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春:淡翠烟霭 静如青山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休闲 |
我眼中的艺术家何景春
何景春:淡翠烟霭
文:杨蜀连【莲子】
何景春的山水画充满着笔墨旖旎、茂密沉雄、舒朗清新的潮湿之韵。他痴迷山水,向往自然。在他足迹走过的土地上,他感悟池塘、老墙、野草、残垣的厚重,也在古镇的小巷里寻找那一抹野草顽强生长的亮色。他的山水作品,不仅仅体现在宣纸水墨上,同时,也在他的青花山水作品中。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恰巧融合了画家本人独特的艺术气质,艺术探索与艺术表现的多样化。他长期的笔墨历练与积淀,以及传统绘画载体的交相融合与转换,促使他成为一位无可非议的独特画家。在水墨丹青与青花山水探索之路上,他一直心怀虔诚,秉承传统,重视骨法用笔与画面气息,并融入当下个体艺术认知,在绘画表现方式与精神气象上,传递出静美与纯真。
画家何景春,面容清癯,身形俊朗,温雅柔和。与之交谈,身上散发出杨柳风微、疏篱流水般的清澈与烟迷。
与景春初次相识,大约在五年前的成都御翠草堂。他话不多,浅笑如惊鸿,然后沉默不语。于是,以为他是一位内向寡言之人。然而,约两年前的炎夏,在青城后山一艺术小院相聚,清凉的微风中,画家云集,谈古论今,他在其中。印象中,他的豁达与实诚也在畅谈中逐渐清晰起来。他并非口若悬河,而是随和自然如清溪流淌缱倦淡泊。也能依稀觉察出他笑容里潜藏的内敛以及爽朗与真诚。感觉他似乎与我性格有一点相似之处,也是一位时而敏感时而钝感之慢热型之人,唯有内心认可之后就能立马抛去所有的外在表象而毫不遮掩与含糊。
http://s5/mw690/001HQtNIzy7hc9swPKk24&690
何景春的山水作品,富有其代表性。画法严谨,笔力深厚,妙趣悠然,烟云滴翠,小桥流水,池塘翠柳。他的很多山水画长卷,如《林下烟云》《御翠胜景图》等,满纸烟恋,构图美妙,笔法蜿蜒,古意氤氲,恍若一幅动静相宜、闲适清幽的归隐图。他的书法,博取众长,潜力内转,自成一体。他作品的题跋往往在或长卷或大尺幅的山水作品里,深藏着画家内心深处某一种疏淡、烟薄、隐忍、含蓄的诗意情怀与日影微动。
因而,很多人就因此把四川园林画得如诗如画的何景春定义为“四川园林山水画家”。
http://s12/mw690/001HQtNIzy7hc9ilyHhdb&690
http://s8/mw690/001HQtNIzy7hc9iRIeH17&690
http://s16/mw690/001HQtNIzy7hc9jlaz58f&690
http://s5/bmiddle/001HQtNIzy7hc9jQZQ884&690
但近期观何景春画作,却颇为惊叹。
他丰富的水墨作品,题材广泛,气象磅礴,笔法温润,浑厚墨色,作品大都渗透出“野水明于月,沙鸥闲似云”的烟霞幽静。在笔法上,何景春重传统,崇古意,皴擦勾勒,点染赭石,点墨青绿,作品呈现的视觉效果往往幽静清雅而苍劲古朴。他尤喜用浓淡枯湿的水墨来表现自己眼前的风景与内心渴望的精神气象。有的时候,特定的川西山水环境与画家内心的舒卷自如,交相辉映在他的泼墨写意中,凸显出一种令人深思的安静画面。
但是,何景春并不强烈痴迷徘徊在园林山水的创作中。
他笔下的题材随着岁月的递增而逐渐丰富。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他心象的情绪表达,以及他生命中的某一刻伫立发呆、思考、静谧的那一瞬间的画面。如作品《幽居深雪里》《练界千滩雪》《故园旧梦》以及《婺源秋趣》等等,无不是画家自我精神的折射以及灵魂深处对大自然安静、纯朴、苍古、野逸的真实记录与墨像表达。何景春坦承自己对大自然之美有着沉醉的痴迷。他说:当我看到黄昏下的一堵老墙、一隅院落、一棵老树、一个瓦罐时、一片古瓷时,我都会内心澎拜着立刻想把它们画下来的强烈冲动。他的这些感受,不仅仅体现在他很多大尺幅的山水作品里,也在很多尺幅不大却画面干净意境深邃的作品释放出对生命认知的禅意深刻的思想内核:空寂、孤独、寥廓、自由与苍凉。何景春在对艺术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行为认知,恰恰符合康德对审美判断的定义: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计较而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何景春在绘画的艺术探索路上,凭着自己对事物美的感受,创作出了丰富的属于自己审美趣味以及心象释放的独特解读。
http://s13/mw690/001HQtNIzy7hc9P2Nsw2c&690
http://s4/mw690/001HQtNIzy7hc9QV8Vdd3&690
http://s14/bmiddle/001HQtNIzy7hc9SqKNTbd&690
http://s13/mw690/001HQtNIzy7hc9TUiO87c&690
何景春也喜欢青花山水。近几年,何景春除了在宣纸水墨上创作,他在注重中国传统青花瓷器上,也身体力行去实践与探索。“中国青花瓷器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艺术方式,作为一名国画家,我愿意把自己的山水画在青花瓷器上也能表现出来,我愿意去探索艺术的各种可能性。”在潜意识里,何景春羡慕那种隐居在山峦、竹林、茅舍、孤村、碧池边的陶醉、逍遥与自在,尽管目前他创作繁忙琐粹之事繁多而未必那么真正自在逍遥过。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创作时的清苦,这种孤独唯有一位常常反观内心的画家自己能够品味,犹如草萧烟疏,月冷婆娑,醉时朦胧,隐隐残霞。“很多时候,我像一只孤鸟,飞往景德镇,又像一只倦鸟,再飞回成都。”他总是一个人从成都飞到景德镇,孤独地呆上一两个月,每天在瓷器上画画,创作,寻找突破点,对作品要求极高。夜晚,他常常对着景德镇深夜朦胧的残月,思念着故乡成都。六七年过去了,如今何景春的青花山水,以清雅古朴、野逸清丽、水面云山、遥望蓬莱等特点早已在海内外声名鹊起,藏家倍增。“很多人认为我一个画家不应该去画瓷器,但我自己并不认为一个中国国画家在瓷器上作画画青花有何不妥,反之,在瓷器上画青花山水,也是一种创作,也需要思考构图与视觉感,更是中国艺术另外一种表现方式,我为自己的中国山水画能够被世界人民接受、欣赏、收藏而欣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一种通往世界的艺术传播。”
毋容置疑,在青花山水上的成就,让何景春的绘画艺术早已穿透园林山水画家的狭窄定义,而凸显出一个成熟画家在多方面题材的笔触把控与笔墨潇洒。
http://s13/mw690/001HQtNIzy7hc9WYPBG0c&690
http://s7/mw690/001HQtNIzy7hc9XGBTgb6&690
http://s3/mw690/001HQtNIzy7hc9YniF4a2&690
http://s8/mw690/001HQtNIzy7hc9YZWTl87&690
http://s7/mw690/001HQtNIzy7hc9ZIE5gb6&690
http://s1/bmiddle/001HQtNIzy7hca0fi1O80&690
何景春个性低调,谈吐率真,是一位与之交流,他会直抒胸臆的坦荡之人。他的身上,似乎还夹杂着西北汉子清朗如风的直白、倔强与率性。
追溯渊源,果真如此。
一九六三年二月,何景春出生于青海。他的父母虽祖籍四川简阳,但却都是毕业于四川财大的大学毕业生。在那个纯真的年代里,怀揣着一腔热血与激情一心要去支援边疆建设,大学毕业后两人分配到了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工作。父母生了几个孩子,去只养活了四个。何景春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自己位于老二。但出生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斑玛县的何景春,由于当地气候异常寒冷物质极度匮乏,一生下来几个月的何景春身体孱弱。他的父母怕这个儿子又养不活,于是,才几个月的何景春就被父母送回四川简阳老家,由奶奶抚养到五岁半。五岁半的何景春因为要上小学,于是又回到了青海果洛读书,直到高一。17岁的何景春终于随长期支援边疆建设的父母内调回到了简阳老家,何景春才最终身归故乡。
或许,就是这段儿时与少年时代在青海高原的独特经历,赋予何景春灵魂深处对大地、天空、生命的最初认知;又或许,正是儿时在青海辽阔、贫瘠、荒芜的生存环境里的孤寂寒冷,让自幼时起就显露出绘画天赋且情感丰富的他,在回归到故乡四川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痴迷陶醉于四川园林所散发出的青翠流水绕花堤、春风柳烟花雾的清新自然。有的时候,一个人,越在艰苦寒冷荒凉的地方呆着,内心更加渴望春暖花开的大地。
很多艺术家绘画是源于家庭熏陶,但更多的艺术家绘画天赋往往源于不可解释的某一种天赋。天赋是很玄妙的东西,你不可否认。但天赋往往又与勤奋、坚持、执着不可分割,因而,付出与收获,在正常条件下,应该是对等的关系,却也在很多时候藏着不可解读的玄机,那就是运气。
儿时的何景春非常调皮,经常在作业本上乱画。“那个时候,我的作业本就如咸菜一样永远都是皱皱巴巴的,反面全部都是鬼画桃符般的乱画,人,动物,花草,常常被老师批评挨骂。”天赋秉承很玄妙,不可解读,源于灵魂与浸润骨髓。:“我上小学时,有一天放学回家,在一个垃圾桶边发现一本残破肮脏的字帖,我小心捡起来,发现字体特别漂亮,如获至宝。回家后,我用布把字帖小心翼翼擦拭干净后,每天放学回家对字贴开始临摹,那个时候,我才十岁。”据何景春回忆,十三岁时,他在青海遇到一个部队画油画的宣传干事,这位解放军叔叔教何景春画油画。热爱绘画的何景春如今已记不起这位印象深刻却忘了姓名的军队画家的指导下,初步领略到了什么叫做油画。他觉得绘画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画布、颜料、涂抹、光影、构图,就如此懵懵懂懂如影如幻地镌刻在这个热爱绘画的少年脑海里。十八岁时,已经回到四川的何景春开始临摹俄罗斯画家的油画与林风眠先生的油画。并继续坚持每天四个小时以上的书法练习。他临摹王羲之、赵孟頫、欧阳询等古代书法大师的作品,并从中寻找自我心象的释放。2007年,他师从中国著名花鸟画家秦天柱先生,在四川诗书画院专注学习一年。“天柱老师对笔墨的精细掌控与细腻释放,以及他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典雅、清丽与古朴韵味,让我进一步认知到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与探索路上的无止境。”这些过往经历,无不是他艺术生命历程中不可忽视的过往与积淀。绘画上,何景春痴迷中国传统绘画,喜欢研习水墨的运用。他彻夜不眠,长期研读临摹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画。他尤其喜欢元代画家黄公望山水作品的雄秀简逸、烟云流润。他崇拜古代画家沈周,欣赏沈周的博学思想灵魂高洁与孤傲纯粹。他追求精神上与空间上的自由与艺术上创作上的专注思考,因而,何景春的独特就在于他二十多年来对艺术的执着与心性思考。
何景春近年来创作的山水画,题材颇丰,其中就有摩崖石窟题材。
他研究四川园林,说来如数家珍。在他眼中,苏州园林小巧而精致,四川园林野逸而平和。他行走在四川新繁的东湖公园、崇州的陆游祠、成都的杜甫草堂、武侯祠、江油的李白故居等等四川园林里,寻找着四川园林那种碧翠粗放的野趣。他在大足石刻、广元皇泽寺、浦江飞仙阁、安岳紫竹观音、夹江千佛崖等等石刻面前,伫立静思,遥想远古的悠然气息。
何景春作品《苏州庭院》:以粗狂、厚重、豪放的笔墨来表现苏州园林的一个局部,奇石、苔藓、青瓦、小桥、曲廊、翠竹、浅塘,这些元素在画家大量采用书法的用墨来皴擦、勾勒,点线面既清晰又模糊,蕴藏着画家在肆意挥毫中的老道与野趣。何景春因为每年都要去景德镇,因而婺源的李坑古镇他是喜欢的。他走在黄昏的李坑古镇的青石板小道上,残阳西斜,高墙斑驳,那些在晚风中摇曳的纤细藤蔓以及野草在破墙上肆意生长。一只很小的翠鸟孤独地栖息在枝条上。何景春心里想,那只孤独的鸟就是自己。于是,一幅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名字叫《婺源旧梦》。整个画面是灰色调的,压抑、残破、杂乱,有一种孤独中的凄凉之美。但画家是渴望温暖的,正如每一个灵魂孤独的人渴望灵魂的彼此靠近一样,他在那只孤独地栖息在破墙上的孤鸟上方的天空上,加了两只飞翔的小鸟,画面于是有了灰色孤寂中的一点生机。“我希望那只鸟不要太孤独,它需要陪伴,天空飞翔的小鸟就是它的伙伴。”这幅作品中,内涵深刻,似乎读到了当下很多灵魂孤独的人的渴求与向往,这是精神层面的意识需求,自在、自由、快乐、温暖。作品《三清云松》:画面依然是黑白灰,淡墨似山峦叠嶂,浓墨为眼前劲松,笔墨洗练、经骨强劲、骨法用笔、气韵生动。何景春的很多作品都散发出中国绘画的“谢赫六法”的美学原则,在传统的笔墨中,他始终在寻找着自己的笔墨语系。作品《飞仙阁》是何景春多次前往四川浦江飞仙阁而完成的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作品。浦江飞仙阁的崖壁上存有大量的摩崖造像,雕刻年代多为唐代鼎盛时期。这些造像精细、优美、古雅,虽历经千年,仍基本保存完整。《飞仙阁》是一幅长180厘米宽70厘米的作品,尺幅虽不巨大,但画面却有凌然之气势。远山、丛林、石壁、摩崖、老树、巨石、洞窟、佛像等等,就在画家笔墨、构图、墨像严谨老辣的墨色晕染中,渐渐铺成开来,佛像若隐若现,丛林繁复幽深,画面充满着四川地貌特有的潮湿、深邃、空灵与清透,更让人对摩崖石窟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渗透出的神秘、神圣、沧桑充满着探幽拜访的唏嘘与冲动。
http://s13/mw690/001HQtNIzy7hcai0Ue8ac&690
http://s13/mw690/001HQtNIzy7hcaiK53ecc&690
http://s1/mw690/001HQtNIzy7hcajvTagd0&690
何景春内在的艺术感知,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并未透过他外在的表象读到他灵魂深处的倔强与坚持。但是,从他众多绘画中,我特别喜欢的一幅叫做《婺源秋趣》的作品,可以读出这样的意境:安静、空寂、沧桑感中有一丝丝微妙的透气感,尤其那一株满树翠叶顽强生长的老树,或许,那正是画家内心深处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生命中最具温暖与力量的一种希望。
http://s1/bmiddle/001HQtNIzy7hcanJ8Zy50&690
画家简介:何景春,1963年生于青海,四川简阳人,大学文化。结业于四川省诗书画院书画研修班秦天柱工作室。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中国画研究院画师,成都五柳艺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