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易纬乾凿度

(2019-04-08 22:11:00)
标签:

转载

分类: 周易八卦
原文地址:易纬乾凿度作者:东瓯过客

西漢末緯書《易緯》中的一篇。又稱《易緯乾鑿度》,簡稱《乾鑿度》。《乾鑿度》是緯書中保存完好、哲學思想較為豐富的作品。“乾”為天,“度”是路,《乾鑿度》有開闢通向天上道路的意思《乾鑿度》裡屢稱“孔子曰”,顯系假託。《白虎通義·天地篇》已引用《乾鑿度》,此書當出於西漢,東漢初已經流行。清朝修《四庫全書》將其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分上下兩卷。舊有鄭玄及宋均兩家注,今本為鄭玄注。上下卷正文有重複,注也偶有牾。

《乾鑿度》提出了比較系統的宇宙生成論。其圖式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淪→天地→萬物。該書認為,由“寂然無物”的“太易”到“太始”,是一個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太易”是“未見氣”的一種虛無寂靜的狀態,鄭玄注《乾鑿度》說:“以其寂然無物,故名之為太易。”“太初”是“氣之始”,到了“太始”階段才有形可見。“形變而有質”,這是“太素”。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而未分離,這就是“渾淪”。“渾淪”是未分離的統一狀態,又稱為“一”,也就是“太極”。由“太極”一生為二,“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再由天地產生人和萬物。《乾鑿度》的天地萬物生成說為後來道家和道教所吸取。《列子·天端篇》及《道藏》裡的《乾元子三始論》完全採用《乾鑿度》之說。宋明理學也受其影響。

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為道德苞龠。易者,以言其德也。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光明四通,效易立節。天地爛明,日月星辰佈設,八卦錯序,律曆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粟孳結,四瀆通情,優遊信潔,根著浮流,氣更相實,虛無感動,清淨炤哲,移物致耀,至諏C埽粺┎粨希床皇А4似湟滓病!

變易者也,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和。能消者息,必專者敗。君臣不變,不能成朝,紂行酷虐天地反,文王下呂九尾見。夫婦不變,不能成家。妲己擅寵,殷之以破。大任順季,享國七百。此其變易也。

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故易者,天地之道也。乾坤之德,萬物之寶,致哉!易一元以為元紀。

子曰:“方上古之民,人民無別,群物無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於是伏羲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經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事故八卦以建,五氣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罔罟以畋以漁,以贍人用。於是人民始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治,各安其性,八卦之用。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質者無文,以天言此易之意。夫八卦之變,象感在人。文王因性情之宜,為之節文。

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生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萬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剝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依其類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

子曰:“歲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為月也。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在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矣。

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于亥,形於醜;乾位在西北;陽租微據始也。陰始于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

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仁義禮智信也。夫萬物始出於震。震,東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方為仁,成於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于上,陰得正於下,尊卑之象定,禮之序也;故南方為禮,入於兌。兌,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物得其宜,義之理也;故西方為義,漸於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信。夫四方之義,皆統於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覺也;故中央為智。故道興于仁,立於理,理於義,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而明至道也。”

“昔者聖人因陰陽定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也,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複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

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易,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謂應。陽動而進,隂動而退,故陽以七、隂以八為彖。易,一隂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隂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五音、六律、七變由此作焉。故大衍之數五十,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曰十幹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孔子曰:陽三、隂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隂陽也。夫陽,道純而竒,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隂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隂也。乾、坤者,隂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隂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鹹、恆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㝡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隂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隂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後否。損者,隂用事,澤損山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隂,故以鹹為始,恒為次,先損而後益各順其類也。

孔子曰:昇者,十二月之卦也。陽氣升上,隂氣欲承,萬物始進,譬猶文王之修積,道徳弘開、基業始即、昇平之路,當此時也。隣國被化岐民和洽,是以六四蒙澤而承吉。九三可處王位享於岐山,為報徳也。明隂以顯陽之化民臣之順徳也,故言無咎。

孔子曰:益之六二“或益之十朋之,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者,正月之卦也,天氣下施萬物皆益。言王者之法天地,施政教,而天下被陽徳、䝉王化,如羙寳莫能違害,永貞其道,咸受吉化徳施四海能繼天道也。王用享於帝者,言祭天也。“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天氣三㣲而成一著,三著而成一體,方知此之時天地交萬物通,故泰、益之卦皆夏之正也。此四時之正,不易之道也。故“三王之郊一用夏正”所以順四時,法天地之道也。

孔子曰:隨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王用享於西山。”隨者,二月之卦。隨徳施行藩決難解。萬物隨陽而出,故上六欲待九五拘繫之,維持之。明被陽化而隂欲隨之也。譬猶文王之崇至徳,顯中和之羙,拘民以禮,係民以義,當此之時仁恩所加靡不隨從,鹹悅其徳,得用道之王,故言王用享於西山。孔子曰:“陽消隂言夬,隂消陽言剝”者。萬物之祖也,斷制除害全物為務。夬之為言,決也。當三月之時陽盛息消,夬隂之氣,萬物畢生,靡不蒙化,譬猶王者之崇至徳,奉承天命,伐決小人,以安百姓,故謂之決。夫隂傷害為行,故剝之,為行剝也。當九月之時陽炁衰消,而隂終不能盡陽,小人不能決君子也,謂之剝。言不安而已。是以夬之九五言決小人,剝之六五言盛殺。萬物皆剝墮落,譬猶君子之道衰,小人之道盛,侵害之行興,安全之道廢,隂貫魚而欲承君子也。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際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隂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變,陽爻者制於天也,隂爻者繫於地也。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仁成而上,義成而下,上者專制,下者順從。正形於人則道徳立,而尊卑定矣。此天地人道之分際也。天地之氣必有終始,六位之設皆由上下,故易始於一,分於二,通於三,□於四,盛於五,終於上。初為元士,二為大夫,三為三公,四為諸侯,五為天子,上為宗廟。凡此六者,隂陽所以進退,君臣所以升降,萬人所以為象,則也。故隂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凶。隂陽不正,皆為失位。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善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纎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盡萬物之情,明王事也。丘繫之曰“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孔子曰:易六位正,王度見矣。孔子曰:易有君人五號也,帝者天稱也,王者羙行也,天子者爵號也,大君者與上行異也,大人者聖明徳備,變文以著名,題徳以別操。王者,天下所歸徃。易曰: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師者幸病Q杂惺孕兄校晚樏裥模煜職w徃之莫不羙,命為王也。行師以除民害,賜命以長世徳之盛。天子者繼天理,物改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萬民,至尊之號也。易曰:公用亨于天子。大君者,君人之盛者也。易曰:知臨大君之宜,吉。臨者,大也,陽氣在內中和之盛應,于盛位浸大之化行於萬民,故言宜。處王位施大化,為大君矣。臣民欲被化之詞也。大人者,聖人之在位者也。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徳,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又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徳化施行天地之和,故曰大人。

孔子曰:既濟,九三,髙宗伐鬼,方三年剋之。髙宗者,武丁也,湯之後有徳之君也。九月之時陽失正位,盛徳既衰,而九三得正,下隂能終其道,濟成萬物。猶殷道中衰,王道陵遲,至於髙宗,內理其國以得民心,扶救衰微伐征逺方,三年而惡消滅成王道,殷人髙而宗之。文王挺以校易,勸徳也。孔子曰:易本隂陽以譬於物也。掇序帝乙、箕子、髙宗著徳,易者,所以昭天道定王業也。上術先聖考諸近世,采羙善以見王事,言帝乙、箕子、髙宗明有法也。羙帝乙之嫁妺,順天地之道,以立嫁娶之義。義立則妃匹正,妃匹正則王化全。

孔子曰:泰者,正月之卦也。陽氣始通,隂道執順,故因此以見湯之嫁妺能順天地之道,立教戒之義也。至於歸妺,八月卦也。陽氣歸下,隂氣方盛,故復以見湯妹之嫁以天子貴妹而能自卑,順從變節而欲承陽者,以執湯之戒。是以因時變一用見帝乙之道,所以彰湯之羙明隂陽之義也。孔子曰:自成湯至帝乙,帝乙,湯之元孫之孫也,此帝乙即湯也。殷録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元孫之孫外絶㤙矣,同以乙日生,疏可同名。湯以乙生嫁妺本天地正夫婦,夫婦正,王道興矣。故曰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

孔子曰:紱者,所以別尊卑彰有徳也。故朱赤者盛色也。是以聖人法以為紱服,欲百世不易也。故困九五,文王為紂三公,故言“困於赤紱”也。至於九二,周將王,故言“朱紱方來”,不易之法也。

孔子曰:易,天子、三公、諸侯,紱服皆同色。困之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九五:劓刖,困於赤紱,乃徐有說。天子、三公、九卿朱紱,諸侯赤紱。困之九二有中和居亂世交於小人,又困於酒食者,困於祿也。赤紱者,賜大夫之服也。文王方困而有九二大人之行,將錫之朱紱也。其位在二,故以大夫言之。至於九五,劓刖,不安也。文王在諸侯之位上困於紂,故曰困於赤紱。夫執中和、順時變,以全王徳,通至羙矣,故曰“乃徐有説”。丘記諸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孔子曰:自成湯至帝乙。帝乙,湯元孫之孫也。帝乙則湯。殷録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元孫五世之末外絶恩矣。同日以乙,天之錫命疏可同名。湯以乙生嫁妹本天地之義,順隂陽之道,以正夫婦。夫婦正,則王教興。易之“帝乙”為“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名同不害以眀功。

孔子曰:易,天子,三公,諸侯紱服皆同色。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九五,劓刖,困於赤茀。夫困之九二有中和,居亂世交於小人。困於酒食者,困於祿也。朱茀者,天子賜大夫之服,而有九二大人之行,將賜之朱茀,其位在二,故以大夫言之。至於九五劓刖者,不安也。文王在諸侯之位上困於紂也,故曰劓刖,困於赤茀。夫執中和,順時變所以全王徳,通至美也,乃徐有說”。記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文王因隂陽定消息,立乾坤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質之始。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聴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也。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

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畫而成乾。乾坤相並俱生。物有隂陽,因而重之,故六畫而成卦。卦者,掛也。掛萬物視而見之,故三畫已下為地,四畫已上為天。物感以動,類相應也。陽氣從下生,動於地之下,則應於天之下。動於地之中則應於天之中,動於地之上則應於天之上。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謂之應。陽動而進,隂動而退,故陽以七,隂以八為彖,易一隂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隂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隂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八卦之生物也,畫六爻之移氣周而從卦。

八卦數二十四以生隂陽,衍之皆合之於度量。陽析九,隂析六,隂陽之析各百九十二。以四時乘之八而週三十二,而大週三百八十四爻,萬一千五百二十析也。故卦當嵗、爻當月、析當日,大衍之數必五十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故曰“日十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戒各有所繫焉。故陽唱而隂和,男行而女隨,天道左旋,地道右遷,二卦十二爻而朞一嵗。

乾,陽也。坤,隂也。並治而交錯行。乾貞於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坤貞於六月未,右行,隂時六。以奉順成其嵗,嵗終,次從於屯蒙。屯蒙主嵗。屯為陽,貞於十二月醜,其爻左行,以間時而治六辰。蒙為隂,貞於正月寅,其爻右行,亦間時而治六辰。嵗終則從其次卦。陽卦以其辰為貞,醜與左行間辰而治六辰。隂卦與陽卦同位者,退一辰以為貞,其爻右行,間辰而時六辰。泰否之卦獨各貞其辰,共北辰左行相隨也。中孚為陽,貞於十一月子;小過為隂,貞於六月未,法於乾坤。三十二歳朞而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萬一千五百二十析,復從於貞。

歴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為一嵗,易以三百六十析,當朞之日,此律歴數也。五嵗再閏,故再扐而後卦,以應律歴之數。故乾坤氣合戍亥,音受二子之節,陽生秀白之州,載鍾名太乙之精也。其帝一世,紀録事,眀期推移,不奪而消焉。

元歴無名,推先紀曰:甲寅。《求卦主嵗術》曰:常乙太嵗紀嵗,七十六為一紀,二十紀為一部首。即積置部首嵗數,加所入紀嵗數,以三十二除之,餘不足者以乾坤始數二卦而得一嵗,末筭即主嵗之卦。《即置一嵗積日法》:二十九日與八十一分日四十二除之,得一命日月,得積月十二與十九分月之七一嵗。以七十六佒梅e月九百四十,積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此一紀也。以二十佒梅e嵗千五百二十,積月萬八千八百,積日五十五萬五千一百八十,此一部首。更置一紀,以六十四佒梅e日百七十七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又以六十乘之,得積部首百九十二,得積紀三千八百四十紀,得積嵗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以三十二除之,得九千一百二十周,此謂卦當嵗者。得積月三百六十萬九千六百月,其十萬七千五百二十月者閏也。即三百八十四爻除之得九千四百日之二十周,此謂爻當月者。得積日萬六百五十九萬四千五百六十八,萬一千五百二十析除之,得九千二百五十三周,此謂析當日者。而易一大周律歴相得焉。今入天元二百七十五萬九千二百八十嵗,昌以西伯受命。入戊午部,二十九年伐崇侯,作靈臺,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受録應河圗。

孔子曰: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嵗,録圗受命,易姓三十二,紀。徳有七,其三法天,其四法地。五王有三十五,半聖人君子,消息卦純者為帝,不純者為王。六子上不及帝,下有過王,故六子雖純不為乾坤。帝王始起,河洛龍馬,皆察其首,虵亦然。其首呷苏涫装渍叩卣涫壮嗾咛煺V斊浼埃滓冶∥旒焊寥晒铮骶討鋰校詣屿o逆順,此天地神靈佐助之期,吉凶之應。亦叐所生,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卦用事,一卦六爻,爻一日。凡六日,初用事,一日天王諸侯也,二日大夫也,三日卿,四日三公也,五日辟,六日宗廟。爻辭善則善,凶則凶。

一軌享國之法:陽得位以九七。九七者,四九、四七者也。隂得位以六八。六八者,四六、四八也。陽失位三十六。隂失位二十四。子受父母之位,行父母之事。年而謂之數,然自勉於軌,即位不如爻數,即不勉於軌,中厄紀。

孔子曰:洛書摘《六辟》日 “建紀者,嵗也”。成姬倉有命在河,聖。孔表雄,徳,庻人受命,握麟徴。《易歴》曰:陽紀天心。別序聖人,題録興亡,州土名號,姓輔叐符。亡殷者紂,诨鸫瑐}精受命,女正昌,効紀承餘,以著當。

孔子曰:推即位之術,乾坤三,上中下。坤變初六,復,曰正陽在下,為聖人。故一聖、二庸、三君子、四庸、五聖、六庸、七小人、八君子、九小人、十君子、十一小人、十二君子、十三聖人、十四庸人、十五君子、十六庸人、十七聖人、十八庸人、十九小人、二十君子、二十一小人、二十二君子、二十三小人、二十四君子、二十五聖人、二十六庸人、二十七君子、二十八庸人、二十九聖人、三十庸人、三十一小人、三十二君子、三十三小人、三十四君子、三十五小人、三十六君子、三十七聖人、三十八庸人、三十九君子、四十小人、四十一聖人、四十二庸人。

孔子曰:極至徳之世不過此,乾三十二世消,坤三十六世消。代聖人者仁,繼之者庸人,仁世滛,庸世貇。二隂之精射三陽,當卦自掃。知命守録,其可防鈎鈴,解命圖興。孔子曰“㐀文以候,授眀之出,莫能雍。

孔子曰:復十八世消,以三六也。臨十二世消,以二六也。泰三十世消,以二九、二六也。大壯二十四世消,以二九、一五也。夬三十二世消,以三九、一四也。孔子曰:姤一世消,無所據也。遁一世消,據不正也。否十世消,以二五也。觀二十世消,以二五、四六也。剝十二世消,以三四也。

孔子軌:以七百六十為世軌者堯,以甲子受天元,為推衍。以徃六來八、徃九來七為世軌者文王,推爻四,乃術數。孔子曰:以爻正月,為享國數。存六期者天子。

欲求水旱之厄,以位入軌年數,除軌笇盡,則厄所遭也。甲乙為飢,丙丁為旱,戊己為中興,庚辛為兵,壬癸為水。臥筭為年,立筭為日。必除先入軌年數,水旱兵飢得矣。如是乃救災度厄矣,陽之法。

孔子曰:天之將降嘉瑞,應河水清三日,青四日,青變為赤,赤變為變為黃,各各三日。河中水安井,天乃清眀,圖乃見,見必南向,仰天言見三日以三日,見六日以六日,見九日以九日,見十二日以十二日,見十五日以十五日,見皆言其餘日。

孔子曰:帝徳之應洛水先溫九日,後五日變為五色。元黃天地之靜,書見矣。負圖出午,聖人見五日以五日,見十日以十日,見十五日以十五日,見二十日以二十日,見二十五日以二十五日,見三十日以三十日。

孔子曰:君子亦於靜,若龍而無角,河二日清,二日白,二日赤,二日日黃。虵見水中,用日也。一日辰為法,以一辰二辰,以三辰,以四五辰,以六七辰,以八九辰,以十辰,以十一辰,以十二辰。夜不可見,水中赤煌煌,如火英,圗書、虵皆然也。

孔子曰:復,表日角。臨,表龍顔。泰,表載幹。大壯,表握訴,龍角大辰。夬,表升骨履文。姤,表耳參漏,足履王,知多權。遯,表日角連理。否,表二好文。觀,表出凖虎。剝,表重童眀歴元。此皆律歴咂谙啵豢镏褚玻春险。

《洛書靈准聴》曰:氣五,機七,八合提,九爻結,八九七十二,録圖起。初世者,戯也。姬通紀,河圖龍出,洛書龜予,演亦八者,七九也。始倉甄節,五七受命。徳,數卟凰祝劐h以次第。相改七九度,變命失寳。合七八,八名畢升,漸喜,六十四,精聖性象,有録第,以所變,承動動。日者提,不者殆易物之慎命不在。仵者霸,橫者距命,歴掘執並。投者上,契輔摘,推失排絀者,鹹名紀,所錯中,與用材毀苴。五行旋代出,輔呦嗑埽c更用事,終始相討,期有從至,有餘撸杏毘兄茫掀甙耍砸曅龣C審矣 

孔子曰:至徳之數,先立木、金、水、火、土徳,合三百四嵗,五徳備。凡一千五百二十嵗,大終復初。其求金、木、水、火、土徳日名之法,道一紀七十六嵗,因而四之,為三百四嵗。以一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佒矠槭蝗f一千三十六,以甲為法除之,餘三十六 ,甲子始數立,立筭皆為甲,旁筭亦為甲,以日次次之,母筭者,乃木、金、火、水、土徳之日也。徳益三十六,五徳而止。六日名甲子,木徳,主春春生,三百四嵗。庚子,金徳,主秋成收,三百四嵗。丙子,火徳,主夏長,三百四嵗。壬子,水徳,主冬蔵,三百四嵗。戊子,土徳,主季夏至養,三百四嵗。六子徳四正。四正,子、午、夘、酉也,而期四時,凡一千五百二十嵗,終一紀。五徳者,所以立尊號論天弗志長乆。

孔子曰:按録䜟論國定符,以春秋西狩,題釗表命,予亦握嬉,帝之十二,當興平嗣,出妃妾,妾得亂。不勤竭承,維表循符,當至者塞。政在樞,害時失命缺夀,以符瑞伏代災,七録握藉,成年剟裒。期凶勑候,修身練缺郵,専兊,兊徳始剋,免延期。自然之䜟,推引相拘,沮思愈知命不或世,帝思圗也。夫天道三微而成一著,三著而體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