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承兵:现实题材的情感蔓延

(2018-10-13 06:29:25)
标签:

文化

收藏

历史

杂谈

我眼中的艺术家兰承兵

 

 

  

 

http://s7/mw690/001HQtNIzy7omcrEfMW86&690

 

 

 

兰承兵:现实题材的情感蔓延

 

 

 

文:莲子【杨蜀连】

 

 

 

 

 

http://s7/mw690/001HQtNIzy7omcuLntcd6&690

 

 

 

兰承兵的油画创作,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民间市井气息。

他的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画面往往是城市、乡村最普通最素朴的百姓生活,却始终洋溢着一种气息的淡然与精神的饱满。在兰承兵的画中,可以读到世间最本真最直接的百姓生存状态。如冬日阳光下喝着坝坝茶的众生相,大山里人流密集的农户集市,放学路上卖臭豆腐的小贩与学生,热气腾腾画面氤氲的民间酿酒作坊以及背着竹背篓在乡镇集市地摊卖柿子的山里娃等等。这些作品画面极具写实感,人物造型、光影明暗、线条感很强,且色彩浓郁厚重,具有画家个体明显的思想意识主导:还原生活,回归本真。印象颇为深刻的其中一幅作品,名为《驿动餐点》。画家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一个城市建筑工地上工人的午餐景象:围着午餐摊点的工人,坐在旁边低矮的桌子上吃饭的工人,在一个汤桶前拿着本子记录着的人,一个嘴里衔着一根骨头的小狗,围着围裙忙绿着的女子,旁边无聊发呆的小女孩,抽着烟的瘦削的男子等等,画面上大约近三十个人,在杂乱的工地旁就餐的情形,集合在兰承兵的笔下,最终画家以写实主义风格,定格当下中国城市建设者某一个群体的现实写照。但是,这个画面,不仅仅让人读到了工人们午餐时的欢喜、生机、淡然与沉静,也让我们透过画面读到了人类生存的另外一面:艰难、粗糙、无奈与坦然面对。或许,画家对当下题材的叙说,更让观者对他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油画,有了另外一个角度的深层思考,那就是透过空间,寻找“存在”的意义。

 

 

 

 

http://s5/mw690/001HQtNIzy7omcyG3dy24&690




印象深刻的还有兰承兵其它一些作品,如作品《冬日》。

画面上,一眼看到的就是眼前那些慵懒的喝着盖碗茶的老年妇女。她们大都表情各异,惬意自在。最引人注目的是冬日阳光有那么一缕缕,恰好照射到画面中间那两位穿着红衣服的妇女身上,一个正侃侃而谈,一位正似睡非睡。画面递进切入到背景处,一处顾客正在享受民间艺人的掏耳朵,一处正在观看茶艺师表演铜茶壶注水。长长的铜茶壶嘴在茶艺师的手中,潜藏着四川民俗文化的些许奥妙。很欣喜的是,兰承兵的这幅作品《冬日》,最终荣获2017年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这让他对自己油画创作的选题与表现手法更加充满了信心。他热爱老成都的民间气息,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当下的时代气息。兰承兵坦承,自己很喜欢观察现实生活中那些最平凡的人与最朴素的生活环境,他尤其热爱乡村。

 

 

 

http://s9/mw690/001HQtNIzy7omczHeKk48&690



初识兰承兵,大约是2016年三月,在成都青杠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

那天,阳光灿烂,春暖花开,金黄色的油菜花遍野盛放。兰承兵正架着画架在油菜地边专注地写生。他个子不高,五官清秀,人挺精神,谈吐谦和,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眼神中散发出来的温和与安静。

再后来,读到他的大部分油画作品。印象深刻的是他写实油画的风格。线条坚硬、色彩厚重、光影层叠、空间延伸的视觉构成,让其画面透出的明暗、硬朗、逸动的气息,都暗藏兰承兵个体执着的绘画语言。他似乎一直很清晰地诠释着自己喜欢的角度。在选择题材上,兰承兵说:生活中有着画不完的素材,但最触动我的是情节与场面。他总是善于观察生活场景中的每一个会触动他灵魂与心绪的画面。比如在成都“东郊记忆”,他看见四个不同年龄的女子正坐在那里休息看手机,一个年轻的保安也坐在旁边的凳子上,或许,手机里有什么话题突然引起了保安的注意,他回头一瞥。这个画面其实看来非常非常普通而常见,既没有诗意,也没有独特性。但兰承兵却钟情于这个普通的一瞬间,他似乎一直在这样的题材里寻找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与不确定感。这幅名叫《今昔何年》的作品2014年荣获《画意成都—中国梦艺术情美术作品展》最高奖金芙蓉奖。“在我看来,画画最重要的悟,画画最可怕的是不动脑子去想,去思考。”很显然,在题材的独特性与艺术的表现上,兰承兵似乎更愿意去选择接地气的题材与接近底层劳动人民。他或许比别人更具有了解这些场景的原动力。

很意外的是,在全面了解完兰承兵艺术创作历程中各个时期的几乎所有作品后,我也看到他在绘画艺术道路上曾经有过的多重探索。他拥有瞬间看穿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天赋。这是一种游走于洞悉本质和探索未来之间的智慧;一种能够置身于现实之中,精神上能够自我观照的沉静与远见。这种对极限与界限的分寸感,促使兰承兵进退有度,张弛适时,从而成为今天在俗世中安静绘画的他。

 

 

 

http://s10/mw690/001HQtNIzy7omcBRUg169&690



http://s16/mw690/001HQtNIzy7omcCv5oj5f&690



http://s7/mw690/001HQtNIzy7omcD1oyy26&690

 

早期的艺术创作,兰承兵就具有摒弃空虚,追随情感的自我见知。

“我认为,作品必须要有内涵,能读出故事,读出感情。”他向往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米勒那种平静肃穆之美的作品。尽管。在造型的精美上他还一直在探索的路上前行。他似乎更追求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朴实与敦厚,始终认为必须要有精神情感的投入才会有好作品。他对大自然中城市民俗以及乡村始终怀有情感。但是,关于当代艺术的表现,兰承兵同样在探索的路上有过尝试,并画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如《窗外风》系列等等。他画过或朦胧或清晰的人体,也画过很多色彩颇为强烈厚重的花卉静物。他画花画花瓶,喜欢用油画刀,大刀阔斧,反复画,色彩不停覆盖。把色彩关系、色彩感觉画出来,富有很明显的肌理效果。他有一幅比较著名的获奖作品《山乡娃》,富有其代表性,这幅作品的素朴气息我个人挺喜欢。画面上,三个乡村的小孩子,正趴在一个小卖部土墙上的窗户边,小小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张零钱,垫着脚,即使站在窗户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也很难够着高度,但可以很清晰地看见小卖部的人手里拿着一个作业本,原来这三个小孩子是想买作业本。这幅作品既有现实感,也飘散出一些微妙的心境:不易,心暖,心酸,希望。《三乡娃》的色彩、光线、线条具有反复上色的厚重,质感强烈。尤其那堵山里娃够不着高度的土墙,陈旧、斑驳、沧桑,肌理感明晰,这是画家在反复处理画面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情感倾注。这种肌理效果,在他的代表作之一《我要当红军》的画面中也可以强烈感知。三位红军以及那个垫着脚的小小的山里娃背后的沧桑斑驳的木板房以及厚重皲裂的地面,都可以窥见画家在处理画面细节上的用心。尽管,兰承兵坦承自己的艺术创作总是以身边最熟悉的人、场景、民俗为主要题材,这中间却不乏涌现出一些很优秀的油画代表作,如作品《大山的早晨》《我要当红军》《山那边》《大山深处的火苗》《星期天》等等。《大山深处的火苗》,兰承兵以空间、光影、明暗以及质感极强的色彩与肌理效果,描绘出四川偏远乡村家里最为常见的一个画面:黝黑厚重的土墙下,一堆燃烧的柴火,这堆柴火给这个阴冷暗沉的小屋带来温暖与光明。柴火上方,吊着一个大大的铁锅,粗粗的铁钩,沉重的铁锅,柴火旁有一个小木凳,凳子上有一本书一个作业本一根红领巾,做作业的孩子这个时候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凳子边两只毛绒绒的小鸡东张西望的可爱样子,瞬间让画面有了生气。作品在色彩与光影效果上,有些德拉克罗瓦的味道。画家在创作这幅油画时,很明显地选择了四川乡村里最淳朴的一个夜晚。这个夜晚,尽管简陋朴素,却暗藏着沉重、贫寒里的温暖与希望。

“绘画,就是要画有感情的东西。”从兰承兵一系列关于乡村生活的作品里,都能够很明显读到他对质朴、淳厚、朴素的诠释。“我在画画时,往往充满绵延不绝的情感注入,这也是希望自己作品充满勃勃生机与生命力最重要的地方。”

 

 


http://s5/mw690/001HQtNIzy7omcGbxpG04&690



http://s4/mw690/001HQtNIzy7omcH7WmLe3&690



http://s10/mw690/001HQtNIzy7omcHF7Kxc9&690



http://s5/mw690/001HQtNIzy7omcIiQw4c4&690

 

兰承兵虽出生农村,却自小天资聪颖,喜欢绘画。

1968年,兰承兵出生于四川达州大竹。他的父亲是一位当地有名的医生,母亲务农。据兰承兵介绍,母亲虽然务农,却知书识礼,教子有方。兰承兵家里兄妹四个,自己排行老三。自几岁开始,兰承兵就喜欢在家里的墙上地上到处乱画。小学考初中,慧根聪颖的兰承兵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初中毕业,全校只有三人考入中师,兰承兵是其中一个。同年他的姐姐高中毕业考入大学,姐弟两个同时金榜题名,在石桥铺镇引起轰动。家教渊源,兰承兵的哥哥成绩非常好,完全可以考入大学,但因为是长子,他放弃高考升学而留在农村帮助母亲务农。“很幸运的是,从医的父亲开始严格教育哥哥在务农之余学医,结果,在农村务农的大哥,开始天天背诵中医药方与辨识各种药材,最后因父亲的严苛与自己的日积月累勤学苦练而最终成为当地的名医。”或许,这就是命运的眷顾,兰承兵的大哥如今已经是大竹石桥铺镇著名医生。“我从小就在每日背诵药谱的哥哥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做专注与勤奋。”

兰承兵的母亲虽然务农,却深感知识的重要性。

“母亲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把我们四兄妹赶到房间里去读书,学习,做作业。”兰承兵的母亲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读书也厉害,但在那个年代,女子读书并不容易,长辈往往不支持女子继续读,因而早早休学。“深知知识重要性的母亲,就很重视让自己的子女读书,她对我们读书非常严厉。”兰承兵回忆,儿时,有很多趣事难忘。有一次,看到村子里很多家里都在吃一种植物的疙瘩,兰承兵家里几个兄妹也想吃,邻居就给他们吃啦,结果,他们回家难受得肚子胀痛。“母亲在我的印象中很好客,家里有了好东西都喜欢让给客人吃,客人来了,就把极少的好的东西给客人吃。”




http://s15/mw690/001HQtNIzy7omcYmcAm0e&690



http://s9/mw690/001HQtNIzy7omcYQQIga8&690


读三年中师,兰承兵就是为了画画。

他在学校非常刻苦地向美术老师学习绘画,他的亲人中除了父母,舅舅也非常支持他画画。“父亲虽然是医生,但是毛笔字写得特别好,经常给村子里的人写春联。”有一天,父亲让才上小学的兰承兵也来写一幅,结果他写出来之后,父亲认为很不错。从此,这个村子里的对联、春联就都是兰承兵承包了。师范时,书法也是主课,因而,兰承兵写的书法参加“全国中师生书法大赛”,全校获奖的只有三人,而兰承兵是自己年级里唯一一位获奖者。中师三年,兰承兵基本掌握了素描、水彩、水粉基础,三年后,他以美术特长生进入一所中学当了一名美术老师。随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美术理论与实践,他进入重庆美专油画专业读了两年。在素描老师龙国跃、静物写生老师王有嫦、水粉风景老师李东鸣、油画老师邓旭等的指导下,“我感觉自己在绘画上,终于脱胎换骨,有了质的飞跃。”对于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兰承兵坦言,自己尤其热爱西方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画家的作品。“我并不喜欢用照片来画画,我喜欢画那些留在我心间的带着情感的画面。”2003年,兰承兵调入成都双楠中学。2006年进入成都九中。2012年,为了更专注地绘画,兰承兵选择辞职,从此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http://s8/mw690/001HQtNIzy7omd1z74H17&690



采访中,与兰承兵交谈。只要谈到艺术,他看似沉默寡言的性格里瞬间闪现出侃侃而谈的随性,如山涧清泉,汩汩流淌。这或许与他做了几十年的美术教师有关,不急不躁,逻辑性强,叙述清晰。在生活中,他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他的故事里,或许可以读到真情、持久与真诚。但与他的艺术创作相比,或许,唯有投入到油画创作中,兰承兵才会找到自己的灵魂的寄托以及饱满的充实。他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正如我读到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阿尔及尔妇女》时的某些感触。画家生动而准确地抓住所描绘对象的精神状态,看似平淡,却让我瞩目。

正如兰承兵的作品中所描绘的那堆乡村农舍里夜晚燃烧的柴火,那一个厚重的烧水的铁壶,于物象中折射出意象的蕴含,显露出现实主义的冥想以及画家所赋予作品的精神意义。从而,其作品鲜明的色彩,艰涩的贫瘠,强烈的明暗,隐喻与明示,光与影的微妙关系,等等,至此,会镌刻在每一位读懂兰承兵作品内核的人们的脑海里。

 

 

 

 

http://s1/mw690/001HQtNIzy7omd4XthC00&690

 

 

 

画家简介:

兰承兵 1968年生于四川大竹,1987年于大竹师范中师毕业。1992年于重庆社大造型美术(油画)专业专科毕业、期间参加法国伊维尔古典油画技法研究班学习,这一时期学校按照四川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课程,受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王有嫦等及重庆美专邓旭等组成的强大专业教师队伍。2002年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2003年调至成都任教。先后执教于大竹永胜乡中学、大竹师范、成都双楠中学、成都树德中学,编制内美术教学25载,2012年辞去成都树德中学编制内教师工作,并继续潜心于油画创作与校外美术教育。 中学高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中青年专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教育学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成都榜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大竹县第四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达州市第五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