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孩子总做大人事,那长大了就会总做小孩事。
在我看来,让孩子们玩过家家,打仗哭闹和童言无忌要比让他们装成Michael
Jackson的样子大跳太空步,或者一张嘴易经八卦就倒背如流来得好得多。不是一般的好得多,而是好得多得多。因为不管是早熟还是晚熟,小孩子终于在做小孩子该做的事情了。
《幼儿园》整个故事有三条主线。
四岁半的辰辰每天早晨在幼儿园门口等南德到来。他们一起玩过家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甚至有两个虚拟的孩子,辰辰把它们放在门口等“爸爸”回家。
两岁的锡坤很有探索精神,他想看看比他还高的垃圾桶的肚子有多大,于是把小朋友的
小鞋子都扔了进去。
第三条线索是五岁的池亦洋,他强壮又活泼,时有违纪和欺负其他小朋友。有的家长要求大李老师让他离开这所幼儿园,但大李老师认为池亦洋的存在可以为其他小朋友树立一个男性的榜样。
全剧中我最喜欢的是池亦洋。(对大李老师和其他的好老师们我不只只是喜欢而且是敬重。)从欺负其他的小朋友到有个小男子汉的样子很有气概的解决小朋友间的纷争。当看到池亦洋带领小朋友们玩打仗游戏,带领大家煞有介事的匍匐前进,组织大家隐蔽和攻击,一招一式煞有介事的像个军人。背景音是军鼓一样的节奏,而我快乐的要流泪。池亦洋成长了,是像个孩子一样的成长,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大人被规范进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桎梏之中。
辰辰也许并不漂亮,但她是可爱的。

锡坤喜欢穿带格子或点点的衣服,显得活动生动,很符合他具有探索精神的性格。

池亦洋,常有各种经典言论。

当池亦洋破坏了足球比赛的规则时,大李老师的解决方法不是强权,而是讲道理。

所以池亦洋才能真正学会了真正强大的人是不靠暴力解决问题的。

如果这一幕出现在一部故事片里,我会抱怨编剧主旋律的烂俗。但是它出现在这部纪录片里,我感到的是欣慰和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