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涛:以道之精髓,探索当代艺术的生命美学

标签:
莲子文化收藏历史 |
我眼中的艺术家李俊涛

李俊涛:以道之精髓,探索当代艺术的生命美学
文:莲子

李俊涛的作品,在视觉清晰的色彩与细腻的笔触里,彰显独特美感。其作品充满神秘的古老东方文化符号与当代艺术元素的融合。他往往喜欢用黑、红、黄、灰紫色等作为油画创作的基调来表现创作主题的明晰。其作品线条流畅,色彩撞击,暗沉深厚,构成奇异。尤其繁复晦涩的云篆天书,恍若音乐般缓缓从画面里流淌而出,渗透出不可捉摸的神秘气息。

读李俊涛的作品,会感觉到多元文化的碰撞。
对于艺术作品,始终要相信图像其实传递出一种精神力量。
但丁曾说过,单纯依赖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口、文笔、画笔等把它们表现出来才能成为科学。事实上,李俊涛通过艺术创作,他思想的内核更加清晰明了。关于绘画,每一幅画里一定缱倦着绘画者的情感、心绪、精神、气象,以及流淌于其内心的视觉表达与心象释放。正如李俊涛,作为一位先锋派艺术家,他情绪与心境的起伏,其实一直潜伏于他每一幅作品的每一处细节之中。对于自己油画创作的主要题材,李俊涛始终认为艺术作品最重要的首先是画面传递出来的视觉美感,然后就是对需要表达的精神与思想的深刻诠释。他崇尚自然,敬畏生命,尤其崇尚古代哲学家庄子对“道”的认知与解析。庄子说:何为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于人道,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因而,李俊涛以哲学博士专业的角度对“道”之深邃的内涵进行探索与深度思考,并且,融合其自身理性与感性相融的艺术思维来进行艺术创作。因而,李俊涛的艺术作品主题往往与宇宙、生命、自然有关。其中,他有两个系列作品分别为【三才四象五行】【穿行于宇宙的云篆天书】,其蕴藏着李俊涛独辟蹊径的艺术视觉。他把隐藏在民间神话、气功医学、神学与哲学的内在联系,在艺术创作中融为一个新的意象表达,为当代中国艺术提供了一个具有独特视野与崭新视觉的美术创作新领域。






李俊涛是特立独行的一位艺术家。
他作品含有的隐喻性,暗示出传统文化与现实世界碰撞之中的某一种协调性,更蕴藏着人类多元文化与生命载体的交融,这似乎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祈求和平与吉祥的精神愿景。他的作品,暗藏玄机,更多地需要观者去慢慢体悟。他把很多古老的文字,描绘在黑人的躯体或者面部上,那种一个一个的古老文字,就如咒语一般,附着在一幅神秘的艺术作品里。这需要观者在觉悟里,去慢慢悟透其中暗藏的深刻精神内涵。这是他长期进行中国传统道学与当代美学的学术认知与艺术探索的跋涉中,对宇宙、生命、艺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李俊涛的画风,倾向于强烈的表现主义精神,是否应该归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不能断然下结论。但是,他有一幅作品,却如刀刻一般,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这幅作品2018年曾经作为中国艺术家的文化交流在非洲摩洛哥的艾萨维哈古城博物馆展出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反响。这幅金色布面油画,作品名字叫做【云篆天书之岁星辅肝】,标题源于中国古老的道学文化,有些晦涩难懂,画面却温暖大气。画面是一个黑人女子的侧面,坚挺的鼻翼,丰厚的嘴唇,安详的眼神,美丽而健康。底色是大红色的,与黑人女子黝黑的肌肤形成强烈反差,视觉感极其强烈。她的头发晃眼一看,以为是披着一条镂空的红色纱巾,细细观看却是密密匝匝恍若天书的中国古老的云篆天书,如丝绸一般飘逸散开,扑面而来。李俊涛说:“我之所以选择非洲黑人来作为创作题材的背景人物,是因为黑人所特有的原始混沌性和生命初开性,与云篆天书的神秘性天然融合一体,在艺术色彩表现上,更有辨识度与视觉冲击力。同时也是向我所敬爱的摄影大师THIERRY LE GOUES致敬”。他的另外一幅画在银色画布上的作品【身体符图】,背景是银色的画布,色彩中性,灰色基调有莫兰迪色的淡雅以及透明。画面上是一位黑人模糊而朦胧的身体,曲线明晰,吸引眼球的是覆盖在其身上的繁复纷飞的云篆天书。很有味道的是,这些仿佛要飞出画面的云撰天书,犹如音乐五线谱般,在李俊涛的画笔下飘逸唯美,逐渐扩散;又如炫音一般,如梦如幻地飘向远方。这些作品,色彩、线条、构图以及传递的深刻内涵,凸显出李俊涛在油画作品创作上已经完全具有标志性的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








很显然,对宇宙自然的敬畏是李俊涛的心之所向。
是的,他敬畏星空,敬畏大自然。与其说李俊涛在努力探索生命美学的艺术表达,毋宁说他的艺术灵魂更愿意接近星空的无垠。他说:我在学术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就想回归,用最亲近的方式回归本真,那就是绘画。他的精神诉求恰好也契合了著名哲学家康德最著名的一句话。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思考越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道德铁律。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无疑给他每一幅笔触精湛的作品留下了最好的注释。但是,最直观地感悟,我们还是要去阅读李俊涛的艺术作品。“目前,我的油画作品其实量并不大,因为尺幅较大,笔触构成要求精湛,产量最多每一年八幅,我要求自己每一年的这八幅都是精品之作。”
艺术表现形式上,尽管他在油画、版画、国画、书法中游刃有余地徜徉与探索,但是,我能感觉到,他似乎更喜欢选择油画与版画的结合。比如他的其中一个系列作品【双元宇宙的交响】,就很显著地呈现出他精湛、细腻、非凡的绘画功力以及构图技巧。当然,很多时候,他也画国画。他的国画有着对色彩的亲近性,他或许读懂了色彩对自身心象释放的某一种暗示。
他有一组国画系列作品叫【蒲公英的约定】,他称蒲公英为“无法停留的爱。”
这种对美的感受与灵气,似乎与生俱来,这是源于他血脉里来自于父辈的基因。
李俊涛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他的艺术天赋与他幼年时的成长环境紧密关联。三岁时,他就记得自己拿起画笔,开始用水墨来画熊猫。读小学时,他已经因为熊猫画得好,而成为学校小同学们心中很有存在感的小艺术家。“我记得,读小学时,每当我画画,同学们都会围上来,大家争着帮我在课桌上铺好宣纸,有的帮我拿笔,有的研磨、递颜料,认真看我画画,感觉很有一种仪式感,小小的我就常常沉浸在这样一种画画的幸福里。”当然,这样得天独厚源于血脉的艺术天赋,源于他有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父亲。“我父亲自小热爱绘画,画画全靠自学,本来他可以去考川美,但因家境贫寒,无钱供他念书,他只能进入工厂上班。但他当时虽然白天在工厂辛苦的上班,却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就开始画画,背诵唐诗宋词,他身上的这种超越一切苦难的力量,在我看来应该来自于一种不可解读的精神支撑。”自小耳闻目染,李俊涛每天深陷画册、宣纸、笔墨、砚台之间,厚重丰富清晰的艺术气息,至今铭刻在他脑海里。“我生命历程里,除了我的父亲给予我的艺术启蒙,还有我的二爸李远国先生,他是国家级的道学专家;有我高考前的美术指导老师李子辉老师、读川大艺术学院的李伟老师、读硕士导师胡绍中老师、博士导师李刚老师,他们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给予我各个阶段力量与知识的“星宿”,如一束光,引领我前行。”


长期对中国道学典籍文本、绘画书法、雕塑造型和民间艺术的系统化研究与梳理,让他在阅读庄子的【天地】中,去觉悟自身个体在虚静中所产生的精微的洞察力。他在这种生命意象的感召下,去捕捉生命哲学里所蕴藏的精髓,把它们融入视觉艺术之中,化为自身艺术表现上的求真与质朴,这应该是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更源于他复旦大学博士后身份广博的知识架构以及丰厚的学术底蕴为支撑;更是他自身先后在学了艺术、宗教、哲学多门学科知识海洋的畅游之后,最终选择用自己的画笔,自由翱翔于艺术与宗教、哲学的海阔天空里。
李俊涛的艺术之路注定是远离喧嚣仙风道骨的。
但是,正因为他艺术作品的独特风骨,气韵生动,仙风玄韵,反而将他力图把中国古老的道教图像艺术的思想反射在自己意象的艺术作品里,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给美术界留下深刻印象。除了绘画,李俊涛的书法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平时喜欢摄影捕捉瞬间光影的他,或许他天生对美好的事物充满眷恋,因而,他更愿意尝试艺术的多角度表现。他对画笔、毛笔或许具有天生的想要拿起来自由表达的表现与欲望,因而,他在书法【云篆天书】系列中,使用粗重的笔触,厚重苍劲的笔法,落笔沉稳,气势雄浑,几近画与写的流畅大气,书写出蛟龙盘亘的笃定与豪迈,很有个性。他对于传统艺术的思考,始终与自己的学术有关,并通过说、写、画的方式,来呈现学术研究成果与艺术作品的再现。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课题并撰写出【中国道教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艺术推广研究】,用自己的学术观点以及艺术研究方向去揭示“道教”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事实上,探索的过程与学术研究的过程,促使他对当代艺术与古老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进一步认知以及演化而成一种生活美学进行深度思考,这是他立志毕生要追求的目标。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互交融而形成一种为世界人民所接受的艺术作品,这样的思考,于今日艺术探索路上的李俊涛更为清晰。



大多数时候,李俊涛远离喧嚣,独自思考,静谧绘画。
一切关乎自然、生命与爱,以及去触碰、感知、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是他最愿意去亲密贴近大自然万物生长的最直接原因。他游走在世界各地考察游学时,那些在一瞬间触及他心底深处的静物与植物,他会立刻速写下来。但是,他似乎更偏向于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内核融入到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教图像艺术的意象与思想研究】一书中,他以学术的专业角度,把图像、符号、文字等元素诠释得深刻而全面。所以,他系列作品之一的【双元宇宙的交响】就成为他最显著的代表作。在复旦大学读博士后时,李俊涛学的是哲学。不可否认,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看似很感性的他,其实思想蕴涵丰富的哲学思辨。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浩瀚博大,精深旷阔,给予他无限的艺术创作动力。他坦承在油画创作时,自我要求严谨,绘画极慢,运笔之间追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回旋与运转,而感性却把他身上的艺术家气质生龙活虎的鲜活凸显。他痴迷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从【生活美学】最终走向【生命美学】的道路,这是关于“道”与艺术结合之后的的最终意象表现。

李俊涛的作品始终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视觉美感呈现给广大美术爱好者。
其作品先后在四川省美术馆、四川大学美术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等展出。他的艺术创作,散发出繁复、严谨、纯粹与深邃的意象表达,既有视觉美,又有精神内涵。这种将学术与艺术结合之后的艺术创作“探险”精神,在他并不高产却精湛唯美的艺术作品面前,在他对历代道教艺术图谱的学术研究成果面前,最终形成独树碑石、意境旷达、气脉流通的艺术佳作,而成为美术界一道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景。

画家简介:
李俊涛,1977年出生,四川省美协会员,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双创重点扶持设计师、复旦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导师及美术学硕士点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华传统艺术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油画、国画作品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领导的肯定与鼓励。出版专著:《当代中国名家油画作品集——李金远、李俊涛》(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中国油画名家——李金远、李俊涛》(中国国际出版社2011),《Inner Vison:内观,李俊涛艺术作品选》(美国斯克兰顿大学2015),专著《道教图像艺术的意象与思想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双元宇宙的交响:李俊涛作品摩洛哥巡回展》(摩洛哥艾萨维哈省文化部2017、2018)。个展与参展:2000年至今应邀在四川省美术馆、四川大学美术馆、法国图卢兹市议会、马塞美地区美术馆、德国奥古斯丁中国中心和人类学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美国斯克兰顿大学、日本名古屋国际设计中心、韩国首尔、台北市艺文推广中心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绘画、设计作品获博物馆收藏。2017年10月由摩洛哥文化部邀请在摩洛哥艾萨维哈古城博物馆举办个人道教作品展,并于2018年10月22日在摩洛哥文化名城马拉喀什的巴迪亚宫(Marrakech's Badia Palace)举办独立艺术展,以及在六座古城的个人道教图像艺术巡回展。2018年1月,应邀参加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主办的2017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作品展。2018年策划了《一座移动的博物馆》,将“道家内景经24道养生符”和“四神赐福”两个系列道教图像数字作品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李俊涛博士创作了一批关于道家生活美学的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