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柏青:一位个性鲜明的书法家

标签:
收藏文化莲子 |
我眼中的艺术家冷柏青

冷柏青:一位个性鲜明的书法家
文:莲子
书法家冷柏青,豁达,敏行,如蕊寒霜竹。
冷柏青的书法,遒健、奇崛,独具个性。他对书法的表现,倾注崇敬与谦卑,秉承传统,跳出模式,认同书法艺术在不断创造中的自觉性与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他不拘泥于某一种固有的表现方式,让自己的书法艺术在岁月的磨砺中既有千变万化的豪迈洒脱,又有厚重磅礴的情感释放,漫溢出只属于冷柏青自己的独特的精神符号。
第一次见到他,是2018年夏季的某一天,成都蜀昶轩的书画展厅里。所有人都在外面展厅谈笑风生,他却早早离开,独自呆在最角落临湖的一间画室里,宛若避世,安静书写。冷柏青外型敦实健硕,戴着眼镜,眉眼庄严,随和开朗。与之交谈,尽管他言语不多,却语速极快。他骨子里蕴藏的坦诚以及谦逊会随着彼此的交流而后慢慢散发出来。如一壶藏在深山岩洞的老酒,需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怀着真诚去品味,去感悟,个中滋味透彻婉转,淳厚悠远。前不久,在河北举办的“享受批评.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法名家个案研究”成果展览上,冷柏青以极具个性特点的书法作品亮相其中。可以说,“享受批评”活动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和典型的代表性,它给予艺术最终还是要在岁月长河里经受美学的考量与学术的共同探讨。当代书法思潮、书法现象以及学理阐释,在“享受批评”研讨会上,精彩纷呈。丰富、个性化的书法现象与学术研讨,给予一直在创作道路上跋涉的冷柏青对中国书法更为深度的哲学思考,其中,包涵精神维度与空间构想。冷柏青与全国其他26位“享受批评”的书法家的共计300件书法作品共同亮相。27位全国著名的中青年书法家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个性魅力,把作品呈现在全国大众面前,诠释了中国书法在“传承”与“变化”,“突破”与“个性”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独具异彩的艺术表现力。这种不拘一格、享受批评的学术展览本身,不仅会导致一种特定美学密码的产生,而且也是一次当代书法艺术极为显著的“个性表现”。





冷柏青的书法,通达包容,大象无形。
艺术的活力与深度思考,唤醒了冷柏青内心深处的激情。“艺术要变,要加新东西,我变得还不够,还要变。”一旦进入书写,冷柏青总是能快速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犹如进入无人之境。有的时候,他的书写,宛若在岩石上用利刃雕刻般进行灵魂镌刻,渗透出他积蓄全身的力量。你会感觉到,他在这个书写的世界默默驰骋,并被一种纯精神的东西充盈。他仿佛在用生命进行情感喷发的书写:笃定,坚毅,宣示一种超越现实环境的哲学信念。他迅疾深刻的笔触在宣纸上呈现出无限的空间感,最终,他塑造了绘画式的书写方式,而这种方式只有在足够的精神修养以及足够宽广的胸怀与气场中,才能以虚实相融、墨法拙朴而凸显出空间美学的独特个性。他的书法,碑帖兼融,自出风格,有“书欲暗不欲明”之魅力,笔势具“不势之势”之深邃。除了简朴、清逸,以及水墨云山生拙趣之特点,也有燃情爆发的澎湃,更时不时散发流畅舒朗如山涧溪水的潺潺流淌。他书法艺术全面另类,涉足颇广。他的行草,浓淡枯湿,皴擦侧锋,不仅有画面感,更如音符袅袅而出。他的草书,有飘若浮云之酣畅,表现出豪迈苍润之格;他的行书,流水行云间,疏密有致,蕴藏耐人深品的含蓄与深邃;他的隶书,结体宽博,骨格清朗,平静安闲之风弥漫;他的篆书,笔势厚重,古拙方整。他说:“搞艺术,传统是必须的,学了传统要消化,要变成自己的东西。”书法,并不是当代很多人炫技表演的幻化,而是以含蓄、真诚、谦卑的态度去表现。当一位书法家谦卑、诚恳地对待自己书写的每一个中国汉字时,这些中国文字,以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会在呈现里透现出端庄,在幻化里蕴含绚烂。无论格局,还是格调,都一定会在书家每一幅倾注情感并洋溢出律动乐章的作品彰显其味。
冷柏青把自己对中国书法的深刻认知作为自己技进乎道的写实信仰。
他的书法创作打破常规,险种求奇,书写出了属于冷柏青自己源自心性的拙朴殊异的自如。比如,他在“享受批评”研讨展览上的一幅气势酣畅之书法对联:《金刚怒目,菩提善眉》,从“怒目”与“善眉”四个汉字里,完全可以读到书法家在书写时内心的波澜起伏与潺潺流水之区别。还有一幅气韵不凡的丈二行书作品:《养心一湖水,习静四围山》,跌宕起伏与婉转静谧之气悄然逸出,颇有出世超脱之通透。还有他挂在工作室书房的一幅作品:听海。两个大字具大气冷逸,苍劲洒脱之厚重。冷柏青的书法,不仅个性突出,且蕴藏着无限韵味,读之,往往况味百生。他坦承:“对书法要有敬畏之心,给书法应有的尊重。”纵观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书法以篆、隶、草、楷、行一直发展到今天,历史悠久,浩瀚无边。曾经深刻记得有一段话,他影响着很多人对中国书法的认知,这段话是著名艺术家、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学者黄宗贤先生曾经阐述的一段话:“书法,它以其简洁而接近抽象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在置陈布势,行笔用墨间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修养与胸次。书,为心声,书写的一点一划都是生命节律的外在形式。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书法与音乐最为接近,因为两者都以非再现的方式直抒胸臆,以纯粹的形式与心灵建构异质同构的关系,书法,即有意味的形式。”他还继续说明自己的观点:“书法不是写字,也非一种技巧,甚至不应该是一个专业,而是集约式的学问和思想的载体。音乐精神在书法中得到高扬,并以直观可视的形象呈现,书法的品格从来不是由外在之言决定的,而修为、情操才是其品质的底色。在简洁有限的形式中,表达难以言说的心绪、情感、这才是书法的之美之魅力所在。”冷柏青作为一位七十年代颇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深谙其道。他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以自己的兴趣与学问来真诚探寻中国书法旷涵深邃的历史轨迹。他深知古代的书法家,无不首先是一个文人,书法是他们言说的自然方式,他们往往都是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大学问家。因而,冷柏青更愿意在生命的每一天,不虚度时光。他安静的阅读、创作、思考,但是,只要外出采风,他更愿意去亲身触摸与感悟中国浩瀚无边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自然的威严与伟大。











1970年,冷柏青出生于湖南祁东。自小喜欢书画的冷柏青,参加工作后,单位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李老先生,他是一位书法家。家里客厅墙上挂有一幅毛主席写的信札,很感兴趣,冷柏青多次去他家里观看。这位李老先生八十多岁时去了岳阳住,联系也就少了。九十年代初期,冷柏青的书法开启真正的起步。他大量临摹魏碑《石门铭》、米芾行书以及王铎草书,从中体悟中国书法的真谛。那段时期,冷柏青白天上班,晚上写字,常常写到凌晨两三点,对书法的痴迷,简直到了忘我的阶段。九十年代中期,他的书法已经在全国青年书法展中入展。而后,他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专业学习,直至三年后硕士研究生毕业。这个阶段,加深了他对历史、生命的认知。2008年他调到衡阳书画院。2013年,从衡阳书画院调入四川省诗书画院任专职书法家,至今在成都已经生活六年多。“冥冥之中,我与成都的缘分,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早在衡阳时,冷柏青最喜欢书写的一首唐诗就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当时,他对远方的成都充满着无限想象。随后,他参加展览来到成都,追循着杜甫的足迹,四处观看,对成都印象更加好。“我当时就住在青羊宫附近,晚上在浣花溪边散步,当时就对成都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出来的恬静气息感兴趣。”随即,他脱口诵出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画家简介:
冷柏青,1970年8月出生于湖南祁东。毕业于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书法家,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书法家,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文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名家工作室导师,南华大学客座教授。书法作品数十次参加国际、全国重大书法展览并获奖,出版有《四川汉代砖文研究》《四川东汉崖墓题记研究》《冷柏青书法作品集》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