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清照《如梦令》英译对比研究
(2010-06-07 13:56: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文学 |
【转】李清照《如梦令》英译对比研究
(由20070510417提供)
[关键词]李清照;《如梦令》;英译;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427(2010)02-0093-02
一、李清照词英译方法
国内李清照词英译共有22位译者。根据译者采取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可明确地分为三类:韵体翻译法、自由体翻译法及散文体翻译法。采用韵体翻译法的译者代表是许渊冲;自由体翻译法译者如杨宪益、冰心、王守义等;采用散文体翻译法是翁显良。作为中国译者,长期受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族感情的培养,内心都怀有一份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情结,在李清照词英译中,形成了译者强烈的“忠实性”情结。以许渊冲为代表的韵体译诗派在忠实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强调译诗在诗歌韵式上的忠实追求;以杨宪益为代表的自由体译诗派主张译诗忠实于李清照词内容上的传达;翁显良的散体译法强调译诗在“不违原文本旨”(即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前提上更注重诗歌意象和节奏的表达。[1]
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基于译者对原词的不同理解。要做到真正理解原文,首先要联系作品本身;其次,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再次,对李清照本人的生活经历、宋代社会发展变迁等历史内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翻译界以往存在的诗词“不可译”论,其实只是个“程度”的问题。李清照词英译的译者不同,理解就不同,因而译本也不同。同一作品产生多种译本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李清照词进行绝对的翻译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我们应对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寻求最大限度的完美翻译。
二、原词赏析
《如梦令》原文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虽然其词流传至今的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
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三、译本对比分析
(一)韵体翻译法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是主张用韵体译诗一派的最重要代表。“三美论”[2]是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翻译实践和潜心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汉语古体诗英译的最高标准,使原本极抽象甚至纯印象的诗歌之美有了具体的细化、量化标准。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是译诗传递原诗神韵,不仅有意义、意思,还得有意境、意象(即有绘画美);“音美指译诗押韵,且音有轻重,相间如原诗之平仄,使诗歌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即有音乐美);“形美”指译诗诗行整齐,或长短不齐如原诗,要相应的好看,即悦目耐读(即有建筑美)。从“三美”论的翻译原则来看,许渊冲主张应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而要实现这“三美”通常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如双关、隐喻、拟人、对仗等。许渊冲译诗基本上是每两行押一韵,同时根据原词中每行的字数,相应地调整译诗的音节数,努力达到“三美”要求。下面来看看许渊冲对《如梦令》的艺术性分析及其英译。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3]:
Tune:"Like
Last
Sound
I
"The
"But
O
The
许渊冲认为,《如梦令》是借海棠之景,写惜春之情。这就奠定了他翻译这首词时的基调。在韵律方面,第一、第二句分别以fine和wine结尾,第三、第四句分别以screen和seen结尾,最后三句则用know、know和grow结尾,对仗工整亦押韵整齐,不仅内容表达准确,也体现了他所倡导的“三美”翻译理论,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对于原词内容,许渊冲认为末句“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这是以色代物;“肥”、“瘦”原本是用于人的形容词,这里是把红花和绿叶拟人化,用花瘦象征女词人因备受离愁折磨而消瘦,所以他用拟人手法languish(长期受苦、受折磨)来替代,表面写花,实则写人,让译文读者从译文中直接感受到原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二)自由体翻译法
我国翻译界另一位众所周知的大家杨宪益是主张用自由体译诗代表。他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强调“忠实”。他反对过分强调创造性,认为那不是翻译,而是改写。杨宪益说,要做到“信”和“达”兼备不是很容易的事。他翻译的总原则是“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加或减少。”每国文字不同,诗歌的格律自然不同。追求诗歌格律上的“信”,必然造成内容上的不够“信”。“信”和“达”,在翻译是缺一不可。[4]他和夫人戴乃迭合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其中,英译李清照词5首全部采用自由体的翻译方法。译文简单明了,朴实无华又自然流畅,既不受原词格律的束缚,又能注意英诗的节奏。
杨宪益的译文如下[5]:
Ru
Last
And
When
She
I
The
杨宪益运用的是地道的合乎英语语法的诗歌(idiomatic
四、结语
李清照词英译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我们的研究并不是要简单地指出,哪个译本好,哪个译本不好,而是通过对比不同译本找到最好的切入点,为以后诗词翻译奠定基础。两位翻译家的译本均为上乘之作,但却也并非处处完美。对于许渊冲的译本而言,译者运用了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并且在原文和译文音韵、格式及意象方面达到了极好的平衡,但译者对部分原文创造性的翻译却降低了译文的忠诚度。杨宪益的翻译在原文忠诚度方面做得很完美,理解也很到位,没有偏颇,但是在诗词美感方面却显得有些逊色,译者采用自由体翻译法,文笔流畅随意,但却无法传达原词的韵律、节奏之美。尽管有如上种种缺点,瑕不掩瑜,这两位大家的译本仍然是译中极品。中国诗词英译是件十分艰难的工作,难点在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对此我们可以在转换过程中通过替换、添加或删除等方法用目标语言重造原文的艺术气息,最终达到音美、形美、意美,最大限度的再现原文之美,将我国的文化艺术珍宝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杨宪益.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A].金圣华,黄国
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C].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杨宪益,戴乃迭.宋词[M].外文出版社,2001.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