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之我见(转)

(2009-12-22 12:48: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之我见
孙 婷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内容提要] 跨学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学科边界不清而
导致的对跨学科有无存在价值的争论,有些跨学科研究看起来更像影响研究,以及没有跨文化的跨学科研究等。
因此,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作深入探讨,加以学科规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关键词] 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9)06-0120-02

自从美国学派雷马克提出,比较文学应包括“文学与人
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之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研究就成了一个引人注目且饱受争议的领域。雷
马克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学科间的比较而“跨学科”,而
是为了整体研究的必要,换句话说,应把文学当成整体来研
究、理解,特别是文学和不同表现领域的研究。
跨学科,是立足于文学,以一种“凌驾”的姿态去审视
其他学科,如音乐、绘画、雕塑的艺术门类,如法律、政治
等社会科学,如天文、地理、考古等自然科学,从而得出一
些“结论”和“发现”。 比较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史的
研究,通过透视其他相关学科,以宏观的理念整合整个文化,
这可以说是跨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
文学体现了系统科学的横断性特征,是系统科学在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的再现和改装。[1]比较文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
他必须要和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永葆自
己的生命。
在我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态度
有三种:第一种认为只要是立足于文学、超越了学科的限制
的研究都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跨学科
研究包括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文学与社
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个观点脱胎于雷马
克的定义,缺乏独创性,只注意到了单纯的学科间的跨越。
第二种意见认为,“跨学科研究”不应该放在比较文学的研
究范围之内,理由是,跨学科会导致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过
于泛滥,最终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无根”的文学研究。第三
种观点介于前两者之间,他们认为,既然跨学科是比较文学
的一种研究方法,那么就必须满足于学科本身对比较文学的
限制,即必须跨越文化体系,不能将所有与文学有关的跨学
科都理解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跨越文化体系的基础
上,还要注意是立足于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这个概念是由法国学派提出来的,法国学派所
坚持的是跨文化、跨国家、跨语言的影响研究,在学科定位
上机械照搬历史语言派的思路,丢掉了比较文学应以文学作
品或者理论为中心这种起码的学科本体审美要求,作茧自缚
地局限于史料性质的事实联系与过多的非文学因素考据,导
致比较文学成为狭义的史学研究而非文学研究。美国学派使
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回到真正的文学研究轨道上来,注重文
学的本体特征,如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伦理价值。[2]美国
学派坚持的是跨学科的审美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应该
说,这两派都注意到了比较文学应该有跨越性,但这两种跨
越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跨民族文学间的比较,侧重的是文
学的族际性,而跨学科研究,多是同一民族范围之内的不同
艺术门类、学科的比较。[3]美国学派在纠正、反拨、充实法
国学派理论的同时,也将自己置于了“无根”的境地。随着
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反拨,美国学派自身的问题也日渐突
出。自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跨
学科”的研究方法始,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就开始无限扩大,
美国学派另一代表人物卡尔文·布朗同样支持雷马克的观
点,他认为,即使在同一民族文化之内,这样的跨学科研究
同样也是比较文学。
面对跨学科给比较文学造成的严重混乱的局面,很多学
者建议重新回到法国学派上去。可如果回到法国学派并且只
局限于它,比较文学又将回到注重历史考据的“文学史学”
上去,忽视了文学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的生机又将遭到扼杀,
所以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况且,美国学派提出的跨学科确
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比较文学的视野,所以,它也有它
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学科,打破了多种界限,给
原有的僵化的学科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它跨越学科的限
制,从其他学科中分别挖掘一部分,纳入自己的领地,而这
些并不是比较文学所特有的,是和其他学科交叉的。这种与
其他学科共享的情况,难免会引起许多关于边界的争论。比
较文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引入模糊的境
地,混淆了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失去了自己特有的研究对
象和范围,很容易失掉比较文学的本体。随着与文化研究、
理论研究的逐渐融合,比较文学会越来越走向泛化,走向无
[收稿日期]2009-03-25第 6 期 孙婷: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之我见 121
边。甚至出现了“比较文化”“比较文明”一类的概念,让
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要想规范比较文学这门学科,
就必须规范跨学科的边界,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否则,
比较文学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原来的领地了,必须找到自己
的定位。找到正确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究
竟将把哪些论题纳入自己的学科领域;从认识比较文学独特
存在的价值来说,则无疑更需要一种清醒的“身份认同”。
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边界”,比较文学将随时可能迷失自
己,而很有可能真的变成一个无所不包而又无所可包的“空
无”。[4]
在目前存在的跨学科研究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以文学为
立足点,与其他学科结合,从而生成法制文学、哲理文学、
宗教文学、历史文学、文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但是这
也就脱离了比较文学的定义要求。举个例子来说,道教属于
宗教范围,道教与我国古代诗词歌赋都有明显的关系,道教
的观点、思想影响着当时文学的发展,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
看出道教的思想,这是跨学科但不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这
里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跨文化。跨学科与跨文化并不矛
盾,只有在跨文化上的跨学科才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这
样的研究看着可行,但真正做起来,问题也不少。钱仲联先
生写过一篇关于佛教与中国古代诗歌关系的论文,在文中,
钱先生详细论述了外来佛教对我国唐代诗歌的影响:对诗歌
创作内容、音韵格律、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
自从佛教流行开来以后,很多佛教用语也成了诗词歌赋的常
用词和意象,比如“天女散花”“涅磐”“莲花”……文学与
宗教、中国文化体系与印度文化体系,这就满足了比较文学
跨学科的两个要求——跨学科与跨文化。但是当我们满足于
这样的论文属于跨学科研究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和影
响研究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实证、有证据渊源的,看起来确
实更像影响研究,可以说这也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容易出现
的问题,即我们在做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时,很容易做成异域
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这就又会导致一个新的问题的
出现:影响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界限在哪,如何区分二者,
在这里我们不妨做个设想,影响研究更加注重实证,而跨学
科研究更多侧重的是美学意义上的研究,这不是本文论述的
重点,不再赘述。

随着各种学科、理论交流的加强,相关学科比较意识的
增强,就可以从更全面的、跨文化的视角去关注文学现象、
文本价值,我们需要跨学科的意识。诚然,当比较文学跨学
科研究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之上时,因边际学科和文化研究
的大量深入而有可能丧失比较文学学科特征和个性,所以在
对待跨学科研究时,要慎之又慎,要思考比较文学究竟能将
哪些“问题”纳入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在此过程中,特别
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有跨学科的意识。在从事
比较文学工作时,要有意识的关注学科间的微妙的关系,研
究者要有宽阔的视域。其二,要以文学研究为核心。跨学科
研究是可行的,但不能脱离文学的土壤,必须将文学作为研
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倘若失去了文学性,比较文学便失去
了生命线,跨学科研究便失去了立足之地。其三,研究对象
必须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既然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就必
须遵循比较文学的规则,即跨越文化界限。
马云的《铁凝小说与绘画、音乐、舞蹈——兼谈西方现
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一书,可以说是跨学科研究中的
一朵奇葩。作为铁凝研究的专家,马云博士在这部著作中,
另辟蹊径的展现了铁凝小说与西方绘画情绪的关系、与复调
音乐的关系、西方交响乐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关系等等。
她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优势,深入的阐释了作
家的创作特质。这部著作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将具体问题
作为切入点、参照系,来研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是文学
与其他学科的整体描述,而是要微观入手,宏观透视。
综上,我们不反对比较文学作“跨学科研究”,在文化
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下,不能回避边际学科的大量渗入和文学
研究的相关性,但是要搞准界限,立足文学,运用正确的研
究方法。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健康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在作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时,放在跨文化的视界中,使不
同学科在知识构架中拥有各自的领域,但同时它们之间又有
相通之处,实现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便成为我们深化比
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步骤。而最为关键的是学科理论建
设的本身的需要,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决定了它必须应对学
科内外的相关问题,否则,学科的理论就不可能完整。
[参考文献]
[1] 王立民. 系统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浅析比较文学的跨学科
性[J]. 新世纪论丛.
[2] 辜正坤.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及元——泛比较文学论[J]. 北
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2,6.
[3] 何立波. 比较文学:越界与通融——兼评马焯荣先生的“泛比
较文化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张辉.“无边的比较文学”:挑战与超越[A]. 严少璗,陈思和主
编. 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C].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My Opin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UN Ting
[Abstract] As an aspec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tudy in practice have many
questions, such as subjects because of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border of the value of Interdisciplinary debate over
whether the existence, and som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ppears more such as Impact studies, as well as
non-standar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ithout cross-cultural .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complete the academic
norms, Then there is the value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mpact studies

 

 

---本文由20070510516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