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着重推荐了童兵先生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
作为一名天天和书打交道的编辑,我认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是非常难得的一本好教材——为读者考虑,服务于学生。我虽然没有见过童兵先生,只知道杨保军教授是童兵先生的学生,但通过读《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兵先生的伟大。
我推崇《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的根本原因是童兵先生具有服务学生、服务读者的奉献精神。
童兵先生既是教师,又是作者,他很好地扮演了这二重角色,他以崇高的奉献精神服务于学生,服务于读者。
作为一名教师,童兵先生充分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贴近学生的语言写作,他的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将枯燥的表述变得生动。
作为一名作者,童兵先生又充分为读者考虑。读者买书,就是希望以最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掌握图书内容。童兵先生心中有读者,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服务于读者的精神,196页的篇幅中既没有大段晦涩的文字,也没有用于展现个人才华的长篇大论。
【反思】
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中,可以清晰地发现,童兵先生所用的语言、事例、比喻均是为读者读懂书、学会知识而服务的,我想用“三贴近”来形容也不为过。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又有多少教材是做到了这一点呢?
我发现要编写具有影响力的畅想教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作者人品要好。
二、作者学术水平要好。
我没有把学术水平放到第一位,是因为人品比学术水平更重要。光有学术水平,而不注重为读者服务,照样写不出好教材。
有一些作者,虽然有着一定的学术水平,但是并没有“服务学生、服务读者”的人品。他们意识不到,无论是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还是对着电脑编写教材,都是在为学生和读者奉献。什么是奉献?就是要舍小我!舍去你的功利心理,放弃只有你自己熟悉的那套东西,放弃只有你自己能解码的语言,真正走到学生和读者当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来写书。
学生听课和读书,其核心目的就是在没有干扰和尽量少的干扰下掌握知识。作为一名有人品的作者和教师,不要在语言上为学生设置障碍,不要把课堂和教材变成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学生和读者永远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和作者负责浇花而不是把花插到自己头上。
希望每个作者都来读读《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