是“形象记忆”的黄金时期,没有形象的东西是不会被长久的记住的。
嗯,我们在这里只交换意见,不搞人身攻击,好吗?我不牛,我只是试图告诉大家教育界的主流看法。某些人弄个概念,搞个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没有经过科学研究的检验,我们作为家长,要谨慎,不能拿孩子当他们的实验品。就像李阳的疯狂英语,我们只能把他列为另类,由他自生自灭,顶多视为一种个人选择,而不能把他的观念和做法带到中小学课堂加以普及,对吧?如何教语言,教育界的研究成果很多,现在的问题是培训教师,让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我解释一下:这件事起先我没了解清楚情况,我以为教“三字经”是幼儿园的课程,所以直接向园长提出了我的看法。谁知园长并不知情,也不是幼儿园的课程,是老师设计的过渡环节。要知道这样我就直接找本班老师了,不会到这里来。我也没有预见到别的班老师也有教的,更没想到很多中二班的家长希望教,而园方出了政策是在这里看你们写出来我才知道的。写第一个帖子时,我的想法是与其教三字经,还不如教能运用的成语,所以教成语并不是我的目的,只是一个建议。
罗里罗嗦说这么多,只想向您解释:我没有蓄意制造不公平,我只是发表了我的看法,提了个建议。引起了这么多跟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大家对我抛出了众多的看法和理由,一个接着一个,我也就一一回应。大家的语气激烈了些,我也回得生硬了,如有冒犯,请多多原谅。
我认为中二班的家长给孩子的投入和时间是显而易见的,你们有很多好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比如子彦爸爸不就经常说,不惜血本带孩子旅游,增长见识吗?让孩子在体验中学是最好的。另外,孩子们的集体活动对情商培养、性格形成大有益处。这些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而且,大家不也一致认为,在幼儿园学什么并不重要吗?为什么在背经这个问题上又很在意了呢?
我不愿意因为一个问题,和大家争论不休,甚至伤了和气。我退出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