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古族妇女头饰【精彩组图】

(2008-12-15 10:26:41)
标签:

文化

分类: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头饰很美丽、华贵,一般用玛瑙银链珊瑚玉石穿缀而成。蒙古族服饰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eHo4Rxa43520.jpg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FWGNPtE0t9e2.jpg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viiRiADBkcv5.jpg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r2LOgS30bqMh.jpg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UBmK9VJnVe2h.jpg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jVHlmqehNCFy.jpg

 


     蒙古妇女常用一截带杈的小木椽,带叉的一头用棉花缠成疙瘩,用市布裹缝起来。姑娘出嫁时把发辩解开,从正中间分成两半,每一半梳许多小辩,把一面的小辫均匀地笼罩在这个木头疙瘩上面,用皮条在疙瘩下面捆住,这样就把头发和木棒绑在一起。然后再把它牢牢插进一个上粗下细的发套里面,下面坠上宝剑头飘带,正当打疙瘩的地方,还要在外面罩个半圆形的饰片,背面(里面)用扣子固定在疙瘩上面。这全部的物件组合成的整体就叫练垂。

头戴

  头戴包括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 发箍-头戴最上面套在头上的圆圈,大小因头而异。一般三四指宽,用黑布衬子或红铜制成,周围有八至十个方形的古,古中间有鼓出来的莲花图案和镶嵌的大红珊瑚,尤以当额的那颗最为硕大鲜红,隔一个古嵌一块绿松石,其余空隙都用小珊瑚。发箍上下两边用一至三排穿起来的珊瑚珠子镶成。 后屏-头戴后面遮挡脖颈和肩膀的部分,可达腰中,用较厚的黑布衬子做成。

护耳

  钉于发箍两旁,遮挡耳朵和后屏两边的缝隙,垂于左右,也用布衬做成。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GNVTZK41alJf.jpg

 

垂饰

  面颊两面垂吊的饰物的总称,左右对称。垂饰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吊挂,一共是五条。每条的穿法一致,自上而下依次是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一块长方绿松石、一个大珊瑚,一个银束子、一个大珊瑚,最后是一个陶纳勒嘉。

马鬃

  戴在发箍前面覆盖额头的部分。银铃虽有豆大,制作却十分精巧,多为四棱或六棱体,每个棱还有雕花。各种颜色配置的璀璨夺目,是年轻妇女的装饰品,一过四十就不戴了。

耳坠

  耳坠是代替耳环用的,面颊两旁各一个。纯银制作,指头粗细,重近一斤。

       蒙古族服饰艺术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这是文化部在保护工程的第二批试点申报工作会议上公布的。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由政府组织实施,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一项工程。蒙古族服饰特色鲜明,在世界民族服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服饰艺术的丰富多彩,璀璨夺目。本着积极保护与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初衷,经由自治区文化部门力荐,蒙古族服饰被成功地列入了国家级保护项目。

据悉,文化部、财政部在下发《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的同时,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工程的有效实施。 自治区文化厅已初步摸底,列出蒙古族和三少民族音乐、舞蹈、曲艺、民俗等54个准备申报保护的项目。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uGHHXalZ4C1l.jpg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FtJ38zX1pVNY.jpg

 

                                                                                         精美艳丽的蒙古族女装

 

      蒙古族妇女服饰有姑娘、夫人、新媳妇、少妇、老妪等区别。耳坠是蒙古族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蒙古族女孩儿长到六、七岁就穿耳孔,为将来的戴耳坠、戴头饰做准备。

在古代蒙古族男士也佩带耳坠,但只带左耳坠为时尚。据说,男人左耳带坠,右手拿剑,讲究的是一种对称,蒙古人相信由来就有往,有左就有右的“完整”原理。到了近代以后,蒙古族男人丢弃了带耳坠的习俗,只是给溺爱的孩子和有病的男孩儿带左耳坠,其意为,“拴住”男孩儿的性命。

小姑娘比起小男孩儿,其装束灵巧精致,发型为贴别、牛角和很多小辫儿。长大到十三岁时,改变发型,一般梳不开封的独辫子,下垂于后背,并带金、银、玉石耳坠。蒙古人称作“乌丝台忽很”或“格吉各图”(有发之女,区别于已婚女子)。有的地方,姑娘长到十六岁时,有头戴珊瑚额箍或戴面纱的习俗。

蒙古族未婚女子,尤其是少女,一般不戴帽子。她们用粉、白、绿颜色的丝绸巾裹眉毛以上的头部(露出头顶),然后系一活结,下垂于脑后或右鬓角处。岁数大一点的未婚女子,使用的头巾要长一些,下垂部分能到腰节处。已婚妇女平时也不戴帽子,只有在庄重或重要场合才戴帽子,其形状和颜色与男人的帽子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有些地方也有妇女戴圆顶帽子(俗称瓜皮帽子)和尤登帽子的习俗。相对而言,蒙古女子在自己的父母家并不注重打扮,喜欢简朴素雅的服饰,社会上也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而出嫁当媳妇的女人则不同,其装饰鲜艳而独特。当媳妇之后,妇女要戴用抠花库锦镶边儿的圆顶帽子或耳套并涂粉抹脂进行化妆。红樱圆顶帽子是蒙古妇女的朝服,因此每逢礼仪庆典必戴此类装束。

蒙古妇女头饰虽然花样繁多,其基本样式分两大类,即“上忽”或“西博尔格勒”。把封发从中间分梳为两半,后脑处盘团,戴发簪、额箍、垂饰、耳坠等打扮称作“上忽”装饰,把头发分梳两股辫子,下垂于胸前,头顶戴发套称为“西博尔格勒”装饰。妇女平常戴头巾时,一般都兜住全部头发,但有些地方,梳“上忽”发式的妇女有露出头顶的习俗。“上忽”发式的妇女冬天多数佩带耳套。中年妇女把头巾留角系扎或仿作圆顶帽系戴。老妪则把巾角系在后脑处。

蒙古姑娘遵守的价值趋向是勤劳、朴素和懂礼节。因此,她们的服饰材质、颜色和修饰都比已婚妇女简单素雅。如、姑娘的佩饰一般有耳环和手镯以外没有其它东西。穿袍子时系腰带,不允许涂粉抹脂。平时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能随便走门串户。话多爱唠叨或口若悬河的姑娘不受欢迎。蒙古民间谚语中就有“姑娘要是不迟钝话少为好,儿子要是不浮躁机灵为好”的说法。蒙古姑娘,冬天的装束像小伙子,这样能够便于参加各种户外劳动。春秋季节穿着简单窄边儿的布、锦袍子,夏季普遍穿白、粉、绿颜色的衬衫或单袍。姑娘人家一般不穿开衩袍子和直襟坎肩儿,她们的日常外套主要是大襟坎肩儿和右衽袍子。饰物主要有绿松石或玛瑙项链等。姑娘在大拇指和无名指以外的手指头上可以佩带各种戒指。姑娘嫁人当新娘之后,要解下腰带,头戴专门配饰,身穿奥吉(坎肩类服装),这也是姑娘和媳妇的身份区别。奥吉是已婚妇女的社会服饰,相当于过去的朝服,所以在节假日和庆典场所都穿奥吉。而姑娘一般不穿奥吉,妇女过了中年(45岁以上)也不穿奥吉的习惯。奥吉分直襟式、大襟式、带兜式等几种。新娘必须穿装饰性强的华丽奥吉,如果其奥吉为直襟式,那么两个腋下处要挂戴薄勒(腰佩——腰上戴的坠物),薄勒挂于两腋下缝钉的暗扣上。穿大襟奥吉时可以不带薄勒,只在大襟口或腰侧扣上挂以丝巾。薄勒属于标志妇女身份的朝服类饰物,所以新婚妇女在一、两年之内必须佩带,尤其是在过年过节的主要场合或宴会庆典的重要场合。婚后第三年开始可以不带薄勒。大多数薄勒为圆形银制物,类似于法轮,上面刻有赫(纹花)、舞嘎拉吉(团花),中间镶有一颗较大的珊瑚,边上焊有三个环,挂垂丝樱或小铜铃。薄勒下垂部分比须短于袍子的下摆线二至三指头。

已婚妇女在无名指上必须佩戴各种制作精美的戒指,其种类包括金、银、镶嵌玉石、玛瑙等多种多样。左右手都戴金银手镯。但是除了社会显贵以外,一般的蒙古妇女都戴镶嵌玛瑙、珊瑚的手镯。

成年妇女服装要比姑娘服装宽松气派,镶边儿要比未婚女人的宽而华丽,其材料质地也更讲究,而且上面还要钉制金银补子或贴以不同的团花。

蒙古妇女的禁忌习俗也是严格而多种多样的。不论姑娘还是媳妇不能近距里从坐着的人面前跨过。如果必须过,则搂起袍子下摆弯腰轻步走。不许把衣服,尤其是下身衣服放在男人衣帽之上。不能敞开衣襟或披着袍子走路,也不能翻提下摆走路。忌讳当着别人的面,解扣子更衣。蒙古的民间习语种,“套波其苏拉”(意为扣子松)特指那些作风不正派的女人。“下摆轻”、“下摆地下有气”等蒙语的意思是指轻浮的女人。非常看重钮扣或钮绊,认为是服装的关键要素,所以尽量用珍贵材料制作。歌中唱到:“只要金钮扣还在,身上的衣服不会敞开,只要慈祥的母亲还在,莫说自己只身孤单。”

中、青年妇女不穿浅黄、深黄颜色衣服。这是尼姑(削发妇女)的标志。五十岁以上的妇女一般穿兰、黑、紫等深颜色的外袍,缝以淡颜色的窄边,系红、深黄色腰带。到了老妪年龄,不戴头饰,不穿坎肩儿、奥吉或花靴子。随着蒙古地区佛教的盛兴,出现了老年妇女剃头,戴园顶帽子,脖子挂念珠,穿紫色外衣的习俗。这是一种模仿尼姑,表示对佛虔诚的举动。但是不去庙里,在家过普通人的生活。有些地方的寡妇也有类似装扮的风俗。

妇女在节日或庆典上必须戴头饰,整洁地穿好坎肩儿、奥吉、袍子等外衣。但是在丧葬、守孝期间,不戴头饰,不化妆,取下帽樱,脱下奥吉,放下马蹄袖,以示哀情。姑娘则剪断辫梢即可。男人丧偶,不穿丧服。女人不然,必须穿黑色衣服,披散头发,进行守寡,有的地方不嫁人,守寡三年的习俗。

蒙古妇女的日常劳动服饰的款式类似与男装。但是选用的材料、质地、颜色以及修饰、镶边、缝制工艺比男装更加考究,更加细腻。这一点与男装有显著的区别,尤其是妇女头饰的精美和独特同男饰有天壤之别。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g84d2IyssAbM.bmp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EElJOAd53UEf.bmp

http://www.surag.net/pages/upload/4a4f878f03e2e7240103e2ffdd5c0001/KkQkygKszfyE.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