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全国第三届楹联展作品拍卖会所见所感
(2009-05-26 19:37:07)
标签:
杂谈 |
转帖----全国第三届楹联展作品拍卖会所见所感
寞开无主
——全国第三届楹联展作品拍卖会所见所感 全国第三届楹联展作品的拍卖过去一个多月了,参加这次拍卖的人很少,我看到的有关这次拍卖的贴子不多,有的还与事实情况有所不符,便想到把参加这次拍卖的所见所感写出来。
在网上看到第三届楹联展作品要公开拍卖的消息,我是有些惊讶的,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还从来没有将国展作品拍卖的先例。二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起拍价定得这么低,金、银、铜、提名、入展作品的起拍价分别是300、200、100、50、20元。但惊讶过后也觉得很正常。拍卖公告称这些作品是义乌市农行委托拍卖公司拍卖的,义乌农行是这次展览的协办单位,想必展览结束后这些作品就归义乌农行所有了,该单位如何处置这些作品呢?送人?恐怕没有这么多送的对象,喜欢书法的人终究是少数。收藏?作品数量太多,一般性的作品也确实不少。这么多作品也要有一个不小的地方存放,它们已存放十来年了,想必该单位从领导到员工也换了不少,他们可能早就想把这些东西处理掉了。也许他们也寻找过愿意全部买走这些作品的对象,而且出价也不会太高,但谁会愿意来接手呢?现在拿出来公开拍卖,我觉得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么多中国书协办的展览,展览结束后这些作品是怎样处理的,对我们普通的人来说是一个迷。也许有很多的展览作品就处于这种放着多占地方,出卖又没有合适的途径和对象的尴尬境地,义乌此举实在是够大胆、明智的。什么事最后都得回到它属于自己的现实中来,虽然有时要经过一个很长过程的迟凝、拖延。
一、预展
预展的时间是11月28、29日二天,我是11月29日去看预展的,我想很多人会在29日这一天来看展览,特别是外地人,因为29日是星期六,第二天是拍卖。但走进展厅,场面的冷清很让我吃惊,除了五六个工作人员坐在大门口聊天,展厅中没有看展览的人。工作人员给了我一本作品的目录,目录对每一件作品都标出了作者姓名、获奖等级或入展、拍卖序号和该作品在作品集中的页次,我交了200元报名费后,还给了我一本本次展览的作品集。我开始看作品,拍卖的预展我看过不少,但这次无凝是很特别的。展厅是拍卖公司用来拍卖的地方,并不小,但要陈列这么多作品就困难了,所有的作品,上下联是叠在一起挂着的,大厅的中间放了很多桌子,上面辅满了作品,不但上下联叠在一起,相邻的作品也有很大部分交叉相叠,这样有不少作品就只露出一半了。获奖作品也这样挤挨着,只是标签上的起拍价不一样。基本上的获奖作品是挂在一起,也有少数作品零散在别处。除了展厅,电梯口的过道、办公室的通道和部分办公室的墙上都挂满了作品。尽管这样,我觉得这里好像没有四、五百幅对联,但问了工作人员,所有的获奖、入展作品确是都挂出来了。我在一只帖子上看到,很多特邀、评委作品都被贱卖,还列出了很多著名的特邀、评委的名字,其实参加拍卖的特邀作品只有三件,评委作品是一件也没有的,获奖入展作品,倒是不管你现在名气大小,全部参加拍卖。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自然想起了三届楹联展开幕时的盛况。那天我们赶到现场,很大的主席台已搭好,上面放了好几排桌椅。当时天下着雨,开幕式被逼推迟。在等待的时间,有乐队演奏一些歌曲。也不知等到什么时候,雨小了,很多佳宾乘车来到现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佳宾有三、四十人,前后有好几排。天也作美,此前一直在下雨,开幕式期间还真停了。台上有二位佳宾让我印象很深,一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偏居小县城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领导,后来我们在看展览时还遇到过他,好像也没有电视中常见的前呼后拥的架势,除了旁边有工作人员轻轻地示意我们让领导先看,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了。另一位是刘正成,当时他的名望如日中天,记得他讲话时不用稿子,本次展览的情况,如收稿数量,金、银、铜、提名奖和入展、入选作品的数字都一一道来,可见记忆、口才之好。主持人首先介绍政协副主席,大家热情鼓掌,我心想,这么多领导,依次介绍、鼓掌得多少时间?没想到介绍了副主席后,主持人说接下去让他介绍完所有的领导后大家一并鼓掌。几年前我去看同样在义乌举行的全国首届行书、草书展,那开幕式的场面远远比不上三届楹联展。我在网上看到很多重大展览的开幕式照片,也没有看到比三届楹联展的开幕式更隆重的。展厅分好几个楼层,每个楼层又分成几个展厅,最热闹的当然是评委、获奖作品展厅,这些作品在我们普通的书法爱好者眼中,分明是让人仰望的佳作。这次展览的作品集也很别致,据我所知,此前的全国性书展的作品集是没有彩印的,而这本作品集的特邀、评委作品及铜奖以上的获奖作品是都是彩印,而且一页只印一幅作品,效果极佳。只是很多特邀作品实在太差,有人说真想把这些作品撕去。
比较开幕式和眼前的拍卖预展,真是天壤之别。前者犹如服装节上的精品展示,观者如云。而眼前的作品陈旧、凌乱、拥挤,像清仓大甩卖,有些不堪入目。
我在展厅中观看、寻找,慢慢地,感觉到总体上的凌乱拥挤与欣赏作品其实也没有多大关系。那些好的作品,照样脱颖而出,引人注目。潘天寿说浓装艳抹的西施不如在浣纱溪时具有更纯真的美,此时那些离开了众人仰望的目光的好作品,也显示出一种别有的朴素、宁静之美。所有的作品都挤在一块儿,得奖与入展这些评委设定的界限基本不存在了。我觉得好,想把它买来,就在拍卖目录上做个记号,这感觉好像是在做评委,不受任何因素的左右,唯一的标准就是我自己的欣赏水平和感觉。平时看展览时,那些觉得好的作品会多看些时间,会拍下照片,走出展厅时还会有些依依不舍,而现在,你觉得好,你可以去得到它。这样的感觉实在很好。可惜很少有人愿意来享受这种感觉,我在展厅中呆了二个多小时,总共遇到看展览的人不到10个,有的可能还是工作人员。我问过工作人员,来看的人多吗?他说“也有,但因为是字,没有像别的东西那样受关注。”
二、拍卖 第二天是拍卖,昨天济济一堂的大厅已被收拾清爽,工作人员更多了。在电梯中,我遇到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本作品集,我说你是去参加拍卖吗?他说是的,如果便宜就捡几幅来。
拍卖按作品得奖高低的次序进行。第一件拍卖的金奖作品以900元成交。我也看中了一幅金奖作品,我觉得是这次展览中最好的、这次一定要买到手的作品,此前我对这件作品能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到还没有底,第一件金奖作品落槌后,我心中就有数了。拍卖结果,金奖作品一般在500元以上,约有三分之一超过1000元,没有到达二千元的。银奖作品一般在四——六百元之间,其中有二幅没人应价而流拍。铜奖的作品一般不超过600元。提名奖的价格就更低,一般是二、三百元,有的甚至是100元、150元。入展作品的起拍价是20元,每一幅作品都有人应价、竞价,大多数在80元以上、150元以下,很少有60元以下的。我看到有一只帖子中称他化了多少钱买了多少幅字,我一算平均价不到40元,觉得不可思议。一些现在名气很大的作者的入展作品一般在300元以上,超过获奖作品,如刘彦湖、嵇小军、米闹、王乃勇等,其中刘彦湖的入展作品拍出了2200元的最高价,他的作品也是20元起拍,一般的入展作品都是每一次竞价加20元,他的作品却是每次加100元甚至几百元,当时现场气氛很热烈。落选作品是装在一只只的袋子里,每袋四、五百件,每件作品按3元算,以每袋的合计数起拍,结果都无人应价。参加拍卖的约有三十人,四百多件作品除了四件作品外全部成交,其中有人买了数十件、上百件的作品。(后来,拍卖公司打我电话,说没有成交的四件作品和全部落选作品要在12月30日再次进行拍卖,其中一万多件落选作品以每件一元的价格合在一起一次性拍卖,不知结果如何)
我看中的作品基本被我买来,回家后对朋友说,这次楹联展好的作品都在我这儿了。现在想想这话有些夸张,但我喜欢的、最想得到的作品确是基本得到了。后来我在齐玉新先生的帖子上看到他买到了崔廷瑶的作品,说当年这么喜欢的作品,现在竟然为自己所有,心情十分高兴,我觉得我的心情也与齐先生一样。
三、感想 拍买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当初作者为了写这件作品,总是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获知得奖、入展的消息也肯定欣喜过。虽然每年有这么多的展览,但除了少数人能经常入展、得奖外,一般的作者入展一次单项展也是不容易的,也可算是学书的一个成果,但这件作品的价格却是这样低,我想很多人知道了总会不是滋味的。我看到有一只帖子称三届楹联展被贱卖。说是被贱卖当然没错,因为大多数作品的价格相当于作品的装裱费,其中一些名家的作品,现在价格要几百元一尺,而这次八尺的获奖、入展作品才几百上千元。但为什么会被贱卖?被谁贱卖了?
我想被贱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作品最合适的买主很少到场。谁是最合适的买主呢?首先是作品的作者,这些作品如果回到作者身边,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归宿了。其次是喜欢书法、又能欣赏书法的人,这些人的数量相当多。这二类人中,很大部分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一消息,也就是说主办方没有将拍卖消息广而告之。但拍卖消息还是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上发过的,看到的人应该不会少,就是这些看到的人中,又有多少人去参与呢?
难道这些作品不够好吗?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十年以前的单项展,水平与现在相比会相差很大,其实不是这样。你去看一看三届楹联展以后的楹联展的作品集,与三届楹联展是没有多少差别的。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本次展览与往届相比,水平有较大提高之类的评价,这是最容易说、又最能被接受的套话,书法水平难道真的会像经济数字那样每年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吗?像楹联展(别的展览也相似)这样的展览,一些已经成名的人可能因担心不能得奖或入展而不去参加,参加展览的主力总是那些没有得志而又于心不甘的作者,不断有“功成名就”的作者退出,也不断有想通过展览证明实力的作者涌入,所以每届展览的水平是没有多少差别的。比较一下某些名气较大的作者三届楹联展中的作品与他们现在的作品,很少有明显进步的。书法写到一定程度,进步会很难,有的甚至会退步,这是公认的事实。齐玉新先生在帖子中说王忠勇的金奖作品与他现在的作品相比相差何以千里,大家不妨去看看,是不是真有这么大的差距。我看有多少现在名气越来越大的作者在网上、画廊上出售、价格不菲的作品,达到了他们楹联中的作品的水平呢?更何况展览的获奖、入展作品有一定的纪念价值,即使是同样尺幅、水平的作品,上了展览的作品的价格应更高一些。 难道现在书法不那么热了吗?你看看网上一年中要发布多少形形式的展览消息,一些展览水平并不高,却不乏人气。有多少人在为一些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展览或其它书法活动奔波,有多少水平并不高、创作也不很认真的作品在炒作、卖买,有多少书法没有多少关系的新闻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而像楹联展的再次展出并拍卖的消息却引不起多少人注意。
难道去现场拍卖太不方便吗?义乌的经济相当发达,交通极为便利,虽是一个县级市,铁路、高速、机场都有。预展和拍卖的时间是休息日,至少浙江和与浙江相近的地区来一趟是比较方便的。可事实上,就是浙江境内、甚至与义乌邻近地区的作者和爱好者也极少前往。
说到这里,前面我提出的这些作品倒底被谁贱卖了的问题似不难回答了。这次拍卖的主办者当然是希望作品买得越高越好,有人说定的起拍价太低,如果定高了,难道成交高就会高了?我想那些入展作品的作者看到拍卖消息后,有多少人产生把自己的作品买回来的想法呢,如果有这想法,可以化不多的费用就可以前往,如果路实在太远,也可以委托邻近的朋友代买。即使是这些作品的作者,即使是爱好书法的人,也对这样一次展览、拍卖这么冷漠,我们还期望谁来对它有热情?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三届楹联展的作品是被作品的作者和其它书法爱好者自己贱卖的。看着长二、三米、装裱完好的对联被以一百多元甚至几十元的价格买走,我真的为这些作品感到难过。主办者将这些作品公开拍卖,为这些作品提供了物有所归、物有所值的机会,但珍惜这些作品的人如此之少,又能怪谁?佛说万物有灵,想必那些作品也在感叹“寂寞开无主”。
前一篇:如何选购文房四宝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