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小云:圆融细腻之意象,豁达自在之人生

标签:
文化 |
《我眼中的艺术家》
鲜小云个人简介:1960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绵阳美术家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作品被张大千博物馆等收藏,其作品深受国内百姓以及德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华人的喜爱。
画家鲜小云,圆脸,大眼,面相如弥勒,中等个头,敦实敏捷,谈吐风趣,随和自然,除了绘画,偶尔在高兴时还去客串过电视剧,扮演过伪装成算命先生的地下党。看他的剧照:扮相冷峻,眼神犀利,颇有表演素质,由此可见,鲜小云的血脉里还流淌出不羁与洒脱。
http://s14/mw690/001HQtNIzy72UjqUgnX8d&690
鲜小云1960年出生于绵阳,童年时就喜欢画画,他坦诚地说:没有受家庭的熏陶,因为父母都不擅长绘画。童年时期的鲜小云除了天赋,或许还源于小学时有个美术老师叫王天柱。七十年代初期,刚刚才二十出头的年轻教师王天柱知青下乡后返城,安排在绵阳先锋路小学教书。除了教自然,还教美术。王天柱老师在黑板上画山河树木房子以及人物时,闹哄哄的教室里只有几个孩子在安静地临摹,其中,就有鲜小云。王天柱老师曾撰文写到,“这个十岁不到的学生鲜小云,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在探寻奇特的世界,或许,因为鲜姓比较少见,几十年过去啦,这名字都未忘掉。”
读小学时的鲜小云,每天一做完作业就开始绘画,花花草草,人物花鸟,在他稚嫩童趣的笔下展现出一个奇异的世界,令他陶醉其中。有一年夏天,奇热无比,不到十岁的鲜小云想去游泳,又不便去找父母亲要钱,他就绞尽脑汁想,怎么办才能进入游泳池?左思右想之后,鲜小云就在游泳证贴照片的位置,非常认真地用铅笔画了一个自己的头像,然后兴致勃勃携证前往,结果在游泳池被管理人员当场识破,还逗得游泳池的管理人员哈哈大笑。失落而归的鲜小云或许不知道,几十年后的今天,他在人物绘画上的细腻与灵动,或许就在他儿时描绘头像的那一刻就已经奠定并开始萌芽。初中时,鲜小云的班主任老师阳本均就是美术老师,阳本均老师很爱惜这个眼睛大大的爱绘画的学生,常常把自己的画拿给鲜小云临摹,经常给他指点和引导,并尽可能让他给学校专栏画宣传画、漫画;这一阶段,遇到阳本均老师,对鲜小云来说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初中毕业后,鲜小云考虑到家庭困难,父母亲负担太重,不顾阳本均老师竭尽全力对他应该继续读高中的地规劝,与很多六十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一样,就随之而下乡到农村里当知青去了。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他画宣传画写大标语,随之又被征兵的军官发现,认为这个娃娃极富艺术天赋,就问他:愿意当兵不?鲜小云一听欢喜得不得了,第二天就跑去体检。但因耳朵冻疮被刷下。但招兵的军官慧眼识才,出马保驾,鲜小云最终得以穿上军服,来到大西北当了一名军人。在部队里他如鱼得水,继续发挥绘画特长,成绩突出,一路被调入师部搞文化宣传工作。部队转业后,鲜小云来到绵阳卷烟厂,因擅长绘画而从事烟盒的设计工作。后来又调入工商银行,继续搞宣传工作。“或许在这点上,我很有运气吧,一直都从事着与绘画有关的工作。”鲜小云如是说。这个时期的鲜小云,用大量时间进行人物绘画临摹、创作,奠定了人物绘画的基础。期间,他还前往四川美术学院进行学习。在川美,鲜小云感觉到的是这里高手云集,百花齐放,充满着浪漫与挑战的艺术氛围,这让他大开眼界。这段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的经历,更加促进了鲜小云在绘画创作上艺术思维与理论修养的提升,促进了他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而加倍在绘画创作上的勤奋与坚持。从川美学习归来,鲜小云佳作频出。十几年前,冒着风霜雨雪,鲜小云十多次前往四川绵阳平武白马乡寨,与白马人民同吃同住,最后创作出了版画《山里娃》,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反映白马藏族人民生活系列作品的唯一的一幅版画作品,《山里娃》参加了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作品展,并获得金奖。随后,他创作的版画《憩》,也是反映白马藏族的作品,参加了由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十六届新人新作展。《高原阳光》参加了由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得优秀作品奖。《家园》参加了全国迎奥运美术作品展,获得银奖。2016年,国画《初雪》参加第二届璀璨群星四川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获得优秀奖。这些作品,是鲜小云感悟人生、艺术和奇异大自然的直接表达,更是画家的心语,充满着哲理的思辨、情感的质朴和洞察幽微的智慧。有人说:为学,贵在取舍,贵在心悟。鲜小云由当初的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的懵懂少年转成今天的年过半百,眼神逐渐犀利,阅历转而匪浅,却依然只有偏居一偶,一心地作画,才足以沉静内心那份安然的自在与悠闲。
鲜小云与很多画家一样,喜欢外出采风绘画,但鲜小云似乎在外出时更喜欢带上速写本,他每到一个城市,喜欢大量速写街头人物,有时候一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至今,他仍然坚持着外出带上速写本,在国内国外旅行时,他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在鲜小云宽阔敞亮的工作室里,我的面前是一大摞一大摞的速写本,我翻看着一页页画家速写的画面:精美、细腻、现场感十足,犹如翻看着巨幅连环画,似乎可以读出每一幅画面所传递出的故事。说实在话,鲜小云的每一幅速写其实都是一幅作品,这些笔触率性、凝练、流畅、简拙、蓬勃的书写,无不沁润着他在绘画艺术上奋进的灵魂,也是他在人物绘画上探索的点点足迹,而他更是沉醉在一种深藏着灵性与旷达的“近,可达俗世;远,可达空旷!”的意境之中,乐此不疲。
长期对人物绘画的研习与构图用色,使鲜小云深谙人物画之技法要领,抛去了具象写实与厚重笔墨,他似乎找到一种更能触动人们灵魂的精神气度和象征意味,用墨淡雅而空灵,清水般的墨色在宣纸的晕染间,呈现出细腻的静谧,这已经是鲜小云的个人符号。鲜小云多年来在创作上发挥擅长人物画的优势,用笔细腻、轻巧、圆融、流畅,力求人物表现意境的通透与清雅,并将自己的思想,用凝练之笔墨表现,使作品呈现一种鲜有的安静,碰触观者的灵魂,而若有所思。这种艺术呈现,与弥漫于藏区纯净的空气里的一些禅意与神性有某种不谋而合的契合,如国画《初雪》《阿吉鼓》《母亲》《祈福》等,都是鲜小云近一年来创作的作品。所以,纵观鲜小云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类型是我的创作作品,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创作题材。”鲜小云自己总结。每一个画家在绘画创作中,与画家个体、存在方式、现实生活以及个性特点有关。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鲜小云,早期创作主要以版画为主,中后期以人物创作为主,他画藏区人物,每一幅画面都传递出祥和、安静与无声的对话。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藏族人民题材的人物画,单纯、素朴、神韵俱佳,线条间洋溢着静谧与满足,仿若人物就在面前,带着一种慈祥安静的眼神,与你默默交流,如《母亲》《祈福》《初雪》。色彩,是鲜小云画的一大特点,巨幅人物画《羌家儿女》,他用近乎于写意的手法,表现出羌族儿女的勇敢善良与坚强。画面线条、笔墨、色彩均淡雅而朴素,让人有一种能够亲近画面人物的融入感。这幅作品,是鲜小云年来无数次到绵阳北川羌寨体验生活,参加羌族人民的各种民俗祭祀活动,长期在现场写生创作,最后融合所有素材,以羌族人民民俗生活为主题,包括服饰配饰,画面背景以羌红颜色作为底色,反映了512大地震之后,我们北川羌族人民在大灾难面前,团结奋进重建家园的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
长期的绘画创作,促使鲜小云时常用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来感悟身边的一切:人,自然、信仰、祥和,他并没有如有些画家那样在色彩上倾注着狂热与焦躁,而是以一种安静的禅意,诠释着内心对生命的体悟。他喜欢画弥勒、钟馗、达摩,他说:因为这是老百姓喜欢的题材!静观他的一幅《量大福大》的弥勒图,以及另外一幅《达摩闻香图》,似乎能够触摸到画家以“冷静的语言刻画平缓现实背后的紧张”的灵魂,画面语言充满了张力与静谧;也似乎可以让观者在挣扎与徘徊中,逐渐接受或者承袭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安然情绪,把一切激情隐藏到理性的背面,使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禅意与达观,这些作品在我眼中,画面充满着灵魂的静谧与安详。 “生命如莲花,偶得刹那间”,鲜小云研究了大量史料与传说,在弥勒、达摩、钟馗系列绘画中敢于突破传统表现手法,用自己擅长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作品的深邃,画面传递出的简洁、安详、意蕴、飘渺、如烟,诠释出生命的本真,这些系列作品深得国内很多百姓以及海内外华人的喜欢与收藏。
鲜小云的学术创作作品倾向于“藏族人物”画。除人物绘画作品外,鲜小云擅长画十二生肖,他作品中的十二生肖具有他自己特有的绘画语系。2016年的猴年,他在绵阳电视台现场直播中作画《金猴祥瑞图》,画面上,猴子个个活泼而精灵,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祥和,深受百姓喜爱。沉迷于绘画中的鲜小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绘画,这就是我的绘画人生吧。”绘画给鲜小云带来了太多的精神享受与艺术享受,生活既是有味道,如今已在画坛耕耘四十多年的鲜小云,从绘画艺术创作中体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自在、有味,这与画家的某些精神境界契合。向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鲜小云近期迷恋上了中国汉服与旗袍,他准备在这个方面多做些研究,力求在人物表现与中国传统服饰方面做一定的艺术结合,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