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德: 古拙苍雅 直追秦汉

我眼中的艺术家陈明德先生
陈明德:
古拙苍雅
蜀中有奇才,名曰陈明德。其人,圆脸长发,敦实短腿,其貌不扬,却气场十足。
西冷印社自清光绪三十年创建,至今一百余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社长起于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吴昌硕先生。至此名家辈出,中有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等大家。百余年间,此天下第一名社,社员仅四百余人,陈明德先生位于其中。明德先生精于大小篆鎦文,兼及秦汉。篆刻作品或清雅古拙,沉雄茂密,端整壮丽,俊朗多姿,可谓雪中高树,香篝熏染,才华横溢,一枝潇洒。
http://s7/bmiddle/001HQtNIzy78SxcjBOK66&690古拙苍雅
初春,雾霾,乍暖还凉。
赴成都工业学院校园内陈明德先生的工作室专访之。进校门,拐进一个骤然间就恍若隔世的年代久远陈旧清透的老院子,询问了两次院子里的住户,才在一个充满沧桑感的单元门口,看见了不可思议的门牌号。沉默几秒,一口气爬上这座老楼的六楼。或许是听到脚步声,一头长发束在脑后且颇有艺术家气质的陈明德先生已巍然站立在门口,笑呵呵地看着爬着楼梯的我,表扬说:你还是很不错嘛,居然能找到这里。
迈进明德先生的工作室,他正给我沏热气腾腾之茶。一眼望去,屋里陈设简朴简单:书房,画案,墙上悬挂的印章拓片以及书画作品错落有致地呈现眼前,有着“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的翠叶吹凉感。于是,这座老楼沧桑厚重的砖墙气息顿时与屋里散发的诗意气息,自然融合在一起,生发出主人陈明德先生越古而当下的默契与洒脱来。
http://s3/bmiddle/001HQtNIzy78Sxf1KsW02&690古拙苍雅
明德先生谈吐爽朗,他的身上散发出的逍遥自如与斜风细雨般的自在自如,以及沉积于他内心的艺术底蕴如眼前的一壶好茶,汤色浓,味甘淳,且清澈。与之交流,几句话下来,你会顿时会被他率真爽直真实天趣的性格所吸引。他并不是张口就谈绘画,或是他擅长的书法、金石篆刻艺术,而是于随意自在的谈笑风生中彰显出他个性里十足接地气的坦率与朴实。他的身上,毫不遮掩地凸显出一种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勇士般肝胆相照的侠义与耿直,真实与简单。我想,若不谈他令人叹服名闻遐迩的篆刻书法艺术,而仅仅只谈性格,那么,他的这种最为自然的表达方式而呈现出的本真以及对自身的某些调侃,也会吸引很多人欣赏而喜欢与之交流而成为朋友的。
http://s15/bmiddle/001HQtNIzy78Sxwm5fE8e&690古拙苍雅
明德先生自小就出生在这座如今叫做“成都工业学院”的老院子里,这里过去的前身是“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他的父亲是这所学校的一个手艺极好的“锻工”兼“焊工”工人,母亲为家庭妇女。明德在家中位列老五,前面四个姐姐,后面一个弟弟。三岁时,一场莫名其妙的病痛让明德的脊椎患病。父母抱着这个痛得说不出话来的孩子到处求医,最后才在一个知名老中医的长期的敷药包扎下,渐渐好转起来最后得到康复。但是,因这场病,让明德先生个子从此长得很慢而停顿在拿破仑似“浓缩的精华”之阶段,颇有幻苍崖云,廊叶秋生,一枝独秀,阑云高出之奇特感。
但这样突兀伤痛的儿时经历,并未影响明德先生后来成长中之胸怀气象。他性格开朗,聪颖好学。几岁开始,就喜欢写写画画。自小学开始,因字写得特好而成为老师常常表扬的对象。他还喜欢吹拉弹唱,自小就富有艺术细胞而活泼好动。1976年,15岁的他开始学国画,自己在家临摹,摸索书画,寻找一种令内心无比喜悦的乐趣。1979年,十八岁的明德先生遇到一位老师,老师三十六岁,姓名杨桂林(别名羊角)。这是明德先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遇到了自己此生篆刻的启蒙老师。是羊角老师开启了陈明德一生与金石篆刻书法艺术相缠相融,至此,一个在艺术道路上懵懂迷茫而有着乡未窄,水天宽,朦胧之间淡秋山之感的陈明德,刹那间,顿觉人生有了“云淡星疏楚山晓”的瞬间顿悟。这种顿悟,至今无法用语言解释。就正如明德先生至今左刀篆刻,左手书法,左手绘画一样充满玄妙。在我看来,或许,明德先生天生就是一个为金石篆刻而生之人一样,他的血脉里对刀具的掌控,源于父亲当锻工焊工的优秀技术。而其身上蕴藏的丰富艺术天赋,或许源于一种冥冥之中不可言之的所谓命运安排。
http://s11/bmiddle/001HQtNIzy78SxICJhEea&690古拙苍雅
http://s5/bmiddle/001HQtNIzy78SxKaPlO04&690古拙苍雅
当时在成都武侯祠搞雕塑的羊角先生可谓才华横溢,风华正茂,英俊帅气。他亲自教授青涩的明德学习篆刻。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对篆刻艺术充满着兴趣与好奇。石头,刀具,在手中的摩挲与雕刻;古文字的陌生、奇异让明德惊讶惊叹;字体在石头上布局、正反,刀起刀落,静心屏气,稳健落印,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让让陈明德痴迷而欢喜。他确信自己终于找到了在艺术道路上的最为正确的方向。其实,七十年代里,十八岁的陈明德当时在绘画上已经是颇有天赋的,他精心绘出了一卷长约十米的山水长卷。采访中,目睹这部长卷,会感悟到一个青葱岁月里的小伙子,当时在描绘这部长卷时的艺术张力以及安静和耐力。
http://s11/bmiddle/001HQtNIzy78SymYeN4da&690古拙苍雅
1980年春天,成都市西城区文化馆举办“篆刻学习班”,陈明德闻讯欣然前往报名参加。这个学习班的老师是当时川大古文字研究生陈复澄与王培真老师(现在两位先生均在北京)。在这个学习班上,明德先生学到很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字方面的知识。随后,成都的著名老篆刻家游丕承先生前往培训班,他在这个培训班里挑选了几个优秀的学员作品送往《成都日报》刊登,陈明德的篆刻作品《齐心干》与《作贡献》名列其中。这次刊登,让青年时期的陈明德备受鼓舞而自信大增。“游老师是五十年代后期因家庭出身地主而被打成反革命的。因此,在七十年代里,博学多才的游老师压抑已久的艺术才华才得以释放。所以,他很喜欢我们这些好学篆刻的青年。他经常对我们说,你们有空要常常来耍哈,于是,我们就常常往游老师家里跑,学习篆刻,在他的辅导下研习古文字的辨识与认知。”陈明德先生回忆往事,谈到恩师,眼眶湿润而动情。
http://s4/mw690/001HQtNIzy78SxYyjd183&690古拙苍雅
毋容置疑,游丕承先生是引导陈明德学习篆刻艺术的恩师。陈明德师从游丕承先生学习篆刻艺术七八年,从未中断。游丕承先生耐心教授勤学苦练的陈明德,从“秦印”“汉印”“明清流派印”的各自刀法特点与风格,到大篆、小篆的认知,促使在篆刻艺术上富有天赋的陈明德学到很多知识。因而,早在1981年,省书协还在筹备阶段,陈明德的篆刻艺术作品就在“辛酉书会”参加展出。1988年底,游丕承先生去世。恩师骤然离世,明德悲痛万分。“自我跟随恩师游丕承以来,七八年间,他带着我参加了很多书画笔会,与书画家门交流多,见识多,因而受益很大。最重要的,是游老师让我明白了人生里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事,唯有坚持最重要。”
藏一方印,犹如藏一世界。
印章在中国书画中,是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印章,不仅仅可以成为一幅书画作品的灵魂句号,也可以为一幅画锦上添花。历史上,很多印章本身就是一枚集书法、雕刻、绘画、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品、据陈明德先生介绍,在历史上,印章出现了两次巅峰时期,一是秦汉时期,二是明清时期。唐宋时期金石文化衰退,这个时期的印章变得很大,而文气顿失。
作为中国一名优秀的金石篆刻家,陈明德先生近四十年的篆刻书法生涯,促使他在研究印章的古今历史与如何走出自己在篆刻艺术的个人特色与风格上,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探索。他尤喜秦汉印,从这些印章中,他读出了大篆的章法诡谲与变化多端;他也喜汉印,感觉汉印如同中国书法的楷书一样,具有方正、平直的舒朗清雅。在清代的“西冷八大家”的很多作品里,他读出了一方方印章中的苍劲质朴与平和奇秀。雕刻时,他在青田封门青、义贯金石中触摸另类感觉;也在鸡血石与巴林石中领略名石灵气;还在寿山石与老挝石中寻找润泽感与切入点,刀起刀落,春花秋叶。几十年来,他融会贯通古代印章之精髓,研究历代印章之特点,彻夜不眠在书法艺术上挥毫泼墨。金石篆刻,注定是比书法更难的事,因为,一个优秀的篆刻家他必须首先要书法要佳。明德先生始终认为:一个金石篆刻家,没有深厚的艺术底蕴,没有具有个人特色的好书法,那么,落在篆刻的文字,注定是无生命力的。他还认为:一方印章,要活,要有灵魂,就必须“自我印化”,要把篆刻的文字与表现方式,一步步转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悟透这个道理,那么必定要在雕刻中,一刀一刀注入篆刻者自己至纯的情感以及灵魂,否则,这方印章就必定不会有灵动之美感与生命力。
http://s3/bmiddle/001HQtNIzy78Sy4uuwW02&690古拙苍雅
印章在中国书画中,是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印章,不仅仅可以成为一幅书画作品的灵魂句号,也可以为一幅画锦上添花。历史上,很多印章本身就是一枚集书法、雕刻、绘画、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品、据陈明德先生介绍,在历史上,印章出现了两次巅峰时期,一是秦汉时期,二是明清时期。唐宋时期金石文化衰退,这个时期的印章变得很大,而文气顿失。
明德先生成名早,在年少轻狂时就坐上了“开明印社”社长的位置。但陈明德先生说成名太早是他的悲哀。有一枚章的边款可以说明他如今追求的心境。这枚章,是他多年以前的壬辰年冬刻的--“清雅安然”。很喜欢这四个唯美而安静的字。但这枚章的边款是这样的:守一份安然,恋一份清雅,享一份静谧。边款题跋读来印象极为深刻。如今,四十年的篆刻生涯,早已将明德先生的生命烙印于一方方一枚枚大气磅礴、厚重圆润、空灵静雅、疏朗飘逸、端正苍圆之印章。岁月或许可以带给人们春花秋月以及艺术积淀的深厚,但岁月永远带不走明德先生那一双四十年来在刀具与石头之间磨砺出的一道道伤痕与印记。很多年前,他曾经在刻一枚章时,刀起石裂,尖锐的刻刀直插如手上,鲜血喷涌而出。送到成都市三医院,缝了好多针。明德先生还深刻记得,他当时正准备刻的这枚章,叫做“甲子吉祥”。
http://s3/bmiddle/001HQtNIzy78Syb83IK92&690古拙苍雅
明德先生四十年的探索与坚持,独辟蹊径地在中国金石印章篆刻书法之路上,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的一片艺术天地。如今,花飞花落,一木一秋,他直白天趣的性格依然,他喜酒好友的性格依然,他乐观自信的性格依然,他随和自然的性格依然。这就是陈明德,高楼目尽,梧桐潇潇,少年凌云,年光随马,已过半百,却依然犹如“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驰骋在金石篆刻之路上,有着“吹笛到天明“的俊朗之大家风范。
书画家艺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