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诗经》和《圣经》对中西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2010-06-25 21:41: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比较文学

【转载】

《诗经》和《圣经》对中西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于晓梅(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150001)

20070510283提供)

摘 要:《诗经》和《圣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部伟大作品,它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但它们同样地表达出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追求。它们记载着人类在早期经历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也是人类最早的两本教科书,对文学的影响之大也是其他书无法相比的。

关键词:中西文学;诗经;圣经;影响

中图分类号: I 1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5409(2009)10-0072-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强烈地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结晶和精神支柱,作为希伯来文化的总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诗经》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滥觞。孔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总体而论,《诗经》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农事诗、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无一不是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在此,《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由此源起。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第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

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诗经》的艺术手法已相当丰富,此后的中国文学作品无一不运用到这些。

第三,层叠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诗经》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形式联章复叠,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第四,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 《诗经》词汇丰富,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二者丰富了日后中国文学的辞藻,并奠定无论何种题材都共有的韵律性。

  二、《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圣书( the holy Bible),自中世纪以来,就有“唯一的书”和“书中之书”( book of the books )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来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学产生过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到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逐步成为各国的全民宗教,西方文学都从基督教文化中吸吮乳汁。尽管中世纪以来有些作家、作品从古希腊、罗马历史中发掘题材,同时也再现了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奥林匹斯教,但这只是少数现象,西方文学在这一时期已被打上了无法抹去的基督教单色烙印。

基督教经典《圣经》,在西方文化的形成发展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无论是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和黑暗的中世纪,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和文学流变飞速的近现代,基督教不但在艺术上给与西方文学以给养,更在精神上给西方文化以支撑,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和《圣经》就没有西方文学。[1]《旧约》把希伯莱民族英雄摩西拯救人民的历史传说,同上帝耶和华赐福以色列人并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宗教神化交融互汇为一体,构成了一部希伯莱神话英雄史诗。其中的英雄人物后来成为西方文学中的英雄原型。如《旧约》中的人物参孙在西方是复仇英雄的原形,而“参孙的头发”也是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剧《力士参孙》,法国剧作家圣·桑的歌剧《参孙与达丽拉》,都是根据《圣经》里参孙的原形的再创作。大仲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以及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着《力士参孙》的影子。可以说《力士参孙》成为了西方复仇式小说中的模版。[2]《圣经》里还有一种叫做“启示文学”的作品,包括《旧约全书》里的《但以理书》,《旧约外传》里的《以诺书》和《新约全书》里的《启示录》等。这些“启示文学”是西方象征文学的源头。如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从审判到地狱受罚,十分明显地接受了《但以理书》中“末日

审判”、“地狱”的影响。许多一流的西方作家,,但丁、弥尔顿、拜伦、艾略特等,都从圣经文学里汲取题材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学。“中世纪”时期,由于外族入侵罗马帝国,致使古代文化大受摧残,基督教担负起重建文化的重任,一切文化和学术都染上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把一切学术都纳入“神学”范畴,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是典型的“教会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尽管兴起了《十日谈》、《巨人传》这类提倡个性人性解放,抨击教会、宗教恶行的人文主义作品,但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和基督意识的习惯,大部分西方文学创作还是显示出了对基督教传统意识的继承。如: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把爱人劳拉称作“圣母”;但丁在《新生》中描写贝德丽采时,把她升华成了纯洁美好,甚至是高不可攀的“天使”,甚至是一个“圣母”。而莎士比亚也在戏剧人物的台词中大量运用基督教语言。在近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中,受《圣经》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性与罪。如霍桑早期的作品《红字》、托马斯曼的《堕落》、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司汤达的《红与黑》、威廉高汀的《蝇王》、卢梭的《忏悔录》。二是上帝的救助或宽恕。如柯勒律治的叙事长诗《老水手之歌》。三是理性与罪。如狄更斯的《双城记》、卡夫卡的《变形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四是“原欲”的追求。如歌德的《浮士德》。五是“爱”与“恨”。如雨果的《悲惨世界》。

可以说,没有《圣经》就没有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卢梭的《忏悔录》等伟大的作品。英国女作家夏绿蒂在《简·爱》第二版《前言》中说:“对于在基督教世界出生和长大的人来说,《圣经》里的词句和节奏,也会印在他的脑海,成为他思想组成的一部分,以至于引用《圣经》词句的时候,都不知道是出自《圣经》。”这足以说明,西方文学和《圣经》正如植物和土壤 

三、《诗经》和《圣经》作为经典对中西文学影响的异同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经典,《诗经》和《圣经》对于各自文化中文学的影响有许多相同点:一是为各自的文学提供创作及再创作素材。二是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对后世文学基调的影响深刻。三是丰富的辞藻和创作手法,为后世文学所沿袭继承。四是二者的影响都内化于载体中,自然而不突兀。五是都在各自文学的萌生之初便开始影响,由来已久、潜移默化。

但是,《诗经》和《圣经》的文化背景差异注定了它们对于各自文化中文学的影响存在固有差异。《诗经》是作为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歌谣而存在,而《圣经》却作为宗教典籍而存在,这在根本上决定了二者影响的不同。虽然都在精神层面予以浸淫,但宗教对于人文的介入,似乎更为直接而有力,这决定了《圣经》除了和《诗经》一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外,还有一种宗教介入的强制性。

《诗经》和《圣经》在中西方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比较《诗经》和《圣经》本文及其神圣化过程中的汉儒解《诗》和教父解《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方文学思想和审美思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特征以及中西方文化精神的遗传基因、分途发展和会通之处,从而为中西方跨文化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张舍茹.《圣经》西方文学的创作母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1).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责任编辑:赵云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