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俊:水墨世界的野逸深邃与意趣天成

标签:
文化 |
我眼中的艺术家何多俊先生
http://s9/mw690/001HQtNIgy71FQeZe9Gc8&690
何多俊:水墨世界的野逸深邃与意趣天成
http://s11/mw690/001HQtNIgy71FQs94Ia7a&690
画家简介:何多俊,1946年出生于四川省射洪县。196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分配在原绵阳地区川剧团任舞台美术,1985年调入绵阳市文化馆至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四川省民进开明书画院副院长、绵阳市美协名誉主席。长期从事专业油画、色粉画、中国画的创作,作品多次在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大奖。并在四川省美术馆、佛山、烟台等国内多地以及阿联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或者联展。近年来主攻中国画人物与花鸟画。
http://s8/mw690/001HQtNIgy71FQtTHlt37&690
五月初,阳光早已突破春天的温柔,变得逐渐火热而澎湃。从成都前往绵阳,在故乡的土地上,扑捉儿时与年少的气息,尽管怀旧的思绪已随岁月渐渐蚕食,但依然可以清晰感觉到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区三江环绕,洁净清爽,春意徜徉,高楼林立的当下幻变。即使努力想拼凑一些过去岁月里遥远的碎片,却还是如同在水中捞月,恍然如梦。这片土地注定是神奇的地方,科技、艺术、民俗、历史人文荟萃,你很难不在江边柳丝末梢间以及宽阔清澈的江面波纹涟漪中找到一些诗意悠远的意境。涪江边上,有高耸威严的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的越王楼,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自唐代越王楼修建完工之日起,天下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挥毫泼墨,有着“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的雅称。2015年,著名画家何多俊先生从艺五十年的国画个展在此举办,画家作品主要以辛夷花为主题,有着古代诗人王维吟诵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墨意花语与空灵诗意,其素纸清水、意蕴神驰、云木繁蕊的作品给美术界以及观展民众留下深刻印象。早已听闻今年七十岁的何多俊老先生是中国当代美术界德艺双馨之人,又闻近日他从艺五十年的个人巡回画展在他出生的老家射洪县文化馆举办,于是五一假日第二天,既联系定居在绵阳几十年且工作繁忙的何多俊先生,并立刻与先生一道驱车前往射洪县文化馆观展。
出发那天早上,初次见到何多俊先生,颇为惊讶:他身材十分瘦小而单薄,面容清癯略显疲惫,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可以看见他的眼神透出安详与平和;他的背微微有些弯曲,却依然不失风骨;身着一件麻质的米白色中式布衣,言语极少却儒雅含蓄,轻言细语中透出人生千锤百炼之后的从容与恬淡。尽管如此,还是可以透过这样平实素朴温和的他,让人一眼望去就能判断他是一个涵养极好让人敬佩的老艺术家,或许,这种沁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艺术修养与熏染,早已赋予了老先生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别气质吧。
http://s12/mw690/001HQtNIgy71FQvOAKD7b&690
http://s12/mw690/001HQtNIgy71FQZGukX4b&690
http://s8/mw690/001HQtNIgy71FR08ma3a7&690
http://s3/mw690/001HQtNIgy71FR0CUhQ22&690
http://s1/mw690/001HQtNIgy71FR1tnBmb0&690
个人感觉,何多俊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极具视觉美与画面感:耐人寻味,使人安静,五色具现,有故事感,有宋朝遗风,也有清代扬州八怪起首画家之一金农的禅意,既抽象又不拘一格,高趣古拙,雅致非凡。他绘画作品中的辛夷花(玉兰科,又称紫玉兰),树干大都古老粗拙、沧桑厚重、敦实野逸。绵阳市北川药王谷盛产辛夷,相传中医始祖岐伯和药王孙思邈都曾常住此谷采药治病。何多俊先生无数次入其谷,徜徉辛夷林下,以安静之心,观树观花观云,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体味辛夷古树林的壮阔以及红萼初放以及绚烂之时的陶醉。他画辛夷树,自有胸臆澎湃藏储内心,他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异于常人的激情与稳健。我可以在他的许多巨幅作品中读到他的雄健之笔法、刚劲之点线、生趣之辣练、天真之雅趣。
http://s6/mw690/001HQtNIgy71FR5o3ZPb5&690
http://s1/mw690/001HQtNIgy71FR617AQ80&690
http://s5/mw690/001HQtNIgy71FR6M3rKc4&690
http://s13/mw690/001HQtNIgy71FR7kAyMec&690
其潇洒之用笔、成竹之胸襟,无不体现出画家本人思想的高洁与内心的强大。何多俊先生善于探究与思考作品如何画出自己的内心,如何运用水墨五色晕染出旖旎纯真的艺术世界,他美学理论修养极高,但他并不墨守成规,以已精神凸显禅意单纯古拙的世界。他的国画意趣独特,功力深厚,野趣肆意,洒脱而深情。他目前很多作品都是以古老的辛夷花为背景,他画辛夷花,或白或紫或红或蓝,皆在笔墨脂染氤氲中,呈现“华如霜雪,实如星丽,素肤素肌,香浓兰桂”之天际意蕴,使人想立即逃离喧嚣纷杂都市,赶快扑进茫茫山峦野谷中的辛夷丛林之怀抱,只为在高耸如云的古老辛夷树下,摸一摸老树皲裂厚实的树皮,闻一闻四溢芬芳的辛夷花香,依偎其怀,吐故纳新,怡然自得,空濛远眺。观其作品《云馥霞绮》《县圃英华》《旖旎春色》《东风云锦》《幽谷春霞》等,画面语言独特,优雅韵致,尤其是辛夷树,骨力苍劲,蕴涵厚重、古朴、恬静、野逸、细腻、雅玩、磅礴之天趣。我尤喜《云馥霞绮》这幅画:画面视野博大、墨色多维、高远激情,凝重粗拙的古树与树巅雪白饱满的一朵朵白玉兰,以及辛夷丛林树下或戏蝶或望花或发呆的几位古代女子,野逸之趣与豪迈之趣均蕴涵其中,颇有“霏霏白雪,木应霜而枯零,蓊青翠之茂叶,繁旖旎弱条,独滋茂而不凋”的深邃非凡与妙笔。由于画家早期主要从事油画、年画、水粉画的创作,因此,绘画人物功力深厚。但是,何多俊先生并没有遵从中国传统国画人物的审美标准,他国画中的人物,并非传统国人眼中的古代美人,画面人物身材面容经过画家意识形态的变形处理,具有抽象、隐喻、奇特之风格。
http://s7/mw690/001HQtNIgy71FSzm3ZA76&690
http://s10/mw690/001HQtNIgy71FSCuulr19&690
http://s10/mw690/001HQtNIgy71FSDhgcF39&690
他笔下辛夷树下的古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皆生动有趣,朴实自然,不美,却别有一番韵味与古雅。画中女子皆面容普通、身材丰盈、五官憨厚、甚而粗拙,但神态各异中自有天然有趣的怡然自得与自在空灵的清雅之香。画中女子或抚琴低唱或深静赏花或携儿带女或纳扇不语,自有一种古代妇女日常生活中的平实与恬静,也折射出画家内心所崇尚的当下审美心境—朴素与天然,自在与自得。他画中的古代男士,赏花,就乐在花丛中;抚琴,就静听琴声潺潺;远眺,就静静依树而立,这在《霑手花香》等系列作品中均可读到其味。表现形式完全是浮躁年代里大家所期待的高人逸士深藏幽谷野山之中的单纯灵秀、让人神往的意境。这是画家透过观者眼中所目睹的表征而传递出的思想深邃之处:画面是画家意念中的远古景象,是墨色与结构、意境与文气的凸显,但内涵却是透过水墨之韵而读到的生命本质。何多俊先生曾经说:辛夷,就是我的最爱,我的独爱!因而,他把很多激情都赋予给了这种隐藏于绵阳药王谷古老的辛夷树并将终生描绘他生命中崇尚的辛夷古树与烂漫之花。展馆大厅中央的一幅巨幅大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远山迷蒙的山野,粗拙高大的古树,繁茂满树的辛夷花,以及树下或仰头观花或抬头远望或执扇陶醉的七个古人,画面充盈着浓烈的展示大自然之美的磅礴大气,深邃厚重以及古人赏花踏春、静思闲游的野逸野趣,画面文气十足,十分有趣,显露画家心中的“旖旎万态初装成,清芬一掬当年色”的韵味。
http://s14/mw690/001HQtNIgy71FSJ6wy15d&690
http://s7/mw690/001HQtNIgy71FSJME4K16&690
http://s5/mw690/001HQtNIgy71FSKfq3a94&690
http://s13/mw690/001HQtNIgy71FSKNavW3c&690
今年已七十岁的何多俊先生出生于射洪县武东乡一农民家庭,父亲是教小学的老师,母亲是农民,父母生育五个子女,何多俊是家里老大。据武东乡史料记载,唐代诗人陈子昂就是武东乡人,因此,在何多俊的记忆里,自己读初中时,学校规模扩大,教室不够用,于是就借用位于金华山的陈子昂读书台作为校址,何多俊就在这个曾经唐代诗人陈子昂读书的地方读书。有一天,校长对着学校学生讲话,感慨地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学校的学生里能出现一个陈子昂这样的人,我们办学就有成果了。这句话,何多俊记忆非常深刻,他说:即使半个多世纪已过,校长说的这句话还是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努力学习。何多俊的父亲颇有文化,喜读诗书,大伯又是行医之人,足迹遍布乡村,因此,在这样虽偏居乡村衣食贫寒却充满文气的家庭里,幼小的何多俊内心有着强烈的难以诉说的绘画情结。在六十多年前遥远的年代里,贫穷的乡村里的孩子,没有多余的纸张与笔,小小的何多俊就在教室里捡老师用剩的粉笔头来,在地上绘画。但是,就是捡粉笔头,同学们之间都要抢着去捡,因此,个子瘦小的何多俊常常抢不到。有时候,老师一扔粉笔头,课堂上的同学们就紧张地瞄着这个东西,一下课,一哄而上,一抢而光。在记忆中,何多俊记得老师常常悄悄把粉笔头给他,拿到老师给的粉笔头,何多俊欢喜无比,觉得这是老师给自己的最大奖赏。粉笔头不够画画用,于是,何多俊又想到另外一个方法。他发现山上有一种白灰石头,可以随便捡到,在地上可以画出白线来,于是,何多俊就用这种石头,在地上、墙上、老式房子的木板以及风车、木斗上画。在何多俊的记忆中,儿时绘画的开始是莫名其妙的、毫无理由的开始:我很小的时候,画娃娃就画的好,上课时也在画,因此数学成绩不好。因数学成绩不好,老师为了帮助他提升数学成绩,就派了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与他同桌。这个同学经常上课举手揭发:报告老师,何多俊又在画画。对绘画的痴迷与执着,让何多俊沉侵在自己的世界里,欢悦无比。1965年,热爱绘画的何多俊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这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大学生的录取。1985年何多俊先生调入绵阳文化馆任美术干部,1995年—2005年期间兼任绵阳美协主席十年,观其各个年代的作品,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沧桑感。早在八十年代,何多俊就以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修养,画出了一批轰动全国的好作品。从1984年起至2003年,他的作品《敬爱的元帅》《血染的风采》《长江第一漂》《两弹元勋》以及油画《珠穆朗玛》分别获得全国美术展金奖以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一等奖。采访中,能感觉到何多俊老师人品的高洁与艺术修养的深厚积淀果真是名不虚传,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却喜静,淡泊名利,低调而谦和。先生近年身体有恙,却一直顽强与病魔对抗,看书、写生、采风、进藏、会友,珍惜当下,乐观未来。先生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始终要求甚高,至今仍然笔耕不缀,思索与探索在绘画艺术道路上。他写:我爱辛夷品高洁,与君同有爱花癖,调朱染绿付丹青,沐手焚香摩素帛。与先生交流,受益匪浅,他是值得敬佩与敬仰之人,无论艺品还是人品,让我们未来能够读到他更多丰富野逸雅趣的绘画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