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明湖居士
明湖居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19
  • 关注人气: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被自杀”到“很给力”——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规范化的冲击与思考

(2011-04-21 21:59:31)
标签:

中国

宋体

网络流行语

汉语规范化

网络语言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内容提要

从“被自杀”到“很给力”,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规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有一定限度。因为他们正处于学习母语的重要阶段,必须打好汉语规范化使用的基础。对待网络流行语,应该从法律法规上进行规范,从道德教育上予以倡导,从使用上加强监管,从语文教学上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正文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空间。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意表达的符号,自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从客观上看,网络流行语无疑对汉语规范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一、“被自杀”

2009年,“被”字被中国网民票选为“2009汉语第一字”。从“被自杀”发端,这个新兴的网络热字生发出大量“被××”结构的流行语,如 “被就业”、“被捐款”、“被代表”、 “被自愿”“被幸福”等等。主办方称,这一流行语反映了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

可是,这个新兴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对汉语规范性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是汉语滥用的又一范例。

被动句式的特点是,主语是受事者,而用“被”字引进施事者。以肇其端者“被自杀”为例分析,《现代汉语词典》对“自杀”的解释为:自己杀死自己。主语是施事者,是不能再用“被”字的。有人可能会说,这个词是有其特定背景的,这一点我不否认。可是由此泛滥开去,语言的规范性必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二、“很给力”

201011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网络热词给力再度走红,该词以井喷态势被各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如《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1112日《成都商报》42版)、《放鞭炮点火炬很中国很给力》(1113日《东亚经贸新闻》01版)、《引渤入疆:真给力?假消息?》(1114日《扬州晚报》B8版)等。

给力原本是今年上半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至于其来源,有人认为可能源自东北或闽南方言,但其走红网络,普遍被认为是因为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的一句中文配音—— “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这个被认为极具创造性的翻译随后在网络上流传,甚至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

对很多网民而言,当在正式纸质媒体新闻报道中读到这样的网络热词时,显然更多了一分亲切感。更有网民评价这种现象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

难道真的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吗?我不无忧虑地预言:这将是对汉语规范化的又一次冲击。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没有用约定俗成的规范用语,起了不良的带头作用。

20011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显然,“给力”这类网络流行语是不能严格地称为规范汉字的。在诸如报纸等公共媒体使用,如果追究,则涉嫌违法。

三、我们的现实

从“被自杀”到“很给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提醒我们,网络流行语已走进 “寻常百姓家”,走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汉语规范化影响将会愈演愈烈。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无奈地发现,现在的中学生语文水平下降得令人吃惊,令人可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差,语汇相当贫乏,他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平淡苍白,毫无生气。中学生平时的交流,只是简单地说几句网络流行语或者影视剧的所谓“经典”台词, “无语”、“晕”、“垃圾”之类充斥他们的日常用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汉语语言快速地在网络上走红,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网络正成为一场汉语语言的创新秀。这种创新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大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语言使用中的另类时尚,而其过多的使用甚至影响到了平时与老师和家长的正常交流。

青岛市十九中的王老师曾向记者讲述了遇到的一件令她哭笑不得的事情。在一次语文期末考试中,一位学生在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开头中这样写道:8素米女,木油虾米太远大的理想,只稀饭睡觉、粗饭,像偶酱紫的菜鸟……”。(我不是美女,没有什么太远大的理想,只喜欢睡觉、吃饭,像我这样子的新手…… 

王老师说,像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平时说话的口头语几乎都是这样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由于网络已经成为目前青少年了解掌握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语言的极大影响,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所改变。但是,极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处于仍在学习阶段的孩子们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后果,阻碍和误导了其对汉语的学习掌握, 对语言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方式和特点,改变了传统的语言运用规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要有一定限度。因为他们正处于学习母语的重要阶段,必须打好汉语规范化使用的基础。如果过多沉溺于电脑网络,他们就会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失衡。不仅语言的学习会受到影响,而且他们的心理和性格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扭曲和变形。

四、我们的对策

(一)从法律法规上进行规范

200631日,上海市开始实行《上海市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这个《办法》的第14条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新闻报道除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2007年的高考考纲规定,语文不考繁难字,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上海、福建等地明文规定了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同时,代表着汉语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几乎未收录网络语言。

() 从道德教育上倡导语言文明

在道德文明建设中,语言文明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倡导语言文明应从道德教育入手。

语言能够观察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反映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文明的言行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加强网络语言的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网络流行语言正在影响日常用语,虽然从语言的社会化和多元性的特点来看,我们不应当拒绝网络语言,但从汉语规范化和纯洁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不能乱用、滥用,应当有道德的约束。

()从使用上加强监管

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厅语管处处长徐伟标说: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语言的鉴别力弱,语言规范知识和应用能力尚不稳固,经常使用网络的另类表达方式,会造成负面影响。

徐伟标认为,可以采取对网络语言进行实时跟踪研究,掌握规律;对网络语言在其他媒体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对网站的管理、监控、检查,建设文明网站和网页等措施来应对。

(四)从语文教学上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

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

其次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写于20101122日)

 【备注】

刚刚得到消息:本文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教师优秀论文评比大赛一等奖,所以可以公之于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